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15244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此问题堪称经典,楼主条件刚好卡到各种申请关节点,可以分析一次就回答几乎所有申请朋友的问题,所以这周就来回这篇~
要从几个面向来分析:
迷思破除:申请策略与意向加重(Perception Accentuation)
身份、北美就业经验、语言能力等与排名条件的关系
- 真实生涯的Career Goals,要从生涯三驱力:兴趣、性格、专业能力来投射
GMAT分数与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
- 大学本科与研究所的学校档次
产业职能与年资
- 选校策略
推荐信人选与申请策略关系
首先全文关键中的关键是这句话:「要补充的是如果申请我应该是domestic pool。」
如果没有会错意的话,这代表楼主是美国人或有绿卡。那么申请就简单了~怎么说呢?
若就一般「没有美国身份或工作签证」的状况而言,照理说美国硕士毕业时可以申请美国工作签证,如果有在北美就业的经验,即便是实习也好,MBA录取机率将会大增,原因是因为排名条件的关系,在美国权威排名U.S. NEWS的排名条件中,光「北美就业起薪」(14%)、「毕业三个月内就业成功率」(21%)与「雇主满意度」(15%)等三个条件,就占了的申请人可控条件(73.75%)的超过三分之二。(按:学校互评25%与录取率1.25%与申请人无关; GMAT占16.25%, GPA 7.5%。)
又由于上一个学位已经在美国念过硕士了,免托福当满分,学校会假设你的英文听说读写没问题,这也会提高就业成功率,因而帮学校提高排名,进而提升录取机率。
然而,楼主的条件是相反的—Domestic pool。也就是说,楼主是美国人或有绿卡。那么申请条件将完全颠倒,对老美而言,会变成楼主在「外国」出生长大,并念了一个中国大学本科,然后回到「本国」念硕士,之后就业部分,虽说楼主没有特别提到是在北美就业还是在大陆就业(还请楼主补充一下更有利分析),不过都有好处:因为如果是在大陆就业,那么对老美而言等于是「本国人在海外就业」,会有高度国际化经验与视野,会在MBA的体验式课程的大量团队互动、大量案例分析中,作出贡献; 而若是在北美就业,那就更棒了,几乎可以笃定MBA毕业后必然可以在美国就业,这将影响到先前所提到的排名条件:起薪(14%)与就业成功率(21%),两个加起来就已经超过GMAT分数16.25%比重的两倍。简而言之,审委要如何判定申请人毕业能不能在美国就业呢?很简单,先从有在美国就业经验的申请人开始录取。
再来要看真实生涯目标、申请迷思,与申请策略之间的关系
其实生科医药并不是小众专业。由于美国婴儿潮人口已经退休将近五年,占美国三亿人口的四分之一—七千五百万人,而这些是最富有又不成比例的超级大宗人口,其消费力可能占接近美国GDP一半,而他们即将老化,而需要大量而长期的医疗照护,也因此欧巴马很关心地推出ObamaCare,然而现在川普(特朗普)因为杯葛前朝的关系搞得天下大乱...但毕竟生病就是要看医生,时势造英雄,危机就是转机,越到危急时刻越需要有领导者来解决问题。
而生科医药专业的MBA毕业生平均起薪有十一万美元,对平均十万美元起薪的商学院也是一大诱因。
可喜可贺的是楼主对生科医药有热情,简单说有这个就够了!不论是真实生涯管理或申请。顺带一提,申请要以真实生涯为依归,从经营热情而跑在学校前面,让学校用奖学金来追你。
不过楼主在申请时有迷思,一方面是要小心「将错就错」的陷阱--有帮过PE看过新创团队是非常好的经验,甚至因此而产生商管兴趣来念MBA,可以说是天经地义!不过并不表示未来就要以这个为目标,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就楼主的需求而言,当然MBA就是有各种课程及大量案例,如:PE/VC、M&A、Entrepreneurial Strategy、Entrepreneurial Finance、Innovation Commercialization、Global Economics、Healthcare/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alysis、Market Research、Buyer Behavior、Product Development、Competitive Strategy、 Marketing Management、Pricing、Channel Management、Supply Chai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Accounting、Leadership、Negotiation...等
然而,就像前面所讲的,申请要先看真实生涯方向,目前已知最有效的方法是生涯三驱力:兴趣技能组合、性格特幸养成、专业能力等的最大化组合,投射出真实长、短程生涯目标,再透过Gap Analysis来看欠缺哪些技能,然后看哪些学校因为地理位置所产生的产业群聚与人才需求,而开设专业领域研究中心及主修选修等课程,最后再来看如何研拟申请策略。
例如:为何楼主会对生科医药的研究有兴趣?要将产业与职能分开讨论,而兴趣是来自性格养成,性格又是来自于家庭,跟父母亲的职业、个案与父母及手足的互动,其中所产生的求生定位与制约所形成的,其背后的理论来自小弟所发现的一种叫「环境情绪流体制约」的概念。例如:根据经验,有些个案是因为家中长辈有人生病,或是隔代教养;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生物领域所知其实非常有限,对科技领域也是,因此是一个在探索宇宙的概念,跟成长与机会有关,或是看楼主如何解读。
至于研究职能,反而是取得竞争优势、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商业机会的关键。
对一些个案而言也是探索的过程,也有人对「控制组」与「对照组」的研究设计有兴趣,或是因为研究生涯有安全性,因为怎样也研究不完; 有的人甚至是因为研究专业的学术地位崇高...等,端看楼主如何解读。
这些自我了解会造成生涯进程,并且由于性格的恒定性,可以运用「拉普拉斯妖」(Démon de Laplace
)的概念,检视过去并推算未来。而履历、Essay、面试就是用来解释这中间的生涯进程与Why MBA、Why This School、Why Now?
而推荐信是唯一的第三方公评。 所以要求人选是密切合作一年以上的现任与前任小主管,太大咖反而因为不晓得申请人的细部行为模式与具体技能为何,而反而难以体现申请人的优势,除非有密切而长期的合作过。
剩下还要看大学与研究所的校名档次、具体工作地点与动机、分数、社交目的...等条件
(待续)
Sincerely,
David 李
—
原文出自:
https://mbacareerfitter.blogspot.tw/2018/05/monday-blue-buster-mba-biotechhealthcare.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