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年申请过一次,共申请了11所学校,8所美国,3所加拿大。拿到2所美国学校的ad,其余都被DING。今年准备再次申请,把上次的情况写出来,自己整理一下思路,看看失败在什么地方,也希望能对和我一样的非NN有些帮助。
当时的背景:工作:著名美国通信公司研发3年,GMAT:650/3.5, T:643/4.0
申请的学校:美国Kelly, Emory, TAMU, UIUC, Babcock, U Iowa, Case Western, Calson, 加拿大Ivey, McGill, UBC
结果:拿到UIUC和Case Western的ad,其余被拒,McGill的拒信给的理由是GMAT的Verbal和AWA太低,其余学校没有说明理由。
选校过程:首先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做管理咨询,重点是帮助跨国企业实现在中国的本地化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拓展。参加了11月北京的一个MBA Fair,没有预约interview,只在一些学校的展台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一般性的交谈,其中UIUC比较谈得详细,大约有10分钟,该工作人员对谈话进行了记录。此次MBA Fair结束以后才真正开始进行选校的工作。
现在我能记起来的是选Ivey是因为它的名气和GM好,McGill是因为我喜欢Montreal的双语环境,UBC纯粹是因为Vancouver的地理位置吸引我。UIUC是因为我的工科背景与它比较对路,同时觉得Fair上的谈话可能有帮助。Kelly和Emory都是从排名来考虑的,排名比他们再靠前的学校我没有信心,都没有申请。其它几个学校现在我都想不起来当时为什么会选他们。
申请过程:G是98年考的,虽然分数不好,但申请时没有再考。10月份考完T参加完MBA Fair才开始选校写essay。UIUC的第一轮deadline比较早,所以先完成了UIUC的资料寄走。UIUC对Resume的格式有很详细的规定,就按照要求的格式写了,其它学校的Resume基本上都是使用的这个模板。Essay除非特殊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在同一套Essay上改的。改的时候套了些学校的特点进去,但现在看来都很肤浅。到12月底前陆续寄完了美国的几个学校,加拿大的3所学校到1月中旬才寄出。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学校进行了interview。
现在想来:
1) 与学校的交流太重要了。UIUC能够拿到ad,我一直觉得很大程度上归功于MBA Fair上那10来分钟的交谈。因为这是唯一一个我与学校进行了有意义的当面交流的学校,而且他们还进行了记录。
2) 选校太重要了。现在想想真是大部分学校我都没有考虑清楚为什么会选他们。其实当时写essays的时候就觉得有问题。我知道Why MBA,模糊的知道Why now,但是在写Why this school的时候总是挖空心思也找不出话来说。我觉得这是被拒的最主要原因。UIUC拿到ad我想是因为我的工科背景比较对这个学校的路子,同时这个学校的材料是我最先做的,比较有激情,在几个Why上想得比较清楚也写得比较清楚。
3) GMAT太重要了。McGill明确的说拒我是因为GMAT不够好。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托词。当年拿到UIUC的ad后我与几个同时拿到该校ad的朋友见过面,在5个人中我的工作经历是最短的,其余的几个人我觉得都有相当优秀的工作背景。我们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GMAT都不高,没有人上700的。所以我觉得GMAT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AWA。
今年的打算:今年准备全部申请加拿大的学校,决定减少申请学校的数量,不超过6所。现在已经选定了4所学校,可以说这4所学校任何一所如果ad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去,因为这几所学校每一所都有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再要做的就是争取把G考高一点,Essay一定要为每个学校量身定制。
上CD才两个星期,感觉学到了好多东西。以前我都没有想到应该好好总结一下上次申请的教训。请各位大N多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