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7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爱CD] 张俐娜的科研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2:4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节前夕,记者在武大化学楼找到这位女科学家时,她正在实验室和学生交流。她的办
公室窗明几净,墙上挂着好几幅她和中外学生合影。照片中,她正当盛年,薄施淡妆,
在学生们的簇拥中尽显知性之美。眼前的女院士年过7旬,额头明亮。她手中一个用了5
年的旧手机,不可小瞧,可以联络到世界同一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写字台上还有一个
不起眼的彩色笔袋,里面放着两只水性笔和三只U盘。水性笔是一两块钱一支的那种,U
盘里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则让这位不平凡的女性成为去年中科院新晋的唯一女院士。



书香门第 从小有担当

张院士告诉记者,她父亲张杰和舅舅谷霁光是当年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同学,谷霁光欣赏
张杰的人品和才情,便把自己的胞妹嫁给了这位同窗好友。张俐娜1940年在福建出生。
后来,父亲到南昌大学图书馆工作,母亲是中小学教师。她说,父辈那一代知识分子不
讲物质,讲奉献,从不计较一时一事的个人得失。父亲78岁以图书馆馆长的身份退休后
,还为图书馆义务工作了16年。在这样的书香门第长大,耳濡目染,张俐娜爱读书,爱
思考,做任何事都有条有理,认真执着。再加上是家中长女,还担负着引导和教育1个
弟弟和4个妹妹的责任,她从小就有担当,敢于负责任。

从小到大,张俐娜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955年,张俐娜初中毕业时,适逢国家扩大
中师招生,拟为农村及偏远地区补充小学教员。张俐娜本来响应号召,报了师范,后来
班主任马叔南老师和校长商量后,觉得以张俐娜的潜质,报考师范是埋没人才,遂以“
组织决定”要张俐娜改填南昌一高中。张俐娜一直到现在都记得马老师的嘱咐:“你要
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1958年从南昌一高中毕业后,以高分
被武大化学系录取。



师生之恋 事业不孤独

张俐娜的先生杜予民,其实是化学系比她高两届的师兄,只是她进校后一直埋首书海,
两耳不闻窗外事,认识杜予民时,她已大四,他则作为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了。所以他
们这个“师生恋”有点名不副实。

谈到杜予民,女院士的爱戴之心溢于言表。她说,正是因为有志同道合的先生一路携手
,两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这一路走来她的事业才不孤独,人生才没有遗憾。

张俐娜1963年从武大毕业时也是优秀毕业生。但她的出身太特殊了,且不说父母都是“
臭老九”,单是一个堂伯父张国焘,就让她的档案被打入另册。毕业时她没能留校,而
是被分配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

无论哪个时代,单位或社会都需要能够埋头苦干的人。北京10年,张俐娜踏实的工作作
风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让她受到铁道部援外办公室的重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她已负责
援外科研项目,出差是坐飞机,住高级宾馆,让很多人都眼红。

但这种让人眼红的生活不是张俐娜的人生目标。除了工作,她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
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让孩子们像家族中的长辈一样受到完整和正规的教育。
1973年,夫妻俩想办法,张俐娜调回武大化学系,做了一名助教。



多年助教 喜欢做实验

助教张俐娜,此时没有做科学家的理想,只想保住眼前这个岗位,“千万别把我调出了
武大。”所以她对分配给她的工作来者不拒:做实验,带学生,校对别人的书稿等等。
“我不怕做小事。做每一件小事都认认真真。我非常喜欢做实验,经常做着实验就忘记
了时间……”

应该说,除了经常忘记到幼儿园接孩子,张俐娜是一位完美主妇。她不仅能烹饪出可口
的饭菜,还能利用节假日给孩子们裁剪出得体漂亮的衣服。两个孩子从小被她培养出良
好的学习习惯,姐弟俩先后从华农和武大本科毕业后,又凭他们自己的实力,到美国深
造。先生杜予民也成了武大名教授,系我国著名甲壳素专家。

作为主妇的张俐娜,没有了遗憾。而“不怕做小事”,也让助教张俐娜夯实了学科基础
,这为她以后的科研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标科研 从46岁起步

1982年和1985年,杜予民和张俐娜先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日本留学。杜予民在东京大
学,张俐娜在大阪大学。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两人接触到了站在学科最前沿的科学家
,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找到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方法。回到武大后,两人都有了
自己的科研团队,张俐娜也第一次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出于对国家资源前景的远
虑,她把目光瞄准生物质资源天然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纤维素等高
分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手段和路径。

这一年,张俐娜46岁,职称是讲师。

也是在这一年,张俐娜家请了一位钟点工,她终于能够从琐碎的家务中彻底解放出来。

2000年元月,已经是武大化学系教授的张俐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开
始了纤维素新溶剂及材料的研究。

经过长达12年的探索,张俐娜和她带领的研究团队终于突破使用有机溶剂和加热溶解高
分子的传统方法,创建出NaOH/尿素水溶剂体系和低温快速溶解纤维素的崭新方法,并
提出低温溶解大分子的新机理。同时,初步实现低温溶解纤维素纺丝的“绿色”工业化
试验。这一新技术,可望取代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粘胶法,从而将影响世界上使用和生
产黏胶丝产品的众多企业。

2011年3月,张俐娜被授予“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该奖是国际上纤维素与可
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张俐娜是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评委
们认为:“张俐娜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通过开发一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敲开
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

2011年11月,张俐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她的确是实至名归。

原载2月6日《楚天都市报》第31版
收藏收藏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27 17:4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