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59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感大家对长江就业报告的评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03:11:00 | 只看该作者

有感大家对长江就业报告的评论

seanbb分析得非常不错,先顶一下,也说说偶得感受。
首先,作为长江08学生,对这个报告呢,还是略有不满,先说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太充实。并且已经有人提出来了,在CPI高启的情况下,薪水的增加比较有限,但是也没有具体分析说明。再说格式,排版显得太挤,特别是左下角的行业职能统计,还用这么多颜色,更加看不清。这个格式和内容加起来,就让人不是很满意了。
我觉得作为长江人,也不是说处处维护,该提意见的时候更应该当仁不让。衷心希望长江CMC能做得更好。然后,我也同意seanbb的观察,就业的去向还是有不少亮点的,如转行的和Investment/PE/StrategyConsulting。

最后,关于薪水的统计呢,首先,我觉得这个当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一个人能得到什么样的职位和薪水,超过50%是看你本身的能力和经验,而不是你是否读过名校,或是有一个MBA. 剩下50%,学历也只有一半,还有一半呢,猜对了,是运气。

而且,越是有工作经验的,学历和学校的影响越小。如果有的人,思想还停留在本科毕业的时候,这个,我也不好说什么了。如果过于看重就业报告的薪水的人呢,可能是对自己的能力特别没有信心,完全需要这个MBA为自己来镀金,而且为什么没有考虑过去成为超过平均值中的一员呢?至于那些从看了这个96000的起薪就觉得MBA还要不要读的人,我个人觉得如果各位读MBA的目的只是为了拿个毕业后的起薪,这个不读也罢了,因为这样的人很有可能注定要失望。

而且我为什么主张统计毕业三年的薪水/职位,因为长江MBA学生是小班,可能起薪受偶然因素影响比较大。而五年太久,个人因素可能比MBA因素更重要。而三年可以和起薪做个比较。当然,这个实行起来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也要尊重校友的个人隐私,我们可以使用定项匿名的方式。而且是我觉得只要是对长江有感情的校友,都应该会支持学校的。和学校一起成长,不是一句空话。还有,除了这个标准的就业报告,我觉得学校还要多宣传往届校友工作成就,我是很喜欢看学长学姐的职业故事的,对后来的人也很有帮助。

最后,还是我老早表示过的,MBA不是万能的,MBA也许可以把蛇变成龙,但是如果是虫,也许MBA也无能为力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7 3:14:43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8-8-17 06:26: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长江三年后的加薪增幅肯定不小.

板凳
发表于 2008-8-17 10:16: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福布斯搞了一个MBA学生毕业4年后的投资回报,比较2003年到2006年薪资的变化。长江商学院刚成立不久,没有参加排名。这个排名可以参考一下,但不知其准确性如何。

07排名
                                        

06排名
                                        

商学院
                                        

城市
                                        

毕业4年投资回报(万元)
                                        

收回投资的时间(年)
                                        

入学前工作年限(年)
                                        

年收入(万元)

MBA前后收入增长率
                                        

毕业后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入学前薪资
                                        

2003年起薪
                                        

2006年薪资
                                        

1

1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上海

56.3

1.9

6.5

9.3

19.9

44.1

113.2%

30.5%

2

2

北大国际MBA(BiMBA)

北京

36.8

2.5

6.1

9.8

18.5

34.9

88.1%

23.6%

3

6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

22.9

2.6

5.9

5.9

12.0

22.7

104.8%

23.6%

4

4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21.0

2.6

5.5

5.1

11.1

20.6

116.2%

23.0%

5

5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

18.7

2.8

5.1

5.4

10.6

21.8

94.1%

27.4%

6

7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

天津

17.4

2.7

5.6

4.5

8.7

18.9

95.9%

29.5%

7

3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广州

14.8

2.7

4.7

4.5

10.1

16.6

123.6%

18.2%

7

\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广州

14.8

2.8

4.4

5.1

10.2

17.9

99.0%

20.8%

9

8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厦门

11.4

3.0

5.8

4.4

8.5

16.5

94.2%

25.3%

10

10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11.3

3.0

6.1

6.0

9.9

19.4

64.3%

25.3%

·     注:收回投资的时间从毕业之日起算。
        

福布斯2007中国最具价值商学院排行榜调研及排名方法

本调查为《福布斯》中文版第三次针对中国商学院进行的独立调研。

此次调查的范围为国务院学位办承认其授予的MBA学位的商学院,同时也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大国际MBABiMBA)等在中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独立商学院及知名中外合作项目(长江商学院由于2003年尚无毕业生而未能入选针对该届毕业生的全日制及在职MBA项目排名);调查针对所有2003年毕业的全日制和在职MBA毕业生,当年有毕业生的商学院方可入选。为了获得有效的数据分析,此次调查要求有效样本的最小规模必须达到商学院该届毕业生总人数的20%;如果该届校友不足80人,那么至少要有15人完成调查问卷。对于有效回复样本数未达到上述要求的商学院,我们取消其入选资格。

排名标准:MBA学生毕业4年后的投资回报。

对于全日制MBA学生,投资回报=毕业后4年的总收入-学费-自入学之日起至2006年底的机会成本;

对于在职MBA学生,投资回报=毕业后4年的总收入+在读MBA期间收入-学费-自入学之日起至2006年底的机会成本。

调查收入均指税前收入,同时考虑校友在毕业后4年内已经兑现的股票期权收入。在计算年收入的平均数之前,我们剔除了薪资过高的数据,同时也剔除了就职于非营利机构校友的数据。此外,我们还根据毕业生就读商学院前后居住城市的生活成本调整了薪资水平。

地板
发表于 2008-8-17 16:06: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是要顶一下的.

5#
发表于 2008-8-17 19:18:00 | 只看该作者

滕斌圣:详解企业备战“过冬”三种方式

“过冬论”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准备过冬吧;青岛啤酒总经理金志国说,冬天来了;任正非第三次告诫员工,冬天又来了……

改革开放30年间,这不是中国企业遇到的第一个冬天。

在以往的几次冬天里,每一次都有企业倒下,但每一次都有企业仍然坚挺地屹立着,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冬天过去后,发芽、成长。

“找棉衣”、“冬眠”、“觅食”……中国企业正在行动中。

过去在“冬天”倒下的企业

中国企业已经不是第一次“过冬”。

1988年物价闯关失败,随之而来的大力度宏观调控,至今仍让很多企业家心有余悸,银根紧缩、三角债盛行以及全国性市场疲软,让大批刚刚发芽的企业没有熬过这场“冬天”。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89年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私营企业从20多万家降到9.06万家。

“我清楚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银行贷款难度加大,企业差点就‘死’了。”燕京啤酒董事长曾对本报记者表示,以前供不应求的啤酒竟然卖不出去,不得已之下,燕京啤酒打破计划经济的统购包销,采取签订合同方式进行销售,在中国啤酒行业中较早进入市场,通过体制创新度过了“冬天”。

但是声望比这家企业更高的同城啤酒品牌则一蹶不振,最后落得被收购命运。

寒冬过去,很多创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企业,他们幸运地创立于冬天之后,并没有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寒冷。

但1997年的寒冬则不然了,这些企业深刻地感受到冬天的严酷。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正如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所描写的那样,“就是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那些超速发展而对风险毫无预警的著名企业都因各种不同的原因发生了可怕的雪崩,使得该年度成了企业史上的一个‘崩塌之年’。”

1997年,秦池一夜之间倒下,巨人集团也已名存实亡,郑州亚细亚、三株集团、太阳神都走到了绝路,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也开始显现败局气象。此后不久,达到高潮的互联网开始挤压泡沫,大批互联网企业都在找到正确盈利模式前,烧光了投资人最后一枚硬币。

2004年是吴晓波所总结的30年企业史上的又一个崩塌之年。宏观调控大闸正好在这一年正式拉下,除进军电解铝等行业的民营企业倒下以外,铁本、德隆、托普、顺驰、科龙、健力宝等也相继轰然倒下。

当然,这次调整没有阻挡中国经济的腾飞,因为在1997年的“冬天”中,中国经济改革得到较大程度推进:国企改革、社保体制、住房改革等相继开始并取得明显效果,“这为2002年到2007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了基础”,中银国际宏观经济分析师程满江对本报记者说。

又一个“冬天”

不过,好日子似乎在2007年又遇到了“门槛”。

程满江对中国经济的下一步走势持比较悲观的观点,她认为两年内中国经济很难见到上升迹象,对此别人当然也有不同观点。“尽管仍有争论,可现在很多企业都切实感受到冬天来了”。长江商学院战略学副教授、乔治华盛顿大学战略学副教授滕斌圣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寒冷的冬天来临时,企业也会很明显地感受到,且很快有“症状”出现。

2007年对寒冷感受最明显的莫过于出口导向的制造行业,如纺织企业,成本激增、美元贬值、劳动力成本大增、银根紧缩已把很多企业“冻死”。

痛苦并不只属于制造业,消费品行业也在苦苦挣扎之中,“原材料成本上涨吃掉了去年青啤一整年的利润”,金志国表示。

房地产市场的种种争论,房地产开放商的力挺,也并未阻止它们日子下滑。据三星中国经济研究院提供给本报记者的数据,2008年以来,南京近三成开发商没有任何开发量,70多家开发商被市场淘汰出局。

钢铁等行业也受到较大压力。

今年5月,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甚至要求旗下的150家中央企业“至少要做好过两年从紧的准备”。

而美国次贷危机又让全球经济受创,高油价、高粮价也进一步挑战着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处在全球经济下滑趋势的裹胁之下。

如果这次“冬天”有什么能让人安慰的话,莫过于全球经济形势的息息相通。

在过去几次“冬天”中,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改,一改之后“冬天”就来临。

尽管在这次“冬天”中,有些行业如房地产也能明显感受到宏观调控的压力,但它并不是此次整个“冬天”最主要的推动者,这证明了中国经济的进步。

同时进步的还有中国企业的“过冬”能力,滕斌圣认为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治理结构的完善,将大大提升中国企业生存的几率。

不过,“我不觉得哪个行业能在这次‘冬天’中幸免”,程满江对本报记者说,“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制造业当然是首先波及,制造业之后是房地产,互联网、消费品等都逐渐受到波及,银行被认为是较晚进入冬季的一个行业。

滕斌圣对本报记者说,现在之所以还有很多企业对“冬天”感受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热钱正涌入中国,热钱的“温暖”让它们对冬天的感觉迟钝起来。

对过冬的企业而言,这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三种“过冬”方式

滕斌圣认为企业“过冬”主要有三种方式:“找棉衣”、“冬眠”、“觅食”。

“找棉衣”就是寻找更强大的资金,资金是度过冬天最温暖的“棉衣”。企业寻找“棉衣”的方式很多,从股市拿钱是其中之一,比如建业地产逆市上市就能为自己赢得宝贵的过冬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5月23日,先后有12家房地产企业公布了借壳上市方案。

定向增发也是不错的路径,格力电器和燕京啤酒的定向增发,都获得大量资本。来自风投的私募资金也正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

同时,在A股大规模融资难度增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提供融资支持。2008年5月21日、22日,保利房地产和万科分别获准发行不超过43亿元和59亿元的公司债,金地集团、新湖中宝股份、鞍钢也都已发行公司债。

据三星中国经济研究院提供给本报记者的资料,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正越来越多开始转向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浙、闽一带的民间融资尤其活跃,同时中小企业依靠典当行和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途径解决资金困境的情况也很常见。据国内唯一的民间借贷监测点——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统计,仅2008年1月份,温州发生可监测的民间借贷额10273万元,月利率高达11.77%。

降价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也是很多企业的选择,房地产是最明显的例子。由万科集团掀起的“促销潮”,席卷中国楼市,富力地产甚至在销售其旗舰项目广州富力桃园时,采用非常规的“分期首付”促销自救131亿资金缺口。家电业、汽车业也纷纷降价回笼资金。据公开资料,长虹所有品种的彩电在中国61个大中城市的150家大型商场,一律大幅度让利销售,每台让利从150元到850元不等。

此外,不少企业选择了出售资产的方法过冬。在上次“过冬”时,华为就曾将部分业务出售,而现在它又开始准备卖掉看上去还不错的终端业务。今年4月,金融街公司也将金祺大厦项目以约23亿元出售给光大银行。

当然,“找棉衣”并不是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有时“冬眠”是更好的方法,最典型的如房地产中介,在过去几个月中它们在房地产寒冬来临时纷纷退出,等待“春天”,这条路显然更适合轻资产行业。

同时,不少上市公司如联想、TCL、巨人都在回购自己股票,显然,在寒冬中投资其他业务不如投资自己企业更安稳。此时,“冬眠”的企业更愿意相信,最好的投资可能就是不投资。

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准备在“冬天”中安静下来,在自身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冬天”是它们觅食的好机会,因为这时它们往往最能体验到什么是价廉物美。

在冬天来临前准备好

“剩者为王”,如果能熬过冬天,很显然,剩下的企业实力不凡。

但早作准备是必需的。企业应对“冬天”的最大危险,就是漠视“冬天”的存在和到来,滕斌圣建议企业应建立预案。

在这份预案中,要从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出发确立企业“过冬”计划,而且要详细到“温度”下降到怎样程度将采取怎样的步骤,且尽量使用定量分析而不光是定性分析。

当企业面临较为严峻形势时,类似“扭亏战略”的战略模式必须实行,加强“锻炼”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在实行过程中,滕斌圣认为一点很重要:“下得去手”。战略调整、提升管理水平以及压缩成本都是必要的,较短时期见不到收益的长期投资可以考虑压缩,非核心的边缘业务可以考虑砍掉,向有更高盈利能力进军的产品战略调整也有必要。

这显然是中国企业被逼“练内功”的好机会。波士顿咨询合伙人利嘉伟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出口还不错时,对制造业企业练好内功的建议往往被忽略,但在“冬天”来临时这将成为企业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采取的自卫措施。

过去“过冬”的教训,还提醒企业在业务调整过程中,要对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当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时,要充分与员工沟通,以免整个团队的士气受到破坏,因为不恰当的裁员可能会产生“兵败如山倒的”效果,而在最困难的时候,员工高昂的士气将是企业最贴身的“棉衣”。在整个“过冬”过程中,企业HR部门给CEO能帮上最大的忙,就是与员工频繁沟通,保持整个团队的紧密。同时,核心员工的保留值得高层重视。几年前,当华为期望通过减少员工缩减成本时,设立了内部创业计划,这项看上去非常完美的政策施行不久后就被终止,因为期望离开创业的多是其核心员工,这对华为是很大损失。

“过冬”是中国企业早晚将要遇到的问题。

“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韩国在80~90年代都曾遇到这个问题。”利嘉伟认为当前的“寒冬”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遇到的。

30多年前,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亚洲四小龙”腾飞之初,也是利用低廉的劳动力等,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接受来自欧美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逐渐增加,面对新开放的中国内地市场,其低成本优势也渐渐失去,这种被称为“30年现象”的周期也降临到中国企业身上。

“中国企业必须要进行创新。”利嘉伟对本报记者表示,他认为“冬天”正是中国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出低成本竞争泥潭的好机会。日本丰田汽车也正是凭借上世纪70年代国际石油危机导致的全球性萧条,最终打败强大的欧美对手。

较早准备“过冬”的青啤在创新上的努力,已获得不错回报。青啤对本报记者表示,青啤创新项目“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已节约大量成本。在没有增加设备投资的情况下,青啤增产212万吨,节能价值3.22亿元。

同时,“冬天”还将推动市场结构调整,加速行业洗牌,提高行业集中度。相信“冬天”过后,一批更强大的中国企业将出现在全球市场格局中。

文章来源:2008年8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

        
6#
发表于 2008-8-26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很客观的贴子
7#
发表于 2008-9-3 23:06:00 |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感谢!

长江应该创造历史,继续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5-23 19:0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