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年潜水在CD,无论哪个版,总是发现很多“它如何”,而非“我如何”。 它的地理位置好么?它的排名高么?它的学费贵么?它的中国学生多么?它的工作好找么?它的校友给力么?它的前景明朗么?它的道路曲折么?它的申请难么?它的小米nice么?它的政策有吸引力么?它的班级能给我机会找到另一半么? 我总觉得,中国学生貌似应该是最实际的一个族群,应该更多关心“我如何”啊。不过回首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性,似乎总是把个体融入到集体中,才算安心。在一个群体给力的地方,我可能才能发力;在一个环境成功的所在,我才有成功的机会。 而生活,却往往不是这样。生活的面目是模糊的,它回报给每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极具特例色彩的故事。我们习惯了在大流中生存和求机会,我们热衷于“这里机会多,所以这里的机会也会属于我”这样的逻辑,却挺少去考虑自己操作性的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很多中国同学也习惯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我”这样的表述方式,“我”永远在一个坐标上,“我”的意义,就是这个坐标的意义。 其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的。我的意义,首先是我自己的意义,才是我处的位置的意义。我首先要是一个好女人,才可能会是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和好母亲。而不是我是一个好妻子,所以我是一个好女人。 我觉得生活是一种自私的经历,你只有历尽了心中的千回百转,人生的酸甜苦辣,你才成为今天的你,才有可能成为明日的你。 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无论它是否达到了你当初预计的目标,对你漫长的人生来说,都是丰富而可宝贵的经历。怎么样成为最有价值的经历呢?莫过于有操作性的去完成“我如何”这样的命题。 中美两组高中生来竞赛一个支援非洲饥饿儿童的项目;中国学生作了很多ppt,来论证必要性、重要性、方案论证、和可预期的目标;美国学生,直接列预算,在预算下完成最基本的清洁水源项目,从铺水管,到引水源,到游说政府和非盈利机构出资,到宣传清洁水的使用与环境保护,不遗余力地做最实在的工作,结果完成了三个村落的饮用水问题。这就是操作性。 如果,你不喜欢今天的环境、周围的样子、自己的生活,那么,做点什么吧。会让你真正“成熟起来”,和“接地气”。 -- by 会员 ziye210 (2013/2/22 5:04:20)
这段话说得太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