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497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11-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MBA这一年(20)MBA与comfortable zone
下午3点半,整个MBA生涯的最后一门课成绩出来,学业部分就此画上句号。我顺手把一年来各门课的单子拉出来扫一遍,很有意思的是,自己感觉很好、内容很熟悉很老本行的课,成绩往往中游;自感十分陌生、每每觉得力不能逮考试必挂的,最后分数都不错。怪哉。
这大概和comfortable zone有点关系。
在国内上班那会常看职场达人的鸡汤文,总说要走出comfortable zone。看完了鸡血一下,每天强迫自己这个那个,过了半月就偃旗息鼓了,直到下次再看到类似的鸡汤文,周而复始。我想人的惰性终归是这样的,什么练英文,练沟通,练hard skill,都敌不过手头工作的轻车熟路、日常生活的循规蹈矩来得妥帖舒适。没有魔鬼教练,没有生计问题,comfortable zone这玩意儿还真就跳不出去。
等到了美国读MBA,既有魔鬼教练,又有了生计问题,人一下就像屁股上扎了针,天天被逼着往zone外面跑。本科时候学的都是人文社科,看到数字就头疼,虽然MBA的财务、会计课应该是水的,还是让我头疼不已,上课如听天书作业连蒙带猜,只好每天下课额外花时间复习,甚至找了四大的朋友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讲解。战略类的课程,老师都牛X哄哄,而且和我做PR时的扯(da)淡(hu)式(you)分析不同,走的都是数据和模型的路子,每次我的word一交上去,教授的解答excel一打开,顿时就对“鸡同鸭讲”有了新的理解,没法子只有先依样画葫芦、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从模仿做起。还有老师属于激情四射型,每堂课上来就机关枪语速问满75分钟走人,全场高强度的讲课和cold call连老美都说“听不懂”,偏偏课堂参与分还占了大半。于是每天回来花双倍时间看他的case和资料,像过筛子一样把所有要点不计大小通通罗列,这才勉强答得出他的问题。这些都是我考完深感必挂无疑的课,一心想着“MBA,你懂的”应能给个及格,没想到最后的评分倒是远高出预期。
恰恰相反,那些和我的工作背景相近的、自感轻车熟路的课,反而重视不够付出不足,再加上这类课程的老师往往也是闲云野鹤风格,大多是考的时候自我感觉不错,分数出来就只能眨眨眼,念叨几句“随缘给分”了。
除了学业,其他逼着你走出comfortable zone的事还有很多,什么和老美陶瓷扯淡啊,什么面试时候学印度人吹的天花乱坠啊,小组讨论时胸无成竹但讲得自信十足啊,这都是大家能YY到的。我自己感触很深的却是开车。我在国内不开车也不会开,来了美国考虑到也就一年时间,住的地方离学校不远,所以从来没想过车的问题。后来一看面试、陶瓷、社交活动的范围甚远,老蹭别人的车也不是回事,终于下定决心学车、开车。无奈运动细胞又比较差,再加上美帝天地广阔大家都开得风驰电掣,作为新手每每上路就开始心中惴惴。当时我请了个老美教练,总是天不亮直接拉上高速,在车流里逼着一个对30迈都有点不习惯的新手开到75,还各种痛斥我不看这个镜不瞄那个表,实在精疲力竭不堪重负,有几次几乎想要撒手让车飞出去算了。那时候我的想法是,这世界上一定有天生能学会和天生学不会的,而我一定是后者。至于考驾照什么的,就根本不抱希望了。
现在呢?车开了快一年,总也算四平八稳;从优胜美地下来,在最陡峭的盘山路上连续转急弯个把小时也可以脸不红心不跳了(虽然转得有点想吐吧……)。我有时忍不住会想,如果我没有出国,大概还会惬意地住在我那个离公司步行5分钟路程的房子里,周末出去挤个地铁打个车什么的,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想着学车开车了,也更不会上下国家公园、奔走1号公路啥的了。然而这样的转变,或是突进式的生活体验,在这一年里还有许多。
也大概因为这些体会,过去看论坛里每每讨论“拿了北美top30和中欧,该去哪个?”,我总是很认真地条分缕析,觉得确实是个大费思量的问题。现在看到这样的问题,虽然也承认每个个案都要具体分析,但第一时间多半会脱口而出:“去北美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