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想出国,我还是可以理解的. 大家选择走出去,开阔眼界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但最让我震惊的是我上MASTER版时,发现全部都在申请金融专业时,我彻底被雷到了. 而且还不断有人拿出吓人的各类分数跪求定位. 我彻底无语了. 更多人真的没想明白为啥要学金融. 最恐怖的人绝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这个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 只是觉得投行的名头够响, 薪资够高吧.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啥有那么多的人写PS和ESSAY写到吐了. 如果你真的热爱金融,真的对金融行业有点基本了解,对自己的职业有那么点规划的话,你不至于写PS,写ESSAY写成那样嘛. 我转发的那篇文章谈不上境界高,只是很真实. 其实很多人在追梦的漫长路途里经常忘记了自己的目标,经常会迷茫. 有时停下来想一想也不错. 我在国外呆过几年,在国内也工作了几年, 所以很有共鸣. 不指望所有应届学生能明白各种滋味,但也没承想有人会说那是别人的呕吐物. -- by 会员 bull113 (2011/12/29 12:11:32)
我自己想,缺失的可能是一種對他人選擇的尊重吧。周其鳳先生之前也這樣說,這反而指出了中國教育制度的一些問題。我們對狀元趨之若鶩,卻對低分的學生嗤之以鼻,這本身就是對人的不尊重。我個人認為,高考是一種衡量的手段,卻不是一種全面的衡量手段,只是結合現實所採取的無奈選擇而已。同樣,單單以GMAT、以TOEFL、以GPA、甚至以錄取院校去衡量一個人,也是不全面的。哈佛、MIT固然很好,我西太平洋也一樣可以成功,不是麼?投行和城市務工者一樣都在做著自己對社會的貢獻。何必什麽東西都要分個你高我低,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呢?
可能現在會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讓我去讀西太平洋、去做城市務工者。這我可以理解,因為在一個存在等級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擠破頭想往“上”走,全世界都是這樣。但這不意味著對處於“下面”的人的不尊重,因為“社會等級”本身不太合理(我認為)。曾經有段時間,李嘉誠被捧得很高很高,成為絕大部份年輕人的偶像,被稱為“超人”;但現在,我看到身邊很多人同樣尊重并欣賞那些生活工作平衡得更好的人、那些全心全意做慈善公益的人、那些為人民爭取合理權利的人、那些有著不同夢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