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徐复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佛说十善业道经-净空法师讲解 (含159集全文下载)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07-6-5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五六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介绍过如来果地上的十种特殊的能力,今天再接着看「无畏」。「无畏」就是没有畏惧,略说有四种。第一种是「一切智无所畏」。佛与大众讲经说法,大众包括九法界众生,佛说他是一切正智之人。如果没有真正证得一切正智;「一切正智」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世出世间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而且这个知是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的;这样的话一般人不敢说,世间的圣人也不敢说这个话。佛敢说,由此可知,佛确确实实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而且佛告诉我们,这种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换句话说,人人皆有。为什麽我们的一切正智丧失掉?佛告诉我们,并没有丧失,而是迷失了。如果丧失,那就不能恢复,迷失了可以恢复;只要破迷,你的智慧能力就恢复。这是事实真相,也给我们带来圆满的信心。 </p><p>  现在我们很想破迷开悟。我们从下午答覆问题,许许多多同学都提出来:要怎麽样断烦恼,怎样才能够有把握往生西方世界,证得圆满的佛果?这一类的话我们听得很多,由此可知,大家确确实实有这个愿望。我们的业障始终不能突破,原因在哪里?要用什麽方法才能突破?这都是大家迫切关心的问题。印光大师说得好,他教导我们,常常想到「我要死了,我就要死了」;如果我们有这个念头,诸位要知道,这个念头是正念。「死了以後决定堕地狱」,如果我们天天想这个问题,天天提醒自己,印祖说:你念佛不恳切自然恳切了,不相应自然相应了。为什麽?你真能放得下。我们今天的业障不能突破,原因在哪里?放不下。为什麽放不下?不知道死期将至,不知道三途恐怖,没有把这个事情认真去想想。当然,一般年轻人很难想像这个问题。年老了,六十岁以上,在工作岗位上退休了,这个意识比较强一点。为什麽?他已经老了,接近死亡,这个问题他才会认真的来看待它。年轻人是疏忽掉了,你跟他讲,他不相信,「来日方长」,所以功夫不得力。 </p><p>  印祖,那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久远劫就成佛了,他是示现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我们要懂得。他自己小佛堂里面只供一尊阿弥陀佛,墙壁上写一个大字│「死」字。这就是教我们怎样断爱欲,怎样达到一心专念。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就,你能够恢复自性里面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本有家珍,不是从外来的。 </p><p>  第二种是「漏尽无所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佛可以说世出世间所有烦恼断尽了。不是在如来果地上,就是等觉菩萨要说这个话,也是大妄语。为什麽?他还有最後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你怎麽可以说你断尽了?第三「说障道无所畏」,障道是一切世间障碍正道、障碍佛法,佛知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众生,由於迷惑颠倒,把佛法看错、看偏了,以为这是邪法,障碍佛法的传播,破坏佛法的僧团,阻止人修行,佛没有一样不知道,这其中的业因果报,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经论里头又常说,譬如佛跟我们讲的法运,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在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第一个世纪,往後还有九千年。所以佛法里头没有说世界末日,但是这个世间法运有兴衰、有起伏。 </p><p>  我初学佛,章嘉大师跟我说,佛法法运在现前这个阶段是衰、走下坡,会不会起来?会起来。法运的兴衰是在修学的人,不在法。法哪里会有兴衰?法哪里会有生灭?没有,在人。某一个时期人心向善,佛法就兴;某一个时期人心向恶,佛法就衰。人要是好善厌恶,佛法是最善的,大家都愿意修学;如果人要是反常,好恶厌善,学佛的人少,佛法就衰了。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确实社会一般大众喜恶厌善。你跟他讲些善的,他摇头,他不相信,他不愿意接受;你跟他讲杀盗淫妄,他欢喜。所以在这个时代,法运衰了。会不会兴起?会,肯定的。人在这个时候,他一定受很多灾难,到灾难受够的时候,他觉悟了,他才晓得这个路错了,他会回头,回头佛法就兴了。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众生纵然造灭佛的事情,佛也不会舍弃他,佛还是要救度他。佛永远是慈悲的,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永远是平等的,这个只有佛与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 </p><p>  第四个是「说尽苦道无所畏」。佛在讲经说法里面,说「尽苦道」。「苦」,三恶道苦,六道轮回苦;「尽」是在这里头受尽了、脱离了,永远脱离了。佛菩萨永远脱离了恶道,他还来不来恶道?他还来,常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他来,他不受苦。说「不可思议境界」,他来,他住一真法界,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住六道轮回,他住一真法界。这是什麽原因?大乘经里面这一种讯息很多。佛跟我们说,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每一个众生的境界都不相同,所以法界无量无边。「十」是代表无尽,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法界,有他自己的境界。 </p><p>  法界从哪里来的?是从心想生的。不要说无量众生有无量法界,一个众生│我们自己这一个人就有无量法界。我很虔诚在念佛,佛法界现前;我念大悲观世音菩萨,菩萨法界现前;一念贪瞋痴,三恶道的法界现前。就是一个人在一天当中,从早到晚就无量无边法界;不是从外头来的,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上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教我们专门想善,不要去想恶,道理在此地。 </p><p>  这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四无所畏」。《俱舍论》里头也有,也说「佛四无畏」:第一个是「正等觉无畏」,第二个是「漏永尽无畏」,第三个是「说障法无畏」,第四个是「说出道无畏」。《俱舍论》的意思跟《智度论》可以说完全相同。 </p><p>  下面是「十八不共法」。这些名词术语,略说说就可以了。十八不共法前面三条是讲「身、口、意,无失」,永远没有过失,这是凡夫、二乘、菩萨都做不到的,到纯善无过,性德圆满现前。第四、第五、第六,偏重在心上讲的。第四、「无不定心」,我们知道如来果地上他那个定境叫「寂灭定」,清净寂灭,永远住在大定当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菩萨要到八地才能到这个境界,八地叫「不动地」,不退转了。由此可知,七地以前,「定」有的时候还会失掉,失掉就是退转,但是时间很短,他能够再恢复;八地菩萨就不会了,如来果地究竟圆满。 </p><p>  第五、「无异想心」,异想是妄想。真心离念,决定没有念头,佛法里面常讲「正念」,正念无念。对一般初学人来说,方便说「正念无邪念」;换句话说,正念还是有念,他没有邪念。这是什麽人?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也是佛│分证位佛,他们没有邪念。如来果地上正念、邪念都没有,那才叫「正念」。正跟邪是相对的,六祖说得很好,「相对的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我们套六祖说话的模式,「邪法正法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真心永远没有念,那才叫正念,但是他自自然然能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 </p><p>  为什麽他没有念他会应?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所以这种境界,佛祖说法说到没有法子好说了,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真的,善恶两边都要舍。两边舍,为什麽我们现在还要断恶修善?我们没有到如来境界,我们不断恶修善就决定堕三恶道,所以一定要这麽做。诸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他也这麽做,自自然然这麽做,你要问他为什麽?做给迷惑颠倒众生看的,做个榜样给他看。这就叫「大慈大悲」,这就叫「教化众生」,实在讲,他自己不需要这麽做,他表演给别人看,就像唱戏一样,舞台上表演。在如来果地上倒驾慈航,所以他没有异想,「无异想」就是邪正两边都没有。 </p><p>  第六、「无不知舍心」,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了。等觉菩萨还没有,如来果地上完全放下了。为什麽?等觉菩萨还执着那一品生相无明;他还分别执着,他要不分别执着,他就证得圆满的佛果。所以要放下!你放下得愈多,你的境界就愈高,在佛法讲,你的果位就愈殊胜。佛在《金刚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指佛法,佛法尚且要舍。「舍」就是不执着。所以这个「舍」,我们千万不要错会了意思,我们真的要舍了,不学了,那就糟了;这个「舍」是我们要学,但是不可以执着,我们舍妄想、舍分别、舍执着就对了。这是大乘佛法常讲的破立同时,没有先後。好,时间到了。</p>
202#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五七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十八不共法第七条以下六个科目:「欲、念、精进、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无减,这六种都圆满具足,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是自性的果德。但是前面一个字「欲」,如来果地上还有欲吗?这个字跟一般凡夫里面的「爱欲」,名词相同,意义完全不一样。如来果地上离念,没有念,前面说过,他心里头没有念。由此可知,这里面所说的都是果德的究竟圆满。这个「欲」是什麽?实在讲,是愿一切众生圆成佛道。如果说如来有什麽愿望,如来只有这一个愿望│愿一切众生速成正觉。他应化在十法界,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就是这麽一个单纯的目标,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所以从这个地方看,这是凡夫、二乘、菩萨统统都没有的;没有,就是都不圆满,没有达到究竟圆满。只有如来果地上才是究竟圆满。 </p><p>  後面有三条,就是「身、口、意三业」。业是造作。前面讲身、口、意无失,决定没有过失;这个地方讲的身、口、意三业,是讲他的应化。他应化在十法界,他也现身,他也说法,他也有种种造作,可是应化身「随智慧行」,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身、语、意是随烦恼习气,随妄想分别执着,造种种业,人家不是。这一个例子,就是《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华严经》上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究竟圆满佛果示现的,他们示现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身语意没有过失,随智慧行,不但四相空了,四见也空了。由此可知,种种示现无非是利益一切众生。&nbsp; </p><p>  可是有些同学听了这个说法有疑惑,为什麽?如来种种示现,有的时候误导众生。确实有利益众生的,也有误导的。佛有没有意思?佛没有意思。哪些众生得利益?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得利益。哪些众生会被误导?烦恼习气深厚的。看到佛的示现,他总是往恶的那一边去想,就变成误导了;如果种种示现都能向善的这边想,他就得利益了。佛无心而示现,众生各个感受不相同,道理在此地,我们一定要懂得、要通达。 </p><p>  佛为什麽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一个总纲领、总原则,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善的行为,我们用这个心去观察,是善的。所以大乘经上才说,世出世间法有没有善恶?没有。有没有邪正?没有。有没有真妄?没有。所有一切相对的都没有,这些相对的都是从心想生。你心想善,世出世间没有一法不善;你心地不善,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是善的。都是从心想生,因此祖师大德们才教导我们「从根本修」。什麽是根本?心想是根本,道理就在此地。 </p><p>  所以我们应当学佛菩萨。看饿鬼、地狱、畜生造作种种不善,在你心目当中都是清净业,你就成佛了;他没有成就,你成就了。你为什麽会看到这些都是清净业?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清净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他怎麽不清净?确实是清净的。可惜我们没看出来,我们以为它是染污的,其实它是清净的。然後你才晓得,什麽叫「性本善」,这三个字的意思你才能稍稍有一点体会;确实本善,纯善无恶。如来果地上纯善无恶,一切众生也是纯善无恶,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句话是绝对正确,一点都不错。过错在哪里?过错不在外境,过错不在别人。所以我们修行人一定要记住佛的真诚教诲,外境没有过错,别人没有过错,诸佛菩萨、饿鬼畜生、罗刹修罗都没有过失,都是清净无为的。过在哪里?过我们的念头错了,我们的看法错了,我们的想法错了。这个道理深!我们初学佛的人很不容易体会。因为你体会不到,所以你不肯做。这个「做」在佛法讲「修」,你不肯修。你能体会得几分,你学着去做,受用无穷!真的是一般所说的心清净、身清净。身心清净,外面境界清净,我们才晓得,原来佛住极乐世界,菩萨住华藏世界。 </p><p>  华藏世界在哪里?就在这里,跟我们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办法分开的,但是各人住各人的境界,你才稍稍能体会得。你没有这个思想,没有这个理念,不肯契入,这个境界你永远得不到,你永远在怀疑,永远不能现前,这个事情就难了;这一桩事情,佛菩萨再有能力,别说十八不共法,百八不共法也帮不上你忙,对你也无可奈何。为什麽?佛帮一切众生,只能做到「开示」两个字,只能做到这里,佛统统做到了。「开」是跟你说明,「示」是做出样子给你看,做示范。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前面三分,这是「开」,跟我们讲经说法;末後一分「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示」,做示范给我们看。我们这些学的人要会悟,要会入。「悟入」佛帮不上忙,这靠自己;根性利的很快就悟入,根性钝的就非常非常困难。 </p><p>  利钝从哪里分?老老实实讲,利根人听话,百分之百的顺从。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里面所讲的,随顺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教我怎麽做我就怎麽做,教我不可以做我就决定不做,这是上上根人,这一种人决定能够悟入。不能随顺佛菩萨教诲,还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的妄想执着,你永远不能悟入;别说大悟,小悟都不可能。读了佛经怎麽样?读了佛经之後怀疑,满腹狐疑,这哪能成就?这样学佛不但不能得利益,反受其害;佛不害人,是我们自己害了自己,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 </p><p>  最後这三条:「知过去世无碍、知现在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这是自性本具般若的德用,十方三世无所不知,没有障碍。这一种智慧的能力跟阿罗汉、菩萨不一样。阿罗汉也能够知三世,知过去、知现在、知未来,但是他的时间只有五百年,他能够知过去五百年、未来五百年,五百年以上他就没有能力,他就不知道。 </p><p>  《法华经》上有个比喻,是一个公案,是段故事。有一个人发心想跟佛出家,跟佛出家决定要有善根,没有善根就没有法子出家。佛叫这些大阿罗汉来看:「他有没有善根?」这些阿罗汉看了都摇头:「没有善根,与佛无缘。」阿罗汉能看五百世,这个人五百世跟佛都没有结过缘,他怎麽能出家?佛就说了,他说:「他有善根,无量劫前」,这「无量劫」时间太长了,阿罗汉、菩萨见不到,「他是一个樵夫,山上砍柴的,遇到一只老虎,老虎要吃他,他爬到树梢上念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点善根,这一生当中遇到释迦牟尼佛,可以出家,佛给他剃度了。这是说明无量劫前佛知道,别人不知道,菩萨、罗汉都不知道,他有这个能力。总而言之,十八不共法,包括前面十力、无畏,都是形容如来果地上圆满的德能,这个德能是自性本具,圆满的显露,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了。後面一句做总结: </p><p>  【一切佛法,皆得圆满。】 </p><p>  『一切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圆满,没有不圆满。依什麽?依十善业。十善业的功德不可思议!十善业从哪里下手?《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就是把下手的方法教导我们,从不妄语开始。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先从这里做起,然後再学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贪、不瞋、不痴。深度、广度随着自己的修行不断的扩展,扩展到与自性完全相应,那就是「性本善」。 </p><p>  佛法,诸位都知道,经有四种:教、理、行、果,佛有这四种经。「教经」,教训、教诲;「理经」,教诲里头包括着真理;「行经」,你要依教奉行。《十善业道经》是属於行经。我们常讲「修行」,修行要靠这一部经,这一部经里面具足一切圆满的佛法,我们怎麽能够疏忽?怎麽能够轻视它?由此可知,我们自己学佛,学了这麽多年,毫无成就可言,每天还生烦恼、起无明、造恶业,这是什麽原因?把十善业道疏忽了,认为这是小小事,这个东西不需要学的。殊不知这个小小善是成佛的大根大本,一切佛法都离不开十善。 </p><p>  我们常常看到画的佛像,画的佛像大概在佛的圆光顶上都写了三个字,这三个字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文写的,也有用藏文写的,写法不一样,意思、读音都一样,这三个字是「唵、阿、吽」。我当年亲近章嘉大师的时候,我也请大师送我几个字,他老人家自己亲自写的,他就送这三个字给我,「唵、阿、吽」,他用藏文写的。我向他请教这三个字的意思,就是十善业,「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十善业道,佛顶在头上。佛放的光是什麽光?十善之光,纯善无恶。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末後两句,佛劝我们: </p><p>  【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p><p>  「汝等」,我们今天读到这部经了,「汝等」这个「等」包括我们在里面。这是世尊亲口宣扬,『应勤修学』;我们应该勤奋的来学习,不能够疏忽。疏忽,那你就错了。修学十善,你得什麽样的果报、什麽样的成就,完全在你用心。你是用的佛心,诸位要知道,佛心是平等心,你修十善,你就成佛了。菩萨是六度心,你以四摄六度修行十善,你是菩萨。你以慈悲喜舍修学十善,天道。看你用什麽心,你学这个法门,你将来得什麽样的果报。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努力修学,否则的话这一生就空过了。好,我们讲到这里。</p>
203#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五八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七面,经文倒数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 </p><p>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p><p>  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佛举了一个比喻,『譬如一切城邑聚落』。这个比喻好懂,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这个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城市,「城邑」就是城市,「聚落」是乡镇村庄,都不能离开大地,『皆依大地而得安住』。我们人不能离开大地,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再看『一切药草卉木丛林』,这是指植物;动物离不开大地,植物也离不开,离开大地,它们也不能够生长。这是说明所有一切的生物,动物、植物统统叫生物,离开大地就不能够生长,这个比喻好懂。「大地」比什麽?比「十善」。『此十善道,亦复如是』,十善道就像大地一样,情与无情共同要依靠的。在这个地方,有情众生我们比较容易理解。 </p><p>  修十善业,能得善果。佛家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话是实在的;《了凡四训》里面云谷禅师就讲得很清楚,中峰禅师也说得很明白,种善因决定得善果,这就是有求必应的道理。所以我们的求,要如理如法。世间人求愿的人太多了,为什麽没有感应?为什麽得不到?他不懂道理,他不知道方法,那个求不如理、不如法,所以没有感应。 </p><p>  佛门当中的求愿,也是我在早年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老人家跟我讲:「我们向佛菩萨求愿,长久不能够现前,不能满足愿望,这是业障障碍住。我们自己一定要反省,要觉察自己业障之所在,努力把业障消除,我们所求就满愿,就能现前。」业障怎样消除?大师告诉我:「忏悔。」跟普贤菩萨所说的「忏除业障」,一个意思。我问他老人家:「怎麽忏法?」他跟我说了四个字:「後不再造。」这一句话说得容易,做起来是真难。儒家讲「不贰过」,也是这个意思;过失只有一次,不能重复,这叫真忏悔。他告诉我:「用不着到庙里去烧香磕头、去许愿,用不着。」那个时候我初学佛,连三皈依都还没有受,他教我无需要到庙里去拜佛,这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最重要的是「改过自新」。 </p><p>  所以,我们知道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开悟,人觉悟了。悟後最可贵的,是要修行。「修行」是什麽?就是改过;把自己的过失改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我们的过失,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这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仅仅是念经、念佛,不是的,那个念经、念佛是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要懂得,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从哪里修?祖师大德都教我们「从根本修」。什麽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这是最高明的修行方法,最高的。我说话说错了,下次我改过,我做事情做错了,下次我再不敢做了,这是从事上、从身上修,不是从根本;根本是从起心动念,从这里改过,你的身、口自然就没有过失了。所以要懂得念头才起,就要能觉察到,古大德常常教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这是当然之理;人没有证得究竟的果位,就是菩萨,他还有念头。 </p><p>  所以我们想想,等觉菩萨他要不是生相无明念念相续,他怎麽会在这个世间?不可能。等觉菩萨的一念生相无明也是念念相续,所以他才示现出根身世界。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它是无明相续而现的世界;如果这一念无明断了,那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上的话,「觉後空空无大千」。那佛还度不度众生?不度众生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到这个境界,他那最後一品无明断不断?他不断;他不是没有能力断,有能力断而不断,这叫「倒驾慈航」,叫「带惑润生」,这一品无明他决定不断。 </p><p>  所以诸位,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等觉菩萨跟如来果地是同等的;同等里头有不等,不等在哪里?等觉菩萨那品无明他没有能力断,佛有能力断而不断,差别在此地。他不断,他要是断了之後就不能度众生、就不能现相。「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那是那一品生相无明起作用;这一品无明要是断掉,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带惑润生」、「倒驾慈航」,意思在此地。 </p><p>  所以我们用功,真正用功是在哪里?是在觉察自己的过失。在哪里觉察?二六时中,昼夜不间断,起心动念,在这里觉察。自己念头错了,要痛加忏悔,真诚恳切,这个过失才能改掉。为什麽?习气太深了。众生贪财、贪色,贪名、贪利,无始劫来的薰习,这个习气多深!如果不是痛切忏悔,那个根拔不掉,不时它又起现行,起现行就产生障碍。最怕的是什麽?临命终最後一念,这个东西又起现行了,完了,你来生又搞三途六道去了。我们念念想往生,被最後这个妄念破坏掉了,这是很有可能,大有可能,我们不能不警觉。千万不要再打妄想,「现在我还年轻,到我老的时候,我再来真干」,恐怕到不了老,你的寿命就终了,你就来不及了。所以这桩事情,以前不知道,那就没有话说了,无可奈何了,知道这一天,就要认真干起!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佛菩萨,事上可以跟众生和光同尘,心地上决定不染着。什麽叫功夫?这就叫功夫,心地决定清净,智慧明了。 </p><p>  何以能不染着?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境界是假的,我这个根身也是假的,这叫「看破」。唯有真正看破,你才会肯放下,甘心情愿的放下,欢欢喜喜放下,再也不染着了,那就是一般宗教里面讲「你得救了」,佛法里面讲「你得度了」,这是真修行,这是真做功夫。我们每天诵经、拜佛,做这些仪式,说老实话,这些东西都是表演作戏接引众生的,这不是对自己的;自己修行,那真是心地功夫,不在形式。形式做得好看,是接引那些还没有回头、还不知道佛法的这些人,我们表演这个形式让他来,接引众生,让他走进佛门。走进来之後,要把真的东西传授给他,不能一味去搞表面。 </p><p>  现在,居士林这个道场有建筑工程,我们的讲堂、念佛堂都搬迁出来了。现在这个临时讲堂,我觉得很不错,四面没有墙,好!在这里面讲经,这麽多听众,外面来来去去走的人,看到这麽多人坐在这个地方,不知道干什麽事情,他也走进来听听,就度很多众生,这个比居士林殊胜!这就是我们要给大众制造接触佛法的机会,这是佛法讲的「缘分」。他一生遇不到这个机会,可能一生都闻不到佛法;有这个机会,他来看看、来听听,他懂了,明白了,慢慢也觉悟了。所以这种讲堂好!四面没有墙,什麽人都能看得见。所以我想,这个讲堂如果长年下去的话,将来听众会愈来愈多。将来建讲堂,我觉得讲堂还是在第一层,不要在楼上,四面都没有墙,好,非常非常好,我们看到这效果,处处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由此可知,讲堂无需要建富丽堂皇;怎样能够接引广大众生,要以这个为目标,不在形式上的庄严。听众多,觉悟的人多,修行的人多,这是真正的庄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一段就讲到此地。</p>
204#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6:09: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五九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七面,经文倒数第二行,下半段看起: </p><p>  【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p><p>  我们听了佛这一段话,知道十善业道的重要性。它是整个佛法的大根大本,不仅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是依这个根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不依此十善大地,建立一切佛法;换句话说,离开十善,就没有佛法。大家想想,对不对?我们要学佛,离开十善,我们不是学佛法。由此可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都与十善相应,你是在学佛,你是在修学佛法。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十善像大地一样,你的法门、宗派就像高楼大厦一样,你都是建立在地面上。没有地,你到哪里去建立?佛把十善比喻作大地,一切佛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一切佛法也依这一个基础而得究竟圆满。 </p><p>  所以十善业道须臾不可离,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学的法门再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所有一切法门的总纲领,就是「十善业」。我们读这一部经,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过去轻视、疏忽了,那是自己的过失,是自己的愚昧,所以在佛法里面这麽多年,有些同修学了几十年,功夫都不得力,现在晓得,我们没有基础!像盖房子一样,天天在盖,这房子天天都倒塌,永远盖不起来,原因是什麽?没有做地基。我们修行到今天不成就,疏忽了这一桩事情,把这一桩事情看得太轻了。 </p><p>  所以学佛的人重视戒律,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要去受菩萨戒、受三皈五戒,这是最平常的,受八关斋戒;现在我们知道,全是假的,有名无实。为什麽?所有这些戒行,统统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你没有十善,连三皈都落空。这个道理我们过去也讲过多次,但是这一次从这个经上,我们就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了。我往年讲的,是根据「净业三福」讲的。净业三福就好比三层楼,你没有第一层,你怎麽能盖第二层?第一层是第二层的基础。第一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还没有到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第二层,第二条才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连十善都没有,哪来的三皈?哪里来的五戒?假的,全是假的!所以世间才遭这麽大的劫难,我们自己学佛才有这麽多的障碍。原来是搞来搞去,连个土地都没有搞到;想盖房子,连土地没有,到哪里去盖?诸位要知道,十善业是土地,有了土地,你才可以干别的事情。你连土地都没找到! </p><p>  所以,在佛法里面讲,不管是讲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无论说什麽法,你要先有十善,你才能建立,你要没有十善,你全部落空。由此可知,十善的重要性。佛在这个地方举的,就是我们现代一些人讲的五乘佛法。『一切人天』,人天乘,『依之而立』。『一切声闻』,它上面加个「一切」,此界、他方都包括在里头,不单是娑婆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包括在其中。声闻。『独觉菩提』就是缘觉。『诸菩萨行』,称「诸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菩萨。『一切佛法』,天台家讲的「藏、通、别、圆」,这是四种佛;贤首大师讲的「小、始、终、顿、圆」,五种佛。这是说一切佛法,都依十善大地而得成就。然後你才想到,这一部经典是多麽重要,这是佛家修行的根本法,根本大法! </p><p>  十条纲目很容易记,古人教导我们记忆的方法,「身三、口四、意三」。身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在家同修不邪淫,身三条,三善;口四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三善,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要真干!这十条你做到了,等於说你有了土地。什麽土?法性土。你有资格学佛了,学佛从三皈五戒开始,你有资格皈依三宝,你有资格受持众戒。如果你连法性土都没有,你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你靠什麽?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我们不能不讲求。 </p><p>  我们学的是什麽佛?修的是什麽道?连个根本立足地都没有,什麽都不必谈了,那修的道是妖魔鬼怪的道,决定不是正法,决定不是佛道。不但不是佛道,经上说得那麽清楚,不是天道,也不是人道,人天都要以这个为基础,你就可知他走的是什麽道,他走的是鬼道、地狱道、畜生道,他是这个道,因为那些道没有说以十善为基础的。十善基础这个道是从人起,「一切人天,依之而立」。换句话说,不修十善,就是三恶道;你要想得人天,你要好好的修十善业道,你才能得人天的果报。一切佛法究竟圆满的大道,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末後这一段经文: </p><p>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p><p>  这部经是佛在龙宫里面讲的。『娑竭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咸水海」。我们知道,这地球上的海水是咸的,咸水海。我在前面也把这个意思跟诸位透露过,「咸水海」表什麽?「苦海」,表这个意思;那个海水味道很不好,不能喝。所以佛在娑竭罗龙宫,它就表这个意思: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居住的环境是苦海。『龙王』也是表法的意思。「龙」是非常善於变化的,比喻我们现代的社会,人心、造业,千变万化。佛讲这部经,选择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他有他的用意在。 </p><p>  苦海无边,人情事理变化多端,我们生在这个环境,用什麽方法来应付?用什麽方法来生活下去?佛跟我们讲,「十善业道」。也许有人说:「我们果然照十善业道来做,那我们处处吃亏上当,在这个世间活不了,活不下去。」没错,这个世间活不下去,到天上去了。你是善人,你应该有好的果报,天上果报比这儿好,极乐世界比这儿就更好了。具足十善,没有受三皈五戒,念佛都能往生。怎麽晓得能往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里面讲得很清楚,修十善业,一条一条都说出来了。所以,具足十善业,念阿弥陀佛能往生,何必留恋这个世间?何必跟这些人勾心斗角?没有必要。 </p><p>  所以,真正修行人,释迦牟尼佛示现那个榜样给我们看,「安贫乐道」,我们甘心情愿过一种贫苦的生活。实在讲,「贫」是真的,「苦」是假的。修道人他贫而乐,他不苦,我们世间人就贫和苦。你看看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的物质生活很苦,「箪食瓢饮」,那是形容他物质生活条件,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一个篓当作饭碗盛饭,喝水连杯子都没有,用个瓢作杯子,生活苦到这个程度;夫子赞叹他,一般人过这个生活会感到很苦,「人不堪其忧」,别人过这个生活非常忧愁,「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一天到晚快乐得不得了。贫而乐,他不是贫苦,他是贫乐。你看基督教《圣经》里面讲的「甘贫」,甘贫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甘心情愿过这个贫苦生活,这是一个意思;另外,「甘」是甜美,贫得很快乐。「甘贫」,这两个字用得很好,这是基督教《圣经》里面所说的,我们要懂得,要能过这种生活,十善业道就不难了。 </p><p>  十善业为什麽做不到?我们不肯、不愿意过这个贫苦的生活,贪图物质上的享受,这就坏了。「贪图」是贪心,十善里头要不贪、不瞋、不痴,你这个贪心在作祟,那就没有法子,你的十善业就修不成。所以一定要断贪心,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再恶劣的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决定没有瞋恚心;不贪、不瞋,这是大定,《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王三昧」。不痴是智慧,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不痴。身三、口四自然就做得很圆满,哪里会有过失? </p><p>  古大德教我们「从根本修」,我们现在也知道,根本是什麽?不贪、不瞋、不痴,这是根本。十善业是一切人天佛法的根本,不贪、不瞋、不痴是十善业的根本,我们要从这里下手,十善才能够修得好,才能够修得成功、修得圆满。如果不从断贪瞋痴、远离贪瞋痴下手,十善恐怕在这一生很难做到;换句话说,你连作人的基础都没有,其他什麽都不必谈了,学佛只不过是跟佛法结个缘而已,佛法殊胜的功德,你是一丝一毫都得不到。 </p><p>  这一部经我们就讲到此地做个圆满,希望我们大家听了之後,要认真努力,「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希望这一生不要空过,决定要有一个结果,要有一个成就。好,谢谢大家。</p>
205#
发表于 2007-6-10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p></p><!--ubb-begin--><!--[WMV=360,50]http://www.wanfusi.org/music/002.mp3[/WMV]--><object classid="clsid:6BF52A52-394A-11D3-B153-00C04F79FAA6" type="application/x-oleobject" codebase="http://activex.microsoft.com/activex/controls/mplayer/en/nsmp2inf.cab#Version=6,4,7,1112" width="360" height="50"><param name="url" value="http://www.wanfusi.org/music/002.mp3" /><param name="autoStart" value="false" /><embed type="application/x-mplayer2" pluginspage="http://microsoft.com/windows/mediaplayer/en/download/" name="MediaPlayer" src="http://www.wanfusi.org/music/002.mp3" autostart="false" width="360" height="50"></embed></object><!--ubb-end--><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0 10:24:33编辑过]</font></div>
206#
发表于 2007-8-12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e61a1a" size="4"><strong>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br/>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br/>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br/>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br/>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br/>愿消三丈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br/>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strong></font></p><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e61a1a" size="4"></font></strong></p>
207#
发表于 2007-8-12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z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7-12 09:50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