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35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D美国著名华人教授介绍(13)--伯克利朱棣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1:1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简 介


出生日期 1948年2月28日  
籍贯 江苏省太仓县  
专习学科  物理应用物理
现职  美国史丹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   
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76-1978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78-1983 任电磁现象研究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 
1983-1987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1987-至今 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 
哈佛大学讲师(1987-1988); 
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特邀访问学者(1989); 
法国学院访问教授(1990); 
史丹福大学教授(1990-至今); 
史丹福大学物理系主任(1990-1993)。 
研究经历和意向 
原子物理中的宇称不守恒性。 
固体中的能量转换和激发动力学。 
毫微秒光谱学。 
正负电子和对介子-电子对光谱学。 
原子的雷射致冷和俘获。 
单分子聚合体和生物物理。 
显微技术。 
奖学金、荣誉奖以及学术上的荣誉成员 
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1968) 
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物理奖(1970) 
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1970) 
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1970-74) 
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1977-78) 
美国物理学会理事(1978) 
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1987) 
美国光学学会理事(1990) 
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教师学会的理直脱迈耶纪念奖讲演(1990) 
美国艺术和科学科学院院士(1992) 
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得主之一(1993)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 
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科学领域的亚瑟.萧洛奖(1994) 
美国光学学会的威廉.梅格斯奖(1994)    
部份学术机构职务 
美国物理学会雷射科学专题组主席(1989-90) 
美国物理学会雷射科学专题组副主席(1989-90) 
″光学通讯″杂志副主编  
美国光学学会杂志B专刊″原子的雷射致冷和俘获″的主编之一 
量子电子学会议雷射科学节目委员会主席之一(1990),执行主席之一(1992) 
国家科学基金会物理谘询委员会成员(1990-1993) 
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国家研究谘询委员会成员(1992-至今) 
基础和应用科学家国际联合会量子电子学领域代表(1993-至今)
国家科学院自由电子雷射器评议会成员(1993-94) 
美国-日本量子电子学讨论会主席之一(1993-94) 
部份史丹福大学职务
人文和科学分院提名和晋升委员会(1989-90) 
预算和规划决策委员会(1990-1992) 
史丹福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1991-92) 
间接成本核算委员会(1991-92) 
人文和科学分院科学院顾问(1993-至今) 
史丹福大学学科委员会评议员(1993-至今) 
院级妇女招聘和留置委员会(1992-93) 


事 迹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7年10月 15日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 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 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以表彰他们发明 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这是继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又一位获得 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 尔物理奖。

尖端技术造福人类  10月15日凌晨,睡梦中的朱棣文 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他的研究生率先向他 报告了获奖的消息,起初朱棣文还以为是学生在跟他 开玩笑,随后,一个叠个探询和祝贺的电话不断打进 来,朱棣文这才确信:“我是真得得奖了”。

  在兴奋之余朱棣文坦言:事先已 有一些预感,觉得自己的研究“非常地疯狂”,所 以得奖是“应该有一点机会的”。事实上,朱棣文 从事该项研究已有14年,且取得一定的成就--1993 年该项研究即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据介绍,朱棣文从事的是目前世 界上最尖端的激光致冷捕捉技术研究,有着非常广 泛的实际用途,这项研究为帮助人类了解放射线与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深入理解气体在低温 下的量子物理特性开辟了道路。在原子与分子物理 学中,研究气体的原子与分子相当困难,因为它们 即使在室温下,也会以上百公里的速度朝四面八方 移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却,然而,一般冷却方法 会让气体凝结为液体进而结冻。朱棣文等3位学者 则利用激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即用激光束(molassos) 达到万分之一绝对温度,等于非常接近绝对零度( 摄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将变得 非常缓慢,而变得容易俘获。该技术可以用来做精 确测量,特别是做“重力测量”;人们还可以利用 此技术做成重力分析图,由此解开地球上的许多谜 团:例如观察油田的内层、勘探海底或地层内的矿 物质,在生物科技上可以解读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 码;科学家还可以借此研究“原子激光”,制造精 密的电子元件;也可以测量万有引力,进一步发展 太空宇航系统,进行准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科学家 们普遍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科技世家一门豪杰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 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学者之家。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太仓 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十分重视培养后代。大姑妈 朱汝昭早年曾留学日本;二姑妈朱汝华早年留学美 国任兰加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是中国第一代化学 家;三姑妈朱汝蓉,1943留学美国攻读化学,也为一 名化学教授。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於 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於麻省理工学院, 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先后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 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历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 、化学、导弹、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顾问,亦是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其母李静贞出生於天津一名 门之家,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是20年 代清华大学毕业生,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投身教育 事业,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据了解,朱棣文父 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因 此,朱棣文说,出身学术世家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 有相当的影响,关键的是,没有他们,就根本不会 有我。

中西文化共育英才

  朱棣文有一兄一弟。哥哥朱筑文 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专长DNA研究;弟弟朱钦 文是南加州比华丽山庄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执业 律师,都拥有博士学位。

  成长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里, 朱棣文三兄弟从小就受到了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培养 。从父母身上他学会了刻苦、勤劳和谦逊,美国的 开放式教育也造就了他的幽默、风趣和自信。

  朱棣文非常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 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升到中学后父母就很少再过 问3个孩子的功课,而且,一直鼓励他们要以自己的 兴趣为主来选择科系专业,一旦选定目标就要持之 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 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於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建筑 ,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 验是枯燥无味的,然而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 ,学问做得津津有味。1970年他获得了纽约州罗彻斯 特大学数学和物理双学士;1976年28岁时,获得柏克 莱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从事两年的博士 后研究;1978年到美国贝尔实验室(目前属朗讯公司) 任电磁现象研究人员,因成绩显著并做得一手“漂亮 实验”於1983年升任该实验室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 年转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 主任。从1983年起朱棣文开始从事原子冷却技术的研 究,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他荣获诺贝尔奖的 科研项目的主要工作是1987年到1992年期间在斯坦福大 学完成的。参加这项研究有很多科学家,和他一起 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人,朱棣文说,虽然他们是单独 工作的,但“各自从不同方面做成了这件事。虽然 我们的具体目标不一样,但这是一个异曲同工的贡 献,我们的工作将造福人类。”

面对荣誉泰然处之  朱棣文教授目前带着8个博士生 、2个博士后和2个大学生;每年给硕士研究生开2门 课。在学生心目中,朱教授聪明非凡,谈吐风趣, 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楷模,他们认为朱教授口才非常 好,能将一场学术性很强的演讲讲得十分生动,在 学生讨论时听上两三句就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 症结所在。朱棣文教授对学生要求极严,他会经常 出其不意地跑到实验室看他的研究生们的实验进度 如何,如果因不努力而进度落后了他会毫不留情地 批评。

  朱棣文的工作十分繁忙,除带研 究生及上课外,还要从事原子物理学研究。因此他 很爱惜时间,即使在外出旅行等飞机时也会拿出一 张纸来做计算。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一个 兴趣广泛的人,爱好打网球、游泳、骑自行车,还 喜欢烹饪。他的父亲称赞他很能干、人缘好。总有 一大堆朋友,而且很孝顺,老人家最爱品尝他做的 烤鸭和他调制的香槟酒。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 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 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 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 下来寄给我的。像1996年获左根汉研究奖;1993年获第 一个国际大奖;1987年获美国物理学会艺术奖等,他都 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奋。这次获奖他仍然表示:“ 我还是我,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在获知得奖的 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 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 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么重。 ”“我只是运气比较好。”在谈到所获诺贝尔奖金 时,他以幽默的口吻说,目前还没有考虑到如何处 理这笔奖金,但在扣除了给“山姆大叔”的税后, 可能就所剩不多了。但“至少可以付一部分未还清 的贷款”。
收藏收藏 收藏收藏
沙发
发表于 2011-12-26 19:42:1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很牛。。。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22:32:38 | 只看该作者
相当的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21 20:1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