1. 第一题和一般的CG没什么太大不同,除了最新修改版中特别指定的”a wise leader with global impact”,所以申请人需要先给这个概念赋予自己的定义:你所认为的wise是怎么样的(比如勇于承担风险、不断创新等等),你的职业蓝图又打算如何放眼世界而不只是盯着中国(这是很多申请人容易把自己局限住的pitfall,比如最常见的写帮助中小企业成长)。毕竟你要飞越重洋花费重金去读一个国际化的项目,长远来说,你要能让这一切pay off。
2. Tuck今年这个新题我觉得非常好,真实地预告了大多数人在MBA最初阶段(可能主要是第一学期)会遇到的dissonance。作为国际学生,更需要做好thoughtful的心理准备。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而高等教育arguably presents a public good,背负着需要尽量体现多元文化及其融合的使命,为多种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access。 这个所谓的”不同背景“,可以认为主要是social identity,包括性别、种族、母语、年龄、性取向、宗教信仰、家庭出身等等。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深层来讲,人和人的差异还体现在各种经历中形成的行事习惯、说话风格、个性、价值观等等。如果一个地方多元化的程度很高,相对来说没有特别明显的minority group,大家也比较open-minded,可能比较容易相处融洽一团和气,比如纽约和三番。
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 举例来说,[alwayshide]我所在的高等教育项目就非常“美国化”。我是班上零星可数的四个国际学生之一、唯一的中国人,工作年限又偏长,略格格不入。我最初常常感到很受挫——课堂上想发言但因为有些小朋友一直dominate找不到契机,小组讨论听同学们闲扯某脱口秀的演员某cable TV的售后服务某高速公路的收费口完全插不上话,不知道APA format是什么就要开始每两周写一篇学术论文,被教授直接comment “your paper needs closer proofreading”。压力之下总要寻求出路,我迈出的重要一步,就是放下多年来因为深受学生爱戴形成的“偶像包袱”,不懂就问,有困难就求助,要发表观点就争取,没兴趣就不参与,不纠结,don’t take myself too seriously。当我在学校的环境里对uncertainty有了更大的容忍程度,be comfortable with being uncomfortable,我在一个个打informational call去和比我年轻许多的校友讨论职业选择、自己reach out让别人为我create internship program的时候,就少了一些焦虑,多了几分淡定。[/alwayshide]
回到essay题目,你需要写的重点不是曾经遇到什么人,和他们的差异在哪里,或者个中原因是什么——而是你如何应对,如何适应环境。所谓resilience,是积极面对压力,从挫折当中bounce back,用开放的心态去改变现状,最终达到想要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