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啊,发掘,思考,写成英文。难啊 比GMAT还难呢。 中午去吃的火锅,浪费了好几个小时 晚上有位中信的朋友过来一起吃饭,谈到他有位朋友去了清华pt,花了8万多。我中信的朋友摇头说....真是花钱啊,不值啊...不值啊,多少钱啊... 这位朋友是中科院软件的研,北工大的本,毕业以后进了中信,每年拿无数年终奖那种,想到他的背景和我将要花销的两倍清华PT的学费我化巨大的悲痛为惊人的食量。把鲜蚕豆米鲫鱼汤中的蚕豆都挑出来吃了。劝这位朋友去读一个MBA,他是猛摇头,再读也不能怎样啊,他说,也许他就这样了,混两年然后换个公司。我还达不到那么高的高度去说服他。像我这么有追求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想到我一位在500强的朋友不肯上MBA的原因,其一是对薪水并无多大提升,其二是留恋现在安稳休闲的生活...的确,我承认,有些一心一意工作的人的发展并不比读完高学历差多少。工作经验是很重要的,当年我的薪水是按研究生一个档次算的,而且随着工作的与日深入,我开始招聘的人群,还都是研究生这些群落。让人感叹,扩招就是对学历的贬值。 恩。昨天在CD上发帖,有很多人问我,mba是否值得,我想说:这玩意儿真的很贵,一般要花15万到20万,是个巨大的投资。虽然我现在也不敢打包票说每个人投资了就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超值回报。但是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去上呢,应该是切合了一些人的需要吧。 商学院就是工厂,我们就是产品,做得好了就成了品牌,推销得好就成了畅销,推销不好就变成了滞销。 关于国内的B-school,从我接触以来,给我的感觉都是很nice的,但是就凭这个nice大家去投个20万当然不可能,大家最关注的,当然是工厂实力,是这个工厂生产的产品能否顺销;雇主呢,当然关心产品质量是否合乎他们心意。每个商学院都是这样。由于产品种类繁多,特性不一。因此每个商学院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啊优势啊研发合适自己的生产线和产品特点。 而不是一提起来各个商学院的特长和特点大家都觉得面目模糊...记得我刚接触的时候,我感觉每个B-school都在宣传本校师资强,老师狠,international氛围好;校友网络强悍,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现在接触深入了,总算有点区分,知道CEIBS和CK还有BIMBA的特点,比如:BIMBA的校友导师项目和CK的EMBA和MBA互动,现在知道BIMBA的校友导师项目是一对一,而且是CDD精心分配的。CK的形式是大家一起做活动,出去拓展,从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上面所说的是一个方面,其实对于做特色我还有一个意见。就是对500强的偏好 据我的观察,500强名气很大,在500强工作的applicant,踏实敬业,而且一般具有名校背景,这是B-school偏好的原因。无可厚非,我也会这么做的。但是做产品,仅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 还要注意某些本土人才,其实是更为优秀的。不但因为中国本土公司以小博大,能取得跨国公司所不能取得的胜利;一方面,跨国公司培养的工种在中国更倾向于细节,而本土人才,对business各个方面都要考虑,他们工作起来是更考虑全面和更有商业头脑。另一方面,本土人才在劣境出身,是否相比较500的优厚工作环境起步,虽然做到相似的成绩,但就其起跑线他们是否更有潜力呢。 注:我没有贬低500强的意思,他们的专业,踏实,聪敏是人所共知的,我只是在申请中想到一些问题,希望B-school把潜力人才的定义定宽泛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