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路漫漫在2006-2-14 16:44:00的发言:张先生认为自己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一是因为自己在就读MBA前有相关的专业背景,自己此前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工作;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原先同事的介绍,公司给予他的这一顶尖职位并没有公开招聘,因此有圈内人的介绍才会得悉这一难得的机会。 张先生说,如果自己毕业后给原先的公司工作,薪水也不会相差太多,现在录用他的公司开出的年薪在中国看来显得比较高,但是按照国际标准也是维持在中等水平,“吸引我的并不只是薪水,更重要的是现在这一公司的团队实力很强,我愿意在中间得到锻炼,而且公司很高的行业口碑也有利于我今后的职业发展。” 从以上张先生的口述,之所以获得高工资的原因是之前的工作背景和同事的介绍,并非是沾了某校的光,所以我个人认为,以张先生的条件,不管上长江,中欧,北大,科大,港大,复旦都是有机会的拿到高薪的。但是现在这个高薪变成了某校的宣传资料了:)只是想纠正一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拿到同样的高薪的,要看自己的背景和行业。
看这位兄台的发言,发现您对中欧颇有成见。我倒觉得大可不必。
首先,这位“张先生”本身条件优秀,他选择了中欧,而不是选其他大中华区的学校(欧美的就不说了),本身就说明对他对中欧的认可,说明中欧在某些方面还是不错的。
其次,说到你说的“变成某校的宣传资料了”,我也不以为然,如果中欧真有心用这位“张先生”的事例来做宣传,那么“张先生”的那段口述就看不到了,代之的可能是中欧对如何培养这位“张先生”,“张先生”在中欧的“镀金”后身价陡升百倍之类的话了。既然后面这些假设都没发生,那中欧做的只是说一件事实而已。
最后,这篇文章毕竟是媒体新闻,是否是“软新闻”还不好定论,是否是中欧故意往自己脸上贴金还不好说。
兄台不用激动,我们都知道这个社会上很多事情我们看不顺眼,但看不顺眼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很多时候是因为“心了有了山,就看到了山”罢了。
开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