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6413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9-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emiliegsr 发表于 2013-12-11 17:55 ![]()
嗯。明白了,果然凡事都是把握ground rules比较好操作呢。 谢谢tianya111总是指出问题的关键!
我是可以 ...
对,但是你的考虑未尝没有道理。这个就有点像商学院的学习和讨论了,一个问题对不同人不同时点很难说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教授和CEO也不能告诉你最正确的方案。但任何有效的决定都大致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分析和判断各种scenario,综合评估各个变量,然后再根据内外部条件和你的目标找到一个你认为的最优解,然后有效地执行和管理。
我觉得我从商学院最大的收获,或者从某种程度上也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精髓,就是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认知的边界。要做到这点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批判式的思维方式。
比如,如果你的co-founder跟你认识很久,而且又恰恰投了些钱在你们现在在做的start-up上,那么我会认为比起老板他是个更好的选择。没有什么把在你身上投钱更能体现他对你的认可了,这种认可比起推荐信上的话也会更有效果。所以别人的建议未必就一定正确或者好,还是应该本着兼听则明的原则,想清楚背后的逻辑,评估可能的正负面影响,然后再自己决策。当然,我觉得所有人包括AO都会认同的一个常识是,认识很久的人不一定就熟悉你,但认识你很短时间的人了解你的概率绝对更低。对学校来说,当然是越熟悉的人的意见越值得参考(前提是你所有的推荐人都说的是好话)。此外,技术上,你可能需要用好optional essay,简短地陈述一下你选择推荐人的原因(in case that you do not use the most recent supervisor)。
前面的标准可以更进一步,即在都愿意帮助你的前提下,选择那些更能反映你不同一面(比如能写出一些professional setting之外)、让你的profile更平衡形象更鲜明的人当推荐人。能让看过几百篇文章的AO过目难忘的,往往是那些优秀、跟学校fit、而且有鲜明特点的申请人。不必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但千人一面的essay和推荐信,会让你泯然众人。这样来看也许在推荐信上费了太多的思量,但我觉得这种思维是应该贯穿在整个package里的,因为任何微小细节的积累都可能对结果带来质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