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611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申请定位] 想申fin phd求定位求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1:0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收藏收藏 收藏收藏
沙发
发表于 2012-9-4 12:43:21 | 只看该作者
国内的本科生没有牛教授的推荐信(比如光华今年申到nyu的那个牛MM,别人去stern交换时拿了牛推;又比如去UCLA交换的最后拿了牛推去了UCLA,当然她们自身硬件也足够牛了),没有publication(要国际的,国内的没用,这点对于国内本就更没可能了...你要感兴趣可以去翻翻MIT的mihai的CV,别人本科申请的时候就有了AER的R&R,最后申请横扫了econ的top5),数双也好甚至满绩也好,都没办法把你送进一所好的fin phd program。你的BG在本科生里面已经算很好的了,但是申fin PHD,你前面还有国内top2的本科生,还有top2的研究生,还有美国藤校的本科生,还有在美国名校念了一个master或者PHD的人,所以...再加上这两年美国经济不景气,很多人都不去花街改念PHD,申请就变得更难。对于你来说,我觉得如果你只是想念fin phd 做学术,不在乎学校的话,有NUS牛教授的推荐信可以试试top 30-50的,没有的话重心放在50后的。高微高宏高计能修的就修,但是这种课和数学课一样,修过成绩好是加分,成绩不好是减分,所以量力而行。过渡的跳板,去北美念一个master,econ的,stat的,msf/mfe都可以,念的时候修点PHD的课,多往商学院跑跑,找教授做RA,拿推荐信,再申结果会好得多。
板凳
发表于 2012-9-4 13:26:19 | 只看该作者
有Top2,Top10,特指的Top3,前两天看见个Top4,请问这Top8又是个啥概念?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6:46:28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感谢!~

1. 也就是说高微高宏高计这些不是必修?如果没有修也没什么影响是吧?


2. 的确不打算本科毕业直申,毕竟难度太大。mfe或者msf的都是工作导向型的,似乎对phd申请没有什么帮助吧?(就算是我整天往biz school跑……)现在这个背景申econ或者stat的master还要补充什么呢?为了以后申phd?
5#
发表于 2012-9-4 17:41:45 | 只看该作者

(ZZ: economics@gter)“经济学申请者(偏学术)前期准备建议”

(略长,楼主十字交叉快阅挑出自己需要的看吧;希望有所帮助;求各位前辈指教。)
-----------------------------------------------------------------
鉴于个人能力外加版面已有资源的实际,本文定位看客是不愿意积极搜索版面资源以及本校内部也缺乏相关信息积累的低年级新生。内容不一定具有创意,不过个人认为有两个作用:首先让你知道,你可以在本科前期做些什么准备。其次,让你知道为了成为一个相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申请者,你需要付出的是多少,然后你可以与你自己想象中的未来权衡一下,是否值得。本文按照一般自我定位的几个要素组成。所以对于完全不知道如何定位自身的,可以按本文的小标题来先反思一下。最后说明一点:本文只是告诉你,可以怎么准备,不代表这么准备后必然会有什么结果。申请有风险,出国须谨慎。
学校
一个基本很难被改变的因素。如果你来自某所具有出国优势的学校,那么接下来的部分是告诉你怎样可以强化优势,如果你来自某所普通211985(各种排名方式的top10之外,各种经济类职业出国培训基地之外),那么接下来的部分是告诉你怎样可以弥补劣势。优势和劣势主要在于成绩的实际效力,以及学校所给你的各种机会和声誉。
专业
基本上,美国的学校对于本科专业的限制不大,而欧洲大陆上很多国家的学校,对于申请的本科专业有明确限制,包括英国的一些学校也有。各学校所理解的相关专业不仅包括国内最后授予经济学学士的经济学、国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等,也包括一些理工专业,如计算机、数学、统计等。具体学校信息和规定,请务必核实清晰。
成绩
国内学生不需要谈GPA之类的,首先标准不同,其次这本身不是国内的主要计分方式。所以我们谈百分制平均分。一般而言,一个overall的85+,不会成为你的劣势。一个90+-的平均分,基本是你的优势。如果你足够强大到95~100的区间内,虽然看到过某国某校会认为你牛到不可置信,但是,个人认为,只要你的专业和学校不是乱打分,这样的成绩开个ranking足够说明问题了。
课程
作为一个对经济有爱的人,看完上一部分,你必须质疑:只要这么个分数吗?于是我告诉你,必然不是。作为一个申请,你应该明白的是,一个分数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其价值就在于你在某一方面的学力。这个学力的体现,除了百分制成绩和ranking之外,还必须参考课程。你的overall可以包含无数课程,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申请者,请你务必具有以下几门最基本的课程:
a.微积分(三学期。有些学校可能叫做高等数学,但是如果你的学校将高等数学认为是经济类或者文科类专业的数学课程,那么你实际的数学课程是不合格的。建议修读至少工科层次的高等数学。)或者数学分析。个人偏好后者。因为这门课是最基础的内容。虽然坚持工具主义你也可以艰难运转你的经济思维,但是,一个很老套的比喻就是少林72绝技还是要靠易筋经而不是小无相功。
b.线性代数(两学期,一般)或者高等代数。看过几本国内主流的线性代数教材,基本还是工具主义路线。国内有些不错的高等代数教材(eg.个人觉得丘维声的高代还是不错的。),视野更开阔。
c.概率论(一学期)
d.数理统计(一学期)
e.微分方程(包括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一般来说,各一学期)。这个在有些场合不被认为基本要求。
如果你准备将自己更好的武装起来。那么以下几门数学课程,建议有条件的话修读:
a.实变函数(有些学校可能会叫做实分析。然而,如果该校没有开设实变函数这门课程的话,那么或者将实分析上得惨绝人寰或者直接将实分析上成实变函数)
b.测度论。这个其实某些学校上得会和实变函数有重复。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也许那所学校会开设诸如高等概率论,现代概率论之类的课程,可以考虑替换成那些课。当然,从美化成绩单角度,建议也修读测度论。
c.泛函分析。修好此课程,有助于你去虐待Recursive Methods in Economic Dynamics。
d.随机过程。本科程度的随机过程一般不是很难。所以其实我很建议修读此课,因为很显然,这对于phd第一年的宏观等课程会有一些帮助。
e.拓扑学。如果你的学校是这么称呼该课程的,一般而言,主要讲授的是点集拓扑。本科期间如果学有余力,可以顺手修掉微分拓扑和微分流形,当然,没有余力也无所谓,因为在你没有确定方向之前,这些课程似乎不是最必要。
f.抽象代数。
g.最优化理论。
一些可能没有在任何学校的要求里直接出现,但是很显然,会暗中成为考量标准的计算机和软件应用课程:
a.C程序设计,或者C++。
b.SAS/STATA统计软件应用。国内一些学校的经济系对于统计软件的应用处于eviews乃至spss阶段,而统计系一般还是会开设SAS/STATA相关的课程。
c.Matlab与数值计算。
然后是最基本的经济类课程:
a.初级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b.中级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c.初级的计量经济学。这个在很多场合不被认为是基本的要求。
如果想成为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这些经济类课程是不足够的。你需要根据你学校的实际和各种便利(比如,我听说某些地区可以校际双学位)来尽量选择以下经济类课程:
a.高级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b.中级的计量经济学。
c.动态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动态优化和动态规划,有些学校会分成两门课。
d.数理经济学。
e.博弈论。
当然作为提高类的课程还是有很多的,无法一一列举。但是,如果有一个粗略的标准,那么,这一类课程共性在于,不至于让你的大学所学数学内容完全没有用处。
如果你修读了以上所列的基本课程,那么表示,一般而言,你在查看申请须知时,不会因为最基本的课程内容不合格而直接悲剧。
以上这些课程,才是你的平均成绩真正价值所在。基本要求课程,建议尽量维持在90+-。而对于提高课程,如果不能保证85左右,建议不要修读。否则,不见得会成为优势。
课外活动
条件许可情况下,建议参加各类学术性竞赛活动。典型的有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级别数学竞赛以及众所周知的数学建模竞赛。尤其是后者,如果获得高级别奖项,将会是一个足够的亮点。至于各类社团活动等,对于经济类申请,尤其是学术类申请,基本没有任何用处。
科研经历
最简单的经历,比如各种级别的挑战杯以及学校内的科研训练计划(如果有的话)。如果有条件,可以加入教授的课题组,这个需要自己的能力+善于表现+教授比较nice。如果前两者有一些小成果,但是不足以在一个比较好的期刊上发表,那么可以尝试投各种学会的年会,如果中标,相对而言将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科研经历。如果前两者无成果,那么一般而言,将这些内容写入CV不会有实际作用,也许会有一定的印象分。
论文
一般而言,本科生很难发表比较好的论文,即使是国内期刊。国外期刊,对于一般本科生来说,基本不太可能。然而,对于一些有writing sample要求的学校,你的论文也将有一定程度的作用。所以,不要放弃写论文,即使很粗糙。
对外交流
交流经历,其本身一般不能成为亮点,所以各种学校官方游学性质的交流其实不具备直接影响。但是有实质性内容的对外交流,可以带来一些亮点因素。如果是学校与国外学校有各种以学期和学年为单位的交流,那么在经济许可以及对方学校条件也尚可的情况下,建议尽量去交流。直接有两点好处:一是推荐信的获取。二是课程选择面的拓展。如果经济条件许可而同时学校又没有实质性的交流项目,那么可以考虑一些学校的暑期课程。当然,目前我没有看到任何高级别的暑期课程。但是,满足我所列基本要求的暑期课程,在很多不错的学校都有开设。
推荐信
如果不是牛人的推荐信,那么推荐信的作用基本上只是形式上的。当然,如果你参加了某教授的课题组有一定成果或者你是某教授的论文学生而你的论文又有些亮点,那么也许他们的推荐信在一些情况下有作用,但是,不要对此乐观。
什么样的推荐信有用?a.学术大牛,国际知名。b.虽非大牛但是和你所申请学校有各种关系,包括官方和个人。c.牛校毕业的博士,对于你申请那所学校有一定帮助,如果其他学校,视情况而定。当然,这三点的最大前提是,那个人是真的认识你并且欣赏你的。推荐信的获得,可以通过科研、对外交流、论文、课外活动等各种方式。
GRE &TOEFL
一般而言,对于G,你可以在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时间考,只要在申请时能提交。对于经济类申请者而言,550(V)+800(Q)+4.0是一个一般不会成为劣势的分数。当然,如果你是master申请者,那么V稍微低一些依然有希望。但是,一般而言,一个好的项目,即使master,V应该控制在420~460为最低。Q请不要再低了,800不是难事。写作虽然不是很多学校都会看重或者要求,但是,鉴于4.0的难度也不是特别大,请尽量争取。 TOEFL,如果打算参加交流之类的活动,那么建议在大二先考掉,否则,只要在申请时能提交即可。对于经济类申请者而言,overall的100是一个一般不会成为劣势的分数,当然,口语部分请尽量在20分以上,最好能在23左右。对于master申请者来说,稍微低一点也不会成为绝望的原因。但是,建议保持在90分以上。
economics@gter
经济版内部交流,不欢迎盈利性转载(如果你认为有用)。非盈利性转载,请注明economics@gter

                                                                                                                          2010-02-01
----------------------------------------------------------------------------
看完这位前辈的帖子,我觉得我懂事太晚了- -。
6#
发表于 2012-9-4 17:51:16 | 只看该作者

(zz economics@gter)Phd定位步骤和思路

以下内容主要适合土本土硕。但是个人觉得大体思路吻合录取流程,所以美本美硕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参考一下。
以下内容主要适用于定位和推测committee录取思路。其他的要是你悟到什么肯定是你太牛了。要是你被误导了,说明你太弱了。
以下内容版权归本人所有,非属任何组织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寄托天下及论坛)。允许非盈利性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中介机构、中介咨询专家等盈利机构/个人,如果想使用本文内容和思路,请在开头处说明:“根据gter经济版shensimon的教导:”,实体人请口头说明:“gter经济版shensimon传授我:”,以显示你的无知和无耻。否则,祝你们有多少本户口本都死光。

1. 首先是你的学校和推荐人。
这个决定了你能申请的层次。大陆直接申请,无论本硕大多都不会存在有用的推荐信。所以主要就是学校。这就是所谓的主申区间。这个区间内的学校都是你有一定可能拿到的,但不是确定能拿到的。
如果往下一个层次,也许你有更大可能拿到,但仅仅是可能而已。因为无论哪个层次的学校都有自己的考虑,比如师资匹配、给你offer你会不会来等等。
当然,每年都有往上一个层次申请,最后也拿到的。这属于运气和申请的有趣之处。
因此,在给出定位时。。假如你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学校名称。。那我肯定不会用“基于/假如”等词语。。否则我肯定会给出这种假定。
并且为了准确性。。我一般会gter站内搜索可能存在你学校具体信息的痕迹。。从而实现相对准确。
个人认为。。这已经是已有信息下最严谨的方式了。所以。。看到结论时请不要忘记看前提。。无论结论是正面还是负面。

2. 其次是你的硬件条件。
3.5的清北和3.9的普通本科。。我肯定会认为前者有优势,即使我相信你的3.9也来之不易。但是,你得承认你在的pool是相对弱的,即使有可列个牛人诞生在这个弱pool里,但确实不能因此而认为你就是下一个。
除了数据,还有支撑这个数据的课程。这个也是各个学校有差别的。否则你也没必要去牛校了,因为大多数学校的教材都是一样的。当然课程设置也有讲究,高级课程等等。但是,不见得高级课程多、数学多,你就占优。
数学你迟早会学到的、MWG你也迟早会用到的。而且至少美国phd项目的前两年要给你的就是这些。
所以通过这些高级课程和数学,你能得到什么、将会用来干什么、能用来干什么才是关键。
你已经完成了所有这些,然后研究上成果甚微。。那没有人不接受从知名牛校毕业的、虽然没学过高级课程和艰深数学但是在常规课程里极其出色的。
本科生有一堆高级课程和艰深数学,会成为一个足够的亮点,因为也许这就是你的潜质的体现。。而硕士没有这些却会是弱点。

你的潜质和未来的可能性,至少是所有好的phd项目努力想从你的背景里面发现的。

然后是GT。G的数学部分是重要的,因为体现的是你的数理逻辑。这个在很多top30的网站里面说的很明白了,因为有人质疑为什么要用那么简单的数学作为一个限制。语文部分不是特别重要,只要不是很低就可以了,有的时候甚至是可以被认为不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好的项目。
T相当重要。这是因为首先目前的研究大多是有合作的,需要你的各种沟通能力。其次,这也是对你以后上市有很大的帮助。。即使你再牛。。你没有办法表达和授课。。也是枉然。这个也是在很多top30的网站上可以找的。他们告诉你为什么会对托福高要求,甚至是口语。因为不希望你因为无法克服的语言能力障碍浪费5年时间最后走上一条不怎么样的道路。当然,他们很多不一定考虑了国人的美国情节。
至于T不够的话能不能强申。这得看你有多牛。如果你手头有一篇econometrica的R&R。。你的T是几乎肯定被无视的。因为对方完全可以认为你不是不想考好而是集中于研究。。并且你是这样的一个天才。。语言也只是时间问题。
GRE的sub就更不重要了。具体原因已经说过了。http://bbs.gter.net/bbs/viewthread.php?tid=1296951&highlight=

3. 其次是paper。
不是说这个不重要,而是因为大多数人不可能有能产生作用的paper。也许国内的一篇经济研究之类的。。能引起海外的一些中国教授的兴趣。。但是。。国内能发到那里的。。一般想去的学校都不属于中国教授能说上什么话的地方。
至于国际期刊。。。一些经典的top和领域的top当然是相当有用的。一些主发短而精的好paper的杂志也是有用的。这个不需要细说。因为你要是现在还不知道,那么你基本也不怎么具备在那上面发表的能力。
至于其他的就基本没什么用处了。英文对你来说是外语对人家来说是母语。你有篇英文文章人家也不稀罕。但是为了看看你是不是有能写英语文章的能力,所以有的时候会要求你提交writing sample。很多top30的网站解释说。。目的是为了看看你的英文能力和研究逻辑。仅此而已。

4. 再次是推荐信。
这个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同理于paper,这也不是大多数人能拿到的。鼓吹海归的推荐信有用这个和当年鼓吹海归的牛逼是同样可笑的。除了少数海归。。大多是没有学术再创造能力的。。而这样的人的推荐信。。也许会有偶尔的用处。。但基本用处有限。
关于牛腿和神腿。。已经具体说过了。可以参考。。http://bbs.gter.net/bbs/viewthread.php?tid=1301757&highlight=

5. 再然后是科研.
如果不能转化为paper和牛腿神腿。。那么就当作练练能力好了。其余基本没用处。经济和理工科不同的地方是。。我们不需要民工只需要精英,即使民工确实很伟大而精英不是个好词。

6. 最后是获奖。
那种被普遍认知和认可的奖项/奖学金肯定是有用的。

                                                                                                      2011-11-12
-------------------------------------------------
具体到fin phd的帖子至今没看到,不过本版有一个跳板MS的帖子。楼主需要就搜一下吧。
7#
发表于 2012-9-4 18:32:08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感谢!~

1. 也就是说高微高宏高计这些不是必修?如果没有修也没什么影响是吧?


2. 的确不打算本科毕业直申,毕竟难度太大。mfe或者msf的都是工作导向型的,似乎对phd申请没有什么帮助吧?(就算是我整天往biz school跑……)现在这个背景申econ或者stat的master还要补充什么呢?为了以后申phd?
-- by 会员 ikerduke (2012/9/4 16:46:28)


1.本来三高就是PHD的课...修了拿高分是加分,没把握拿好分数或者压力太大不修也不会给你任何负面影响啊...
2.这真不是,其实很多中国学生硬件实力都足够了,只是差推荐信。比如有在mit念了msf的申到top finance phd的,也有在stanford念金融数学硕士后申到本校finance PHD的,都有。很少有人念msf或者金融数学硕做跳板是因为性价比不高,而且好的项目太少。像MIT去年费用是7万刀左右。但是如果能去这种项目,选牛教授的课好好表现得到推荐信的话,top offer是妥妥的...stat的master背景够了,econ的话再修点经济学的课吧,特别是计量。
8#
发表于 2012-9-4 18:42:57 | 只看该作者
(略长,楼主十字交叉快阅挑出自己需要的看吧;希望有所帮助;求各位前辈指教。)
-----------------------------------------------------------------
鉴于个人能力外加版面已有资源的实际,本文定位看客是不愿意积极搜索版面资源以及本校内部也缺乏相关信息积累的低年级新生。内容不一定具有创意,不过个人认为有两个作用:首先让你知道,你可以在本科前期做些什么准备。其次,让你知道为了成为一个相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申请者,你需要付出的是多少,然后你可以与你自己想象中的未来权衡一下,是否值得。本文按照一般自我定位的几个要素组成。所以对于完全不知道如何定位自身的,可以按本文的小标题来先反思一下。最后说明一点:本文只是告诉你,可以怎么准备,不代表这么准备后必然会有什么结果。申请有风险,出国须谨慎。
学校
一个基本很难被改变的因素。如果你来自某所具有出国优势的学校,那么接下来的部分是告诉你怎样可以强化优势,如果你来自某所普通211985(各种排名方式的top10之外,各种经济类职业出国培训基地之外),那么接下来的部分是告诉你怎样可以弥补劣势。优势和劣势主要在于成绩的实际效力,以及学校所给你的各种机会和声誉。
专业
基本上,美国的学校对于本科专业的限制不大,而欧洲大陆上很多国家的学校,对于申请的本科专业有明确限制,包括英国的一些学校也有。各学校所理解的相关专业不仅包括国内最后授予经济学学士的经济学、国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等,也包括一些理工专业,如计算机、数学、统计等。具体学校信息和规定,请务必核实清晰。
成绩
国内学生不需要谈GPA之类的,首先标准不同,其次这本身不是国内的主要计分方式。所以我们谈百分制平均分。一般而言,一个overall的85+,不会成为你的劣势。一个90+-的平均分,基本是你的优势。如果你足够强大到95~100的区间内,虽然看到过某国某校会认为你牛到不可置信,但是,个人认为,只要你的专业和学校不是乱打分,这样的成绩开个ranking足够说明问题了。
课程
作为一个对经济有爱的人,看完上一部分,你必须质疑:只要这么个分数吗?于是我告诉你,必然不是。作为一个申请,你应该明白的是,一个分数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其价值就在于你在某一方面的学力。这个学力的体现,除了百分制成绩和ranking之外,还必须参考课程。你的overall可以包含无数课程,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申请者,请你务必具有以下几门最基本的课程:
a.微积分(三学期。有些学校可能叫做高等数学,但是如果你的学校将高等数学认为是经济类或者文科类专业的数学课程,那么你实际的数学课程是不合格的。建议修读至少工科层次的高等数学。)或者数学分析。个人偏好后者。因为这门课是最基础的内容。虽然坚持工具主义你也可以艰难运转你的经济思维,但是,一个很老套的比喻就是少林72绝技还是要靠易筋经而不是小无相功。
b.线性代数(两学期,一般)或者高等代数。看过几本国内主流的线性代数教材,基本还是工具主义路线。国内有些不错的高等代数教材(eg.个人觉得丘维声的高代还是不错的。),视野更开阔。
c.概率论(一学期)
d.数理统计(一学期)
e.微分方程(包括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一般来说,各一学期)。这个在有些场合不被认为基本要求。
如果你准备将自己更好的武装起来。那么以下几门数学课程,建议有条件的话修读:
a.实变函数(有些学校可能会叫做实分析。然而,如果该校没有开设实变函数这门课程的话,那么或者将实分析上得惨绝人寰或者直接将实分析上成实变函数)
b.测度论。这个其实某些学校上得会和实变函数有重复。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也许那所学校会开设诸如高等概率论,现代概率论之类的课程,可以考虑替换成那些课。当然,从美化成绩单角度,建议也修读测度论。
c.泛函分析。修好此课程,有助于你去虐待Recursive Methods in Economic Dynamics。
d.随机过程。本科程度的随机过程一般不是很难。所以其实我很建议修读此课,因为很显然,这对于phd第一年的宏观等课程会有一些帮助。
e.拓扑学。如果你的学校是这么称呼该课程的,一般而言,主要讲授的是点集拓扑。本科期间如果学有余力,可以顺手修掉微分拓扑和微分流形,当然,没有余力也无所谓,因为在你没有确定方向之前,这些课程似乎不是最必要。
f.抽象代数。
g.最优化理论。
一些可能没有在任何学校的要求里直接出现,但是很显然,会暗中成为考量标准的计算机和软件应用课程:
a.C程序设计,或者C++。
b.SAS/STATA统计软件应用。国内一些学校的经济系对于统计软件的应用处于eviews乃至spss阶段,而统计系一般还是会开设SAS/STATA相关的课程。
c.Matlab与数值计算。
然后是最基本的经济类课程:
a.初级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b.中级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c.初级的计量经济学。这个在很多场合不被认为是基本的要求。
如果想成为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这些经济类课程是不足够的。你需要根据你学校的实际和各种便利(比如,我听说某些地区可以校际双学位)来尽量选择以下经济类课程:
a.高级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b.中级的计量经济学。
c.动态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动态优化和动态规划,有些学校会分成两门课。
d.数理经济学。
e.博弈论。
当然作为提高类的课程还是有很多的,无法一一列举。但是,如果有一个粗略的标准,那么,这一类课程共性在于,不至于让你的大学所学数学内容完全没有用处。
如果你修读了以上所列的基本课程,那么表示,一般而言,你在查看申请须知时,不会因为最基本的课程内容不合格而直接悲剧。
以上这些课程,才是你的平均成绩真正价值所在。基本要求课程,建议尽量维持在90+-。而对于提高课程,如果不能保证85左右,建议不要修读。否则,不见得会成为优势。
课外活动
条件许可情况下,建议参加各类学术性竞赛活动。典型的有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级别数学竞赛以及众所周知的数学建模竞赛。尤其是后者,如果获得高级别奖项,将会是一个足够的亮点。至于各类社团活动等,对于经济类申请,尤其是学术类申请,基本没有任何用处。
科研经历
最简单的经历,比如各种级别的挑战杯以及学校内的科研训练计划(如果有的话)。如果有条件,可以加入教授的课题组,这个需要自己的能力+善于表现+教授比较nice。如果前两者有一些小成果,但是不足以在一个比较好的期刊上发表,那么可以尝试投各种学会的年会,如果中标,相对而言将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科研经历。如果前两者无成果,那么一般而言,将这些内容写入CV不会有实际作用,也许会有一定的印象分。
论文
一般而言,本科生很难发表比较好的论文,即使是国内期刊。国外期刊,对于一般本科生来说,基本不太可能。然而,对于一些有writing sample要求的学校,你的论文也将有一定程度的作用。所以,不要放弃写论文,即使很粗糙。
对外交流
交流经历,其本身一般不能成为亮点,所以各种学校官方游学性质的交流其实不具备直接影响。但是有实质性内容的对外交流,可以带来一些亮点因素。如果是学校与国外学校有各种以学期和学年为单位的交流,那么在经济许可以及对方学校条件也尚可的情况下,建议尽量去交流。直接有两点好处:一是推荐信的获取。二是课程选择面的拓展。如果经济条件许可而同时学校又没有实质性的交流项目,那么可以考虑一些学校的暑期课程。当然,目前我没有看到任何高级别的暑期课程。但是,满足我所列基本要求的暑期课程,在很多不错的学校都有开设。
推荐信
如果不是牛人的推荐信,那么推荐信的作用基本上只是形式上的。当然,如果你参加了某教授的课题组有一定成果或者你是某教授的论文学生而你的论文又有些亮点,那么也许他们的推荐信在一些情况下有作用,但是,不要对此乐观。
什么样的推荐信有用?a.学术大牛,国际知名。b.虽非大牛但是和你所申请学校有各种关系,包括官方和个人。c.牛校毕业的博士,对于你申请那所学校有一定帮助,如果其他学校,视情况而定。当然,这三点的最大前提是,那个人是真的认识你并且欣赏你的。推荐信的获得,可以通过科研、对外交流、论文、课外活动等各种方式。
GRE &TOEFL
一般而言,对于G,你可以在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时间考,只要在申请时能提交。对于经济类申请者而言,550(V)+800(Q)+4.0是一个一般不会成为劣势的分数。当然,如果你是master申请者,那么V稍微低一些依然有希望。但是,一般而言,一个好的项目,即使master,V应该控制在420~460为最低。Q请不要再低了,800不是难事。写作虽然不是很多学校都会看重或者要求,但是,鉴于4.0的难度也不是特别大,请尽量争取。 TOEFL,如果打算参加交流之类的活动,那么建议在大二先考掉,否则,只要在申请时能提交即可。对于经济类申请者而言,overall的100是一个一般不会成为劣势的分数,当然,口语部分请尽量在20分以上,最好能在23左右。对于master申请者来说,稍微低一点也不会成为绝望的原因。但是,建议保持在90分以上。
economics@gter
经济版内部交流,不欢迎盈利性转载(如果你认为有用)。非盈利性转载,请注明economics@gter

                                                                                                                          2010-02-01
----------------------------------------------------------------------------
看完这位前辈的帖子,我觉得我懂事太晚了- -。
-- by 会员 泾渭不凡 (2012/9/4 17:41:45)


这个在国内的高校不太现实吧,按这个方案修完课程基本上就是数学+经济双学位+经济学PHD的课+计算机系的部分课程+RA经历+数模美赛经历,尤其假设还是在国内的一流名校的话....而且其实没上过这么多课也不影响的,国内太过于强调修多少课了...btw这篇文章感觉是数学系本科毕业的学生写的...
9#
发表于 2012-9-5 03:29:3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在国内的高校不太现实吧,按这个方案修完课程基本上就是数学+经济双学位+经济学PHD的课+计算机系的部分课程+RA经历+数模美赛经历,尤其假设还是在国内的一流名校的话....而且其实没上过这么多课也不影响的,国内太过于强调修多少课了...btw这篇文章感觉是数学系本科毕业的学生写的...
-- by 会员 ljn93 (2012/9/4 18:42:57)

嗯,他明确说明是建议早期准备,肯定是高要求了哈。

作者BG我不太知道。(昨天第一次去那个论坛)

不过见到了一个直申finance phd成功的前辈。有专门开贴阐述心路历程来着,楼主感兴趣可以搜一下。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09:59: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谢谢~~~ 我明白了~~ 其实中级计量我们也修过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21 14:12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