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7528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8-11-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https://www.chasedream.com/show.aspx?id=16164&cid=51
关于Management PhD及其申请的一些信息
[日期:2015-04-08]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Jesper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申请Management专业的PhD,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提携,有幸拿到了INSEAD(EFE),Haas(MORS),Kellogg(MORS)和Stern(MGT)的offer,整个申请和最后选择的过程中对这个领域也在逐渐加深了解,现在想分享一下回馈CD。由于小弟也是在逐渐入门,懂的还很少,有错漏之处还请版上前辈大牛们一定及时指正,以免小弟误导了别人
Management类的PhD一般主要分为两大类:micro和macro。所谓micro,一般指的是organizational behavior(micro OB),简单说,就是研究组织内部的话题,level of analysis在team level、individual level为主。这块我懂得极少,不敢乱说。下面主要说Macro。
所谓macro,研究organizational level的问题,比如一个组织的绩效或生命周期,组织之间的关系等等,一般再分为organizational theory(OT,也常被称作macro OB)和Strategy。OT是发源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一个discipline-based的领域,比较现代的一些理论包括neoinstitutional theory,organizational ecology,social networks等。
Strategy和OT的区别在于,Strategy是一个phenomenon-based的领域,所以并不局限于某个学科,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理论,都被Strategy scholars借用来阐释他们自己的问题,他们也创造出不少领域内的自有理论。通常不同的Strategy scholar借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时,也就相应地会和他所选择的学科范畴的学者有更多对话空间,具体说,有些Strategy学者出身于econ背景,惯用Econ里的IO、Game theory等等范式。另一些出身于社会学背景,惯用Soc里的OT、social movement、cultural sociology等领域的理论。这两类学者之间的对话可能还不如他们和各自母学科的对话可能大,虽然他们都是所谓Strategy教授。标准的Econ-based的Strategy系包括HBS、Fuqua和Olin的Strategy,还有Haas的BPP,Kellogg的MECS等等。通常系名叫“Strategy”的,基本是econ-based。整体来说商学院在Macro范畴人数更多的还是OT出身的教授,一般叫“Management”的系,还是用心理学范式搞OB的和用社会学范式搞OT的为主,当然也有Wharton的Management这种把各种人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全部混在一个Management系的例子。
BTW,除了Strategy,还有一些phenomenon-based的领域,比如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等等,也往往有从不同discipline的不同角度probe的,在绝大多数学校被笼统归在Management/strategy系里。
说到这里,与上面两段相关的,在Management这个领域,还有一个dimension有助于理解不同学者和学校之间的区别,即是这个人/学校有多discipline based?我觉得大概可以这么理解:discipline-based的学者,研究的目的是给social science本身做贡献,只不过他们用的一般是context and data about firms;而”不discipline-based"的学者,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或理解关于企业本身的问题,但为了这个目的往往借用一种或多种discipline的理论。拿大牛教授为例,同样是Management教授,Mike Hannan就是一个几乎纯social scientist,purely discipline-based,他问的问题做的研究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恐怕完全没有什么直接应用的可能。而另一个极端,比如Michael Porter就是一个practice driven很明显的学者。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辨识标准:看一个商学院教授发的文章是以discipline based的journal为主,比如Sociology/OT的ASR,AJS等等,Econ的QJE,AER,JPE等等,还是以管理学journal为主,像SMJ,Management Science。除了Journal articles,前者一般还会喜欢给一些handbook series写文章,比如Research in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这种,而后者一般还会喜欢给HBR这类杂志写文章,写Case等等。当然,这个distinction也挺fuzzy的,有很多牛教授没有那么明晰的哪种,各种东西都涉猎,比如Toby Stuart,Ed Zajac等等。
对于我相对更了解的Management系,学校的风格也依据教授的风格存在两大类(again, sort of fuzzy, 但确实存在):一类是discipline-based学校,比如Stanford GSB, Berkeley Haas, MIT Sloan, Chicago Booth等等,另一类是相对更“management”-based学校,比如HBS(Management系),Wharton,NYU Stern,INSEAD等等。还有一些两边都有点沾边,但又没那么明晰的identity的,比如Kellogg,Columbia,这就要看进去具体跟哪位教授做导师了。到时候上Job market时,也往往是阵营内部各自消化,举例说,INSEAD的Strategy前些年有好几个能place到HBS、Wharton的,但Stanford一个大教授说他们好像从来没有给INSEAD的PhD job candidate发过flyout,虽然知道那也是很好的学校,但彼此的研究兴趣和风格不是一个路数的。而前一类discipline-based的学校也会经常从社会学系招人。两类学校依各自风格希望教授发的journal也不一样。
那么对于申请的同学来说,我觉得在申请和选校时,尤其上面提到的这些学校,有两个维度值得考虑:
1. 首先想好自己感兴趣的组织内部的问题,还是组织间的问题。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研究cut through multiple levels of analysis,但一般还是要有个home的。如果感兴趣前者,那么多看看micro OB的教授的研究;如果感兴趣后者,那考虑申请macro OT和Strategy。有的学校是micro、macro申请分开的,有的不分开,但一般在SOP中最好还是要说清楚的,增强自己的identity。
2. 再想好自己是想做一个“在商学院里拿商学院工资”的sociologist/economist,还是一个“更接近商业世界的”商学院教授,整体说来两者job market差不多,呆在商学院里也都很有前(钱)途,但做的研究还是有不小区别的,这完全看个人兴趣了。严格说来这也没有那么rigid,但个人觉得稍微想想这点,对于申请,和后面拿着各种offer选校时,还是很有助益的。据我所知(道听途说,错了请一定指正),micro OB那边的top学校之中也有这种是discipline-based还是management-based的区分:研究目的不同,前者更大程度上是为了contribute to心理学本身,后者是为了help management。
这块领域的中国人相对于商学院另一些方向来说还是很少的,我想很大程度上可能跟语言文化、还有教授招人倾向有关(我知道有几所top学校专门考虑国际学生的语言问题,和在美受教育经历等等)。现在美本美硕越来越多了,语言文化的concern少很多,另外随着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的upsurge,本科或硕士是数学、物理、计算机乃至工程背景的,现在申请这方向也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受欢迎。后面会有各种advanced methodology(text analysis, simulation等等)有机会pick up,教授都会觉得quant背景强的学生上限更大,如果quant背景强,又了解一些OT理论和这个领域,申请时会非常受青睐。当然了,和一切申请一样,(强)推荐信是王道,GPA、学校出身、GT云云也尽量不要有短板,再能有些研究经验,top school就近在咫尺了。
整个过程中还有林林总总的一些心得体会,但无法一时全然想起,我将来会想到一点就回来在二楼补充一点。感兴趣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留言,我有时间的话也会回来看看,尽我所能回答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希望以上分享的信息有用,愿这个领域的国人也能越来越多,越做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