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Karmalot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扯】关于CD上选校问题的一点看法和吐槽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2-5-9 15:58:5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正顺着版主您那俩帖子逛学校网站呢~还要在CD混很多年的孩子表示慢慢学习~米花姐说的也巨精确~各种项目的硬伤让人很纠结呐…出国道路上很容易不淡定!很容易吐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6:51:18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正顺着版主您那俩帖子逛学校网站呢~还要在CD混很多年的孩子表示慢慢学习~米花姐说的也巨精确~各种项目的硬伤让人很纠结呐…出国道路上很容易不淡定!很容易吐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by 会员 虚实之间 (2012/5/9 15:58:52)

所以说整个出国的过程就是trade-off,时时刻刻在做着权衡,是不是要报下一次考试、要不要申某个学校、essay中经历怎么写用哪个更好、申到了学校A排名高B地理位置好选哪个、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就业更好的、是遵从内心的声音还是听从别人的建议等等。。。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是平等且自由的:You are free to choose anything, but you are also responsible for what you choose. 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得起自己一路过来经历的千辛万苦,能做到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53#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6:55:42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好帖,在CD各个版之间逛久了,人难免浮躁和攀比,听风就是雨的。
考试的时期,看到人700,750就心惊胆战,觉得没过7的自己弱爆了,其实申请结束发现G并 不能决定什么,靠着不断修改挖掘的文书,也可以申到不错的结果。
选校的时期,开始认为哥大,MIT, JHU 什么都好厉害,后来发现每个项目都有一些不完美,甚至硬伤。
现在总结出来,申请和选校,是一个不断找寻和挖掘真实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完整,咨询校友,发比较贴,都毫无意义。就像谈恋爱,只有找到真我,才能找到真爱。
建议LZ加精哦~~
-- by 会员 米花澈 (2012/5/9 15:31:48)

哈哈都扯到真爱了

哎这是吐槽贴,而且是自己写的,不好意思加精
54#
发表于 2012-5-9 17:08:17 | 只看该作者
版主再修饰修饰,补充补充,把自己置顶了吧····多少孩纸选校的时候一塌糊涂,不够理性;就算是一开始的学校信息搜集也往往不够,这点重要性其实很多人都强调过,但是不少后来者还是忽视了
55#
发表于 2012-5-9 21:44:57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好!顶~!
56#
发表于 2012-5-10 09:54:0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刚发现兄弟你成版主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2:00:1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刚发现兄弟你成版主了。。
-- by 会员 MSCI (2012/5/10 9:54:05)

哈哈好久没见你来过了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2:02:34 | 只看该作者
我预感到,不论我怎么写,就算置顶高亮加精阅读量暴增,CD上该有啥贴还会有啥贴,新人该问啥还会问啥,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会好好想出国和选校问题的筒子们本身就是思路清晰的,平时不去想着种问题的童鞋看了我的吐槽也不会去多想。。。
我是不是想太多了。。。
59#
发表于 2012-5-10 12:44:32 | 只看该作者
我预感到,不论我怎么写,就算置顶高亮加精阅读量暴增,CD上该有啥贴还会有啥贴,新人该问啥还会问啥,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会好好想出国和选校问题的筒子们本身就是思路清晰的,平时不去想着种问题的童鞋看了我的吐槽也不会去多想。。。
我是不是想太多了。。。
-- by 会员 Karmalot (2012/5/10 12:02:34)


老人家你操心操太多,可以歇歇了。。。哈哈~
60#
发表于 2012-5-10 14:06:11 | 只看该作者
以下只是基于在Master版上的一些观察写出的一点看法和吐槽,总结了几条,就事论事,不针对任何人,更不敢代表所有人。
个人愚见,欢迎讨论,欢迎拍砖


1. 人们喜欢接受确定性的结论
论坛上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新人发选校贴,标题大多是【XXX专业,A University, B University哪个更好?】/【A学校的XX和B学校的YY选哪个?】,LZ描述通常很简短(能简短到“RT”),大多不提供个人背景信息和选择偏好,而且很多时候专业方向区别很大;而这样的同学期待的回答往往是确定的答案——“A好去A”、“B校妥妥的”etc.,很少有人关注个人背景与学校的匹配程度、学校对于个人发展的帮助以及不同学校的优势劣势所在等补充信息和逻辑推导而非结论性的东西。更不要说很多同学在回复中提供的只是“意见”(这基本取决于个人以往有限的观察、因为个别事件而产生的偏好、甚至为了LZ给自己腾出一个地方而劝他去另一个项目等动机);很多时候如果底下有同学认真回复了LZ,写了优劣比较,LZ反而选择性忽视,继续问“大家都给点意见啊”(=. =)
窃以为CD的意义在于为广大在国内接触信息有限的同学提供一个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为大家解决(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大家了解自己了解学校、开拓思路开拓眼界,而不是给每个学校进行无差异化的排序,告诉你A校好于B校


2. 人们通常对信息来源和数据背后的逻辑不加判断
选校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复杂之处在于它有太多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因素,一个人很难通过准确和广泛的调查得到十分客观的结果,信息不对称和个体局限性程度之高是我们很难意识到的。例如就大家最关心的“在当地就业”问题我认为就存在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数据来源是否可靠——通常认为几个比较可靠的来源有学校官网公布的具体数据信息、在读学生信息反馈、小米/招生官等官方人士在面试/邮件/电话中提供的信息,甚至包括LinkedIn/Facebook等网站上个人提供的就业信息(比如某人2011.9-2012.7就读某专业,2012.8至今就职于XX公司 XXOffice XX职位)。
       然而这些信息本身也不是100%可靠的——学校可以通过模糊的表达避开对宣传不利的数据,比如只公布美国本土学生数据/不区分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只列出最有名的公司、对个体不进行一一配对(比如一个人拿到GS的operation,另一个人拿到非常local的boutique IB的IBD,学校可以分开写“公司有GS和XX,职位有IBD和Ops”,会给人印象是某人拿到了GS的IBD)、或者只公布某就业最好年份的数据等等;
      再说在读学生反馈——当然必须承认,在读学生回来发帖反馈就业等情况一直是CD上不可或缺、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一股力量,在此也要感谢所有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馈CD的各路留学前辈;然而这本身也并不能保证数据的客观和准确——如上段所说,在读学生也只是一个个体,同样可能提供模糊和有偏差的数据信息,比如某校学生找到了当地工作,而其身边也是主动留美积极找工作的top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找到工作的几个同学都是他身边的那几个,最后的结果是他观察到身边所有人都找到了工作,回来告诉大家找工作形势很乐观。这个数据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却容易以客观全面的表象掩盖相对主观局限的事实,而且更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找到工作的同学回来报喜,没找到的同学便慢慢远离CD。(这里不是给任何回馈CD的同学拍砖,只是希望能听到更加真实可靠地信息供以后的同学参考)
     后两种信息来源同理,另外LinkedIn/Facebook等个人职业信息也会存在被“美化”的可能,相对越具体详细的信息可信度越高

     以上靠谱来源信息尚且存在不准确客观的成分,各路常见的“我听说”、“我觉得”、“估计/貌似/好像”、疑似“辟谣”却又闪烁其词、含糊不清、以偏概全、极端激进的言论能有多少成分是真实客观的,大家自己掂量吧


2). 数据背后的逻辑——这一点是和数据来源是否准确可靠同样重要的一点,因为恰当的假设基础(数据来源)+严密的逻辑推导(数据逻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接着就找工作问题来说——如果这里假设上一步数据来源已经证明相对可靠(通过多种大量可靠来源相互验证etc.),那么一个好的就业数据——比如A校X专业和B校同专业就业“好”(包括留美比例高、平均工资高、大公司更多、偏向前台等竞争更激烈的岗位)——背后的逻辑可能是:
    A校有美国国籍/绿卡的学生更多(没有H1B这一门槛)
    A校学生有更多学生愿意留美(主观原因)
    A校学生有读博意愿学生更少(主观原因)
    A校学生更多选择创业/进家族企业/回原公司(此种情况较少见)
    A校学生更倾向于另一就业相对好的(细分)行业
    A校学生本身找工作竞争力就强(录取难),A校把学生从5层推到10层,B校把学生从1层推到5层(附加值问题,这点很重要)
    A校就业更倾向于本地(Local Reputation)
    A校可能回国就业就不如B校的帮助更大(Local)
    A校有就业传统(可能还在下滑),B校虽然目前不行但发展很快(Present-Future)
    A校很多学生的爹姓李
    。。。

       对于其他不同专业,不仅存在以上问题,还有就业方向完全不同、行业现状差异很大等问题,可比性更小。
      如果不区分数据背后的逻辑而只是看到A比B“好”,那这个数据/信息本身的价值可以说基本没有体现出来


3. 人们喜欢拿分数定学校
     似乎是受了多年国内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同学还是喜欢拿GT/GPA来看待录取这个问题。不论英美还是其他国家地区,都基本不存在大陆中高考&考研这种一分定生死(考研还有面试)的情况,录取委员会考虑的都是申请者整体的package问题,或许存在部分卡英语的情况,但通常如果你某几个条件有优势/足够突出,都可以部分弥补你其他方面的短板;剩下的只是Adcom所看重因素(权重)的问题,这一点我们无法左右。论坛上常见的帖子是,某人发帖说自己低分被录/高分被拒,于是楼下就有不少人出来质疑,说这个学校怎么这样,为什么我这么高分7511都被拒,为什么某人那么低分都被录。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录取过程中分数不是唯一的因素,就算你成绩都巨牛,软件也没问题,也会存在文书没写好、面试出差错、背景不fit、甚至只是名额有限而不得不刷掉一些人的原因,还有更重要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问题,更不要说某人只是GT高而已。如果迷信分数,建议国内考研。
   还有另外一种贴就是问我GMAT 7X0够不够用,对于这种同学,我一般的建议是,如果你真心不知道是否够用(不是炫耀装逼etc),先去学校网站查class profile看平均水平,再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能考出质的飞跃(750+),以及其他方面有没有更短的版;申请不是一个7X0就保你稳进/不到7X0就悲剧的问题,而是你的背景是否综合全面、是否有亮点的问题,与其纠结分数够不够,不如抓紧时间再刷高分或者集中精力做点对申请更有帮助的事情


4. 人们喜欢拿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的选择
    这一点似乎不只是Master版甚至CD的问题,相信大家在各种环境中都遇到过不少用自己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观来要求、评判他人的情况。CD上常出现的言论有“XX学校就是野鸡/排名太低 etc,根本不值得去”、“LZ为什么放着A不选而要去B,实在无法理解”、“这个项目出去又留不下来、找不到工作,千万不要去”etc.。价值观和个人衡量标准的是很personal的问题,但正是这种本质性的东西造成了每个人千差万别的道路和选择,再加之不同人的出发点、自身条件不同,没有谁有能力、有资格左右别人的选择。不同的个体之间所需要追求的并不应当是统一的标准和结果,而是通过交流来理解和尊重对方的选择,as long as his choice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others'. 对于申到大牛校的同学,他们有能力有条件去接受最前沿的教育是他们努力以及先天条件优越的结果,屌丝没必要羡慕,我们看到他们的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经历的苦难;对于申请到排名不那么高,项目不那么火的同学来说,能去到自己喜欢、适合的地方就是好的结果,能申请到dream/target school,哪怕在别人眼里再差,也是对自己莫大的肯定。
   对于某个学校值不值得去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盯着毕业第一份工作的收入来衡量项目的,所以只要项目能符合他的要求和预期那就是值得去的


补充: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和 2. 有相通之处:

5. 很多人分不清个人和学校、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区别
常见言论有“我有一个同学在这个项目,他没找到工作,不建议LZ去”、“我认识的几人都找到工作了,非常给力”、“这个项目太水,LZ去了也找不到工作”etc.。这种言论最重大的逻辑漏洞就是以个案代替整体,不区分找不到工作究竟是个人还是学校整体的原因。我相信大家考过GMAT或多或少都做过逻辑题,应该能够理解你所观察到一个人找到了/找不到工作不能代表整体项目找工作的水平,你个人极其有限的观察结果(通常只是结论或者意见)也不足以构成针对学校/项目整体的意见
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学校整体找工作不给力也不代表你去了就不行,按照上面提到的,找到工作的原因应该分为项目/学校的原因和你个人的原因,如果你在这个项目里属于最有竞争力的candidate(有solid W/E、口语很棒/很了解外国文化、成绩突出etc.),去一个就业不那么给力的项目也很有可能达到和牛项目同等的就业水平


PS:什么样的学校算好?
对大神来说,HYPSM算好;对小牛人来说,top20/大家都听说过名校算好;对普通人来说,申到一个有一定认可度的项目算好;对很多普通学校成绩不高的同学来说,出国就是好;对看重地理位置的同学来说,Chicago/Boston/NYC的学校都好;对喜欢美丽风光的同学来说,加州最好;对于控综排的同学来说,不管专业如何,学校排名高就是好;对为了和男/女朋友、家人团聚的同学来说,哪有有他们哪里就有好学校;对我来说,能帮我实现中短期职业目标且专业我能接受的项目就是好的。


以这个结尾吧:
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立场;
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


暂时想到这么多,只是一点带有个人主观判断的想法,欢迎讨论,欢迎拍砖
-- by 会员 Karmalot (2012/5/7 14:36:03)



你说得太对了.~ 很多人喜欢拿自己的经历来给别人做评判. 即使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导师教出来的,分数,实习背景都差不多的两个人最后拿到的OFFER都可能有天壤之别. 找工作的问题,取决于太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5-1 18:1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