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ojiaodub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咨询答疑] 有没有大牛学长总结下国内土鳖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2-5-19 14:35:28 | 只看该作者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8-03/25/content_7853285.htm
这个是曾玉萍的报道,当时在国内商学院引起轰动。
12#
发表于 2012-5-19 14:36:25 | 只看该作者
光华还有去Tilburg和ANU的呢
-- by 会员 zzmypster (2012/5/19 14:34:15)

谁?纯土?
13#
发表于 2012-5-19 14:37:45 | 只看该作者
走近北大优秀毕业生曾玉萍图
2008年03月25日 09:10:48  来源:北大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受聘美国教职的“零的突破”者

   人物名片:曾玉萍,本科、硕士就读于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就读于北大光华北战略管理系,是该系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生。2008年2月,曾玉萍接到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聘书,将于秋季赴任该校管理学助理教授,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大学获得教职的北京大学企业管理学专业博士毕业生。



   “终于不用再发申请了!我要向家人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说声‘谢谢’!”2008年2月15日,曾玉萍正式接到通知,被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Edwardville, SIUE)聘为助理教授。她第一时间便将好消息告诉了她的博士生导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教授。

   与世界接轨 成功绝非偶然

   采访中,曾玉萍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四方面的因素: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背景、推荐人的学术影响力、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个人对新社会和文化的接受和融入。

   光华管理学院鼓励博士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包括出国访学。这为曾玉萍这样的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发展平台,也使得曾玉萍享受了许多优越的教育政策:包括以北美体系培养博士生、配备具有北美学校博士生学历的教授授课、吸引各国学者交流访问以及为学生提供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等。这期间,她曾作为大会秘书长成功组织承办了2006年国际商会学会的年会;结识了在光华访学的韩国大学(Korea University)Sea-Jing Chang教授,后来他成为了曾玉萍的推荐人之一;而在管理学界主要的几个国际会议上,她也有数篇文章入选被宣读。后来,她以优异的表现获得奖学金赴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Fisher商学院(College of Business, The Ohio State Unviersity) 访学,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独立教授一门本科毕业班必修的课程(Capstone Course),同时协助国际商务领域知名学者Oded Shenkar教授讲授一门MBA课程。

   对比在光华和在Fisher大学的日子,曾玉萍认为,光华的博士生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与Fisher看齐,在有些方面,光华甚至有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在光华的四年学习中,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自己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并在研究能力上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在Fisher商学院访学一年多里,更加深了这种感受。光华与世界接轨的教育体制使她有机会向国际学者学习、合作,建立起国际化的人际网络,增加对北美大学教育体制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障碍。光华的教育水平、她的研究成果都与美国的学校、学生等量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招聘学校对她教育背景和教学能力一些顾虑,为日后的成功受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很值得一提的是,曾玉萍周围的老师和学生都成为了她很有价值的资源。她有一个有学术影响力、很国际化、很支持她的推荐人“团队”:博士论文导师武常岐教授,在Fisher的指导老师Shenkar教授,前光华教授、论文副指导老师、现在香港大学任教的许德音教授,滨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在韩国大学(Korea University)任教的Sea-Jing Chang教授。这些老师都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都有文章发表,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招聘负责人对她研究能力的顾虑。此外,Fisher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也给与了她许多帮助,令她非常感动。

   曾玉萍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崛起,使有关中国主题的研究在管理学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另一方面,不管是在教育合作上还是在招生上,越来越多的美国学校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SIUE每年都有去中国的国际学习项目,因此他们很看重曾玉萍的中国背景。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之外,曾玉萍对于新的社会和文化的迅速接受和融入能力也很重要。在Fisher大学里,曾玉萍经常与同系的博士生一起参加活动;她还有一个很好的host family。使她有机会去接触并融入日常的美国人生活,更深入地了解美国文化。当然,刻苦学习英语是无需赘言的了。

   好事多磨——六个月超长版“面经”

   曾玉萍介绍,在美国求职的过程大约用了6个月的时间,是很普遍的时间长度。“求职的过程总的来说费时、费心,但很锻炼人。回想一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记得刚开始准备简历的时候,我连美国高校的招聘程序都不知道。”

   美国商学院的管理学专业典型的招聘程序是:首先,在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等学术组织的年度会议(一般在夏天)之前,学校利用学术组织的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也可以上传个人简历;随后,年会期间举行会议面试,求职者一般要提前与学校预约;在秋季学期,学校将审核、选拔候选人参加校园面试,一个职位三至四人;最后,招聘学校向求职者发出通知。

   曾玉萍的求职历程开始于2007年7月。因为回北京参加论文答辩和毕业典礼,她没能参加6月的国际商务管理学会的年会。7月中旬回到美国后她开始准备简历、预约面试学校,准备参加8月在费城召开的美国管理学年会。预计到没有美国教育背景可能会是一个很大的不利条件,她联系了许多学校,最终预约到20多个会议面试的机会。几次面试后,她发现大部分人不了解北大光华的教育模式,于是她专门准备了特别介绍,并在申请材料中也加了一页有关北大和光华的简介。

   从8月中旬到11月初,曾玉萍陆续地向已做和未做会议面试的学校寄去申请材料。虽然许多材料可以通用,但申请信还是需要有针对性,因此她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上面。另外,有些学校要求推荐信随同申请材料一起邮寄,所以也要请她的几个推荐人按时寄去他们的推荐信。

   从10月中或11月初,招聘学校陆续开始审核申请人的材料。一般这个阶段的审核结果包括三种情况:向几位最符合要求的申请人发出校园面试的邀请、保留另一些符合要求的人作为下一轮面试的备选、向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申请人寄出拒信。也许是好事多磨,从那个时候起,曾玉萍开始陆陆续续收到拒信。开始的时候她并不太在意,觉得自己申请了很多学校,应该是有希望、至少有机会去校园面试。可是后来拒信越攒越多,她的自信心也一点一点的受挫。12月是最焦心的一段时间。虽然有几个电话面试,可是后来都没有会进一步的消息。12月底的时候她所访学的Fisher商学院的一个博士生也拿到了聘书。看着申请学校的列单上剩下的学校越来越少,她觉得很是有些气馁。

   1月初时,曾玉萍收到了SIUE(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电话面试通知。因为以前的电话面试常常都没有下文,所以她对这次也没有报很大希望。放下了思想包袱的她,跟面试老师通话的时候很放松,聊得很自如。出乎她意料的是,一个多星期后就收到校园面试的预约通知。通过之前对SIUE的考察,曾玉萍知道这是个相当不错的学校,再加上这是她拿到的第一个校园面试,所以决心全力去准备。但是从定好时间到正式面试之间只有一个多星期,而且她当时还在Fisher教一门课并辅助Shenkar教授教一门课,所以准备面试报告PPT的时间很紧张。“说实话,当时真的有些拼命的感觉。”

   一般招聘学校会安排老师接送机并负责食宿,所以从下飞机到返程前整个过程都算在面试之中。正式面试包括一个1小时15分钟的面试报告以及跟近10位老师(包括学校的教务长,商学院的院长和管理系的主任)的逐个面谈。面试后一个星期,也就是2月14号,她收到了SIUE商学院管理系的系主任的口头聘书,第二天收到了书面合同。在对合同中的一些细节进行确认和协商后,她接受了聘书。至此她的求职历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美国学校很讲究应聘人和该学校之间的匹配,而校园面试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招聘学校和应聘人之间相互了解对方,以获得最佳匹配。曾玉萍觉得,自己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此。之前她只知道SIUE是个不错的学校,面试之后,她真正感觉到自己很喜欢SIUE。一方面从学校的情况来看,她认为有三点让她感到非常满意:第一,SIUE商学院在教学和研究上的规范——曾获得国际商学院的权威认证机构AACSB International的认证。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任务有很好的平衡,对研究也有较多的支持。第二,SIUE是一个成长很快、很有潜力的学校。虽然只有50年的历史,但因位于伊利诺斯州和密苏里州的交界,又离美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圣路易斯很近,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力很好。第三,SIUE的人文环境很好。她问面谈的老师们感觉在SIUE工作如何时,几乎每个人的答案都是“I love it!”。此外,在面试的过程中,她发现她的背景与SIUE的商学院也很匹配:在Fisher教的课程正是SIUE新招教员上的课,而所用教材完全相同;SIUE每年都带学生去中国,她的背景很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拓展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她的研究跟SIUE的一位教员很匹配——双方都很喜欢对方的研究,也觉得以后有很多地方可以合作。

   “虽然已经拿到聘书,但是6年后能否获得终身制(Tenure)还取决于我这几年的研究、教课和服务(service)的成绩。”曾玉萍说:“接下来一个主要的打算是在研究上有所进展。一方面,我要把博士论文的几篇文章修改后投出去;另一方面,尽快完成与这边的老师和学生的合作研究。还有一个主要的计划是提高教课的方法和质量。美国大学对教课的质量要求很高。我不管是在语言还是在教课方法上都需要提高。”

  师恩难忘:平易近人的“微笑院长”

   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战略管理系主任武常岐是曾玉萍攻读博士期间的导师。作为武老师的学生,尤其是他在北大的‘开山弟子’,除了在学术研究上的积极引导,曾玉萍更是体会到武老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在各种头衔之外的出于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包容和支持。

   曾玉萍刚进入光华的时候,光华刚刚开始尝试采用美国的聘用制度和博士生教育体系。她那一届还没有国际博士生项目(IPHD),所以除国家每月很少的补助外和做助教之外,博士生们没有其他收入,因此许多同学、包括她本人都需要在校外兼职赚钱。“武老师知道我们的补助数额和我们兼职的事后,非常吃惊。在我选他做我的博士论文导师后,武老师聘我做他的助研,在经济上给予我补助以让我专心做研究。武老师一方面在生活上给予我支持,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我将学术研究作为职业目标。”

   曾玉萍博士论文的主题是横向并购,研究的样本是中国啤酒行业中的并购活动,而青啤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武老师介绍她认识了在光华读EMBA的两个青啤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并亲自与她同去,她才有机会去做一些实地调查和访谈,见面并了解青啤并购过程中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构想。

   2005年7月,曾玉萍从加拿大参加国际管理学会回来时,刚好和武老师坐同一个航班。坐了十多个小时的飞机,回到学校时她唯一的想法就是睡觉。可是,武老师却直接回了办公室,这令她非常受触动。

   “还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曾玉萍回忆,“2005年年底,我和武老师一起去为2006年国际商务学会将在北京召开的年会,联系、洽谈宾馆。由于预计在一个宾馆里需要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请出租车司机在外面等我们。但是因为宾馆负责人有事耽误了一些时间,出租车司机因等不到便走进宾馆找我们。我看到他时只是说了一声‘请再等我们一会儿’。可是武老师却从坐位上起来走过去跟那个司机师傅道歉,说让他多等了,麻烦他再等一会儿等。我当时真的觉得很惭愧。我想武老师这一点并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

   “作为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武老师在各个方面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宽容和谦和是我从武老师身上学习到的、对我未来人生都很有价值的两种品德。武老师曾说过‘live and let live’(尊重别人的行为方式)这句话,它将成为我一直遵行的行为准则。”曾玉萍这样表示。

  它山之石——曾玉萍眼中的中美教育比较

   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的物理、数学等理科的成果和人才更容易被欧美国家所接受,人文社科方面则鲜有成果和人才被认可。那么,曾玉萍的所谓“零的突破”有何特殊意义吗?

   曾玉萍认为,不管是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大学教授的基本职能是创造知识和传输知识。科研成果的跨国传播和科研人才的跨国聘用取决于我们所创造的知识的通用性和可交流性。从这个角度而言,能够受聘于美国大学只是表明管理知识的通用性。同时,她也承认,与理工科相比,人文社科的研究和教学更受所处社会背景的影响,因此,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和人才的跨国流动相对受限。我们国家具有与欧美国家非常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制度体系,因此基于我国背景的研究和在我国制度下成长的人才很不容易初欧美国家接收。另外,包括管理学在内的一些人文社科领域起步比较晚,我们需要时间向欧美国家学习和获得欧美国家的认可。从这个角度而言,她的受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国家的管理学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向国际社会证明了我们的教育质量。

   在曾玉萍看来,国家的优秀研究生公派留学项目将会是我国教育体制和西方教育体制接轨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让西方国家认识和认可我们国家研究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美国期间,她遇到过一些通过公派留学项目出国的博士生,她认为他们都很优秀,也很积极的参与课程和研究活动。她相信出国访学的经历会为他们以后进入国际学术领域提供很好的平台。

   她表示,以自己对美国教育体制目前的了解程度,还不能很全面的去评价美国的大学和中国大学的优劣。但是根据她在国内的读书经历和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访学经历,她认为美国大学的机制至少有四个方面很值得我国大学借鉴:第一,教师的升职和报酬制度。在美国大学里,老师职称(从assistant到associate,从associate到full professor)评审是基于一套公开的评价标准。每个教师是在跟这套标准竞争,而不是和其他同事竞争。这就避免了评审过程中被掺入人为的因素,避免同事之间的纷争。第二,行政和学术职务的分离。美国的大学里一般行政职务和学术职务是分开的。比如系主任主管系里的行政工作,而系里的学术主任(Academic Chair)主管学术工作。教授们会有一定的时间花在非学术的服务工作上(service),但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学术研究和指导学生上。相比之下,国内的大学里行政职位和学术职位“两体合一”的体制,会使得教授们在指导学生研究上的时间受限。第三,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上的权衡。Fisher大学的管理系的各个方向(国际商务、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每两年招一次生,每次招两个学生。因为学生数量较少,师生比比较高。每个学生能够有比较多的机会跟老师讨论问题和合作研究。而国内大多数高校每个博士生导师要同时指导很多学生,每个学生能够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第四,博士生的奖学金制。美国的博士生一般都会拿到足够支持其生活的奖学金(虽然有些奖学金是需要做助教或助研),因此他们可以更专心在学习和研究上。而在我国,现在除个别大学为博士生提供奖学金外,大部分的博士生在面临生活压力时还需要到校外赚钱,所以投在学习和研究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

   采访临近结束,回首自己的成长经历,曾玉萍强调:“我最想与学弟学妹们分享的就是:身边的每个同学和老师都是你最有价值的资源,一定要珍惜他们。” (记者:张丽音 商伟)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37:51 | 只看该作者
z大牛 ,好象是清华的去国立了吧 ,貌似和你同行。
15#
发表于 2012-5-19 14:38:06 | 只看该作者
p大威武
16#
发表于 2012-5-19 14:38:44 | 只看该作者
去Tilburg,这么猛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39:5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还是澳大利亚国立猛些。
18#
发表于 2012-5-19 14:41:52 | 只看该作者
都很猛,值得我们学习。
19#
发表于 2012-5-19 14:43:58 | 只看该作者
基本上还是利用访学的机会出去的。单纯在国内靠paper还是没有可能的。
20#
发表于 2012-5-19 14:49:54 | 只看该作者
基本上还是利用访学的机会出去的。单纯在国内靠paper还是没有可能的。
-- by 会员 judydongxueni (2012/5/19 14:43:58)


对的,而且访学出去的,都是去之前就和国外的教授建立了联系,然后到那边之后进一步交流合作才有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4-26 13:4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