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0点,保险营销学课。一如既往地刷邮箱,水人人,逛CD。接到一陌生电话,告诉我,I have a good news for you。我意识到MIT的ad来了,那一刻似乎非常兴奋,毕竟做了几个月的梦了。我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过high了影响了正在上课的同学@thebeekeeper。不过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我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人生是一辆永不停息的火车,而我,依然只是一个欲壑难填的屌丝。
只是换了个标签而已。
这篇申请总结献给所有正在申请,将要申请,以及没有想清楚要不要申请的CDers。如果我的文章里有任何一句话能帮助到大家,或者能给你点什么启发,我想就是值得的。
先简要介绍一下我的申请之路。 高三拿到自主招生预录取保险系后,数学老师微微一笑,“以后做精算师”。 年轻气狂的我对数学老师微微一笑,“精算师?靠着一项技术一年不超过100万,职业生涯不算贴现率才3千万?不,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大二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像法学院前辈夏乾良那样,大学就自己开公司,毕业的时候就身价千万,然后面对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卖个萌装个逼“我觉得要珍惜大学生活,少赚500万问题不大,大学和青春一去不返。” 然而我就是一个只会YY的屌丝,我的身边也不乏一堆比我有创意的多的屌丝们。大一大二的时候,有过微不足道的entrepreneurship经历,觉得business world还是很残酷的。此外,我们这个团队带着一个没有CTO空有idea的项目参加过很多场商业比赛,终于碰到了一个声音: “傻逼!只有你们这种傻逼才来参加这种比赛,牛逼的人早不吭声自己开始做了,你们这种没技术含量的东西,要是是个好创意,第二天就被人抄走了”。 后来,我们这帮执行力爆弱的人就没有真正开始做;再后来,由于种种不能说的原因,我们的组合解散了,大家也就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了。
好在一个我曾经喜欢过的女生给我推荐了一个UC交流的项目。当时觉得大三上交流会耽误实习,还不太想申,但最后还是被说服了。于是就随便去考了个托福,没上100,不能申UCB。由于自己实力差,被UCLA拒,被UCSD拒,去了全美最著名的party school-- University of Casual Sex and Beer. 圣巴巴拉这半年是过的最荒诞无度的,碧海蓝天的田园生活似乎让我找到了生活的真谛。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那种安于过小日子的人,理想和精神方面的诉求比较远大。然而人总是有点物质需求的,加州这半年让我觉得我的物质理想如此容易满足——一套带泳池的别墅,一辆路虎,一辆保时捷,不要太不努力的话,按加州的工资和物价这简直是太容易了,而在中国做个精算师是怎么也达不到的。 所以我当时觉得移民美国是个不错的选择。吃穿住行方面除了吃以外,美国都胜于中国,恰好我不是吃货对吃没要求。把家人接过来,他们也不会反对。大概唯一的劣势,就是亚洲男人找妹子费劲了……无论如何,至少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了,等攒够一定钱,再回中国追求更高的理想也来得及,孩子也不用hard mode了…… 于是就果断appoint了GMAT考试,决定申请MSF。听到上一届我经院有4个MIT的MSF,觉得MSF是件无比简单的事情,简单估算一下既然MIT有4个,那么估计哈佛4个耶鲁4个斯坦福4个宾大4个哥伦比亚4个王子屯4个……即使有重复,好歹也能申到十几个吧。而且好不容易要到两封老外的推荐信不申白不申……现在想想要是当初天真的我不知道除了MIT以外都不开MSF的话,那个时候根本不会去申请的。
当然,周游完美国后,还是回国了。现实证明当你只在花钱而不用考虑未来的时候,生活总是惬意的,理想总是简单的。 回国后才知道自己有多么乃义务。 回国后,我才明白,在美国你只能找美国人不愿意做也不想做的事情(比如quant啦,四大啦……),这些都跟我理想中的career path八竿子打不着。 回国后,我才明白,舒服惬意的日子仅限于加州和佛州这两个大养老院。芝加哥、波士顿、纽约这些寒冷的地方,还是有很多奋斗小青年,每天为了自己的美国梦而挣扎。 回国后,我才明白,暑期实习是要在前一年秋天投的。这也是“为什么你想去IBD不本科直接过去”的答案。我在加州各种旅游呢……退一万步说就算投了我当时也进不了,回头看我那只改过七八遍的简历(现在有七八十遍了),简直是坨屎啊。那时我连banking和trading都分不清楚,front office和back office都分不清楚,更不用说什么CAPM,DCF了。
但是走也走了,就往前走吧……
关于GMAT和托福,我就不讲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我写的第一篇日志。总之这都是RP考试,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还是69族,七月底就变成7511族了,还是感谢上天的眷顾吧。 人总是会很贱地求定位。我也去找过中介,首先找了新东(敏感词)方,他们的开价是top 100四万,top50五万,top20六万。我说我不可能申top20后面的,你做不做?新东方(敏感词)说“恐怕不能做”,我说我给二十万,只申MIT,牛津和LSE的finance,干不干?他还是说不干……哎,断自己财路啊。不过我觉得要是我这么普通的背景交给新东(敏感词)方做,八成是拿不到ad的。 随后又找了一个自己做中介的学姐,据说1对1服务开价十万。我觉得学姐是个特别好的人,因为她直接说我不建议你来找我们公司做……特实诚。所以我很相信她的话,看了我简历后,她说“你的背景不错,可以申到很好的学校。”正当一股自恋的情绪油然而生的时候,学姐说“比如罗切斯特,马里兰和帝国理工。”于是我就愣了,然后学姐又来了一句,“但是MIT是没有希望的。”当时感到信仰崩塌,人生无望,晚上平复了一下情绪,发了一封邮件给直系学长:“我打算把target定在罗切斯特和帝国理工”。学长的回复很简单“你想失业么”…… 我觉得抱怨是没有希望的,于是就又找了份实习,其实挺水的,但现在看来对我的申请还似乎是有点帮助。开学了以后就开始忙一边找工作一边申请学校了。MIT的文章是我写得最认真的,从8月底一直改到10月底,其他几个学校都是在MIT基础上做改动的。不过我觉得我的申请阶段走得特别顺利,因为我看了下MIT的要求,觉得我就是他们喜欢的那种人。再加上我有个好习惯就是投公司的网申OQ题我都会保存下来,因此essay也就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拼起来的。10月14提交掉第一家oxford,10月28提交MIT,11月22面试MIT,11月23日Oxford,中间还面了2轮Vandy和1轮HEC PARIS。12月7日拿到HEC PARIS和Oxford的ad,12月20日拿到MIT的ad, 12月21日vanderbilt。至此申请基本结束,之后可能会再申哥大的financial economics,顺便问下大家这项目如何呢?
下面说一些general的对所有人都可能有所帮助的东西 关于美国
为什么出国?WHY USA?先问自己这个问题。个人不仅喜欢美国,而且对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充满向往(我不喜欢欧洲,他们贫富差距太小了)。然而你一定要明白,正如我上面所说的,在美国你只能做美国人不愿意做也不想做的事情。首先你愿意么?其次你擅长么?工程师、教授是耐用品,几分实力几分钱,你的实力美国人不一定有,所以能留得下来。而IBD啦, consulting啦,这些是奢侈品,技术门槛太低了,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几乎没有international student的位置。如果你正好喜欢engineering,喜欢quant,喜欢学术研究,那恭喜你,你很适合美国。如果你不幸跟我一样喜欢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那不要抱着毕业就留在美国的打算,投资移民比较现实点。
还有一点,就是你喜欢过衣食无忧的小日子,还是想当make a difference的大人物。如果你觉得15万刀一年,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每天6点下班晚上看看电视做做爱就满足的话,那强烈建议你移民美国,这真的不难做到。如果你想让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有点不一样,我只能说,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很难——然而在美国这一点比在中国更难,在那个国家大家干各自的事,而不会来为你的成就喝彩。从风险管理角度讲,上述两个选择,其实是期望收益最大化和期望损失最小化的选择,看你的性格了。
关于master
然后就是为什么申请了,以及为什么申请MSF? 首先,以移民为目的的,请不要申请,逻辑不通,详见上文分析。PhD是最容易留的,其次是MFE,就连MSA也要比MSF容易留一点。 然后不以移民为目的的,我分为两类,一类叫消费,一类叫投资。所谓消费,就是去增长眼界,多看看世界;所谓投资,就是期望付出一笔固定的学费换来毕业后更高的收入。大部分人的申请理由是两者的mixture,但混合的比例不同。个人可能消费占5%,投资占95%,因为美国我已经玩遍了,不需要再开什么眼界了。 如果你是去消费的,那没什么好说的,任何支出都能换到效用。但记住你花的是父母的钱,不是你自己的,因此为什么不报个自费交流项目呢?还能去哈佛MIT交流呢…… 如果是投资,那你就要看回报率了。我在CD上跟众大神探讨过复旦金融master还是MSF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大致就是,清北复交浙等学校的研究生至少也是WUSTL, VANDY这个level的。如果你罗切斯特回来,回国进四大,我觉得真的是很亏的,因为现在上外贸的本科都能随便去四大。我没有选择保研,或许是大一的时候,我很好的一个朋友跟我讲,如果你保研了我一定鄙视你。 再说finance,你真的喜欢finance么?Why are you crazy about it? MSF是最难申请到名校的——那些理工科同学动不动就拿哈佛斯坦福了,而申请MSF的则见过很多把保底校定到top 150的。你到底为什么喜欢金融,你想过么? Vandy二面问过我这个问题,当时我的答案是,喜欢金融就如同喜欢体育一样,我喜欢刺激的比赛,喜欢能够区分出winner和loser的游戏,喜欢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东西。 But my real answer should be: Finance is only industry in which I can LEGALLY take money from others’ pockets and put it into mine.
关于定位
不得不说,通过GPA+GT+实习来定位,真的是很粗暴的一件事情。 首先说GPA吧,每个学校打分都不同,有的学校3.8排不进前10%,有的地方3.5就年级第一了,不要指望美国学校对你的本科学校没有做过研究。只要你的学校在中国略有名气,美国人都知道,直接拿你的成绩和被他们REJ/AD过的人比就可以了。当然的确是有学校不太懂的,举两个例子:Vandy,Cambridge。 GMAT就更扯了。大家都看JJ,美国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些手持高分的人,你觉得770和720水平有区别么?你扪心自问一下你能保证你这次770下次能上670么?恐怕不好说。除了少数脑子未开化的的学校,一般学校都不会把G看得太重,所以我认为,如果你到了720,作文上了4.5,就真的没有刷的必要了。托福比GMAT重要一点,因为托福有口语和写作分。整个申请流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学校证明你可以找到工作并且拉高他们的平均工资,而如果你的口语只有22分,学校不太会愿意相信这一点。托福还是尽量考高点,但105分以上也就可以了。除非你要申剑桥(110),牛津(109),LSE的部分专业(107),芝加哥MFE(4个26)……话说我觉得,MIT今年貌似跟ETS闹翻了哈…… 再说实习。实习的确很重要,但单单报出一个实习的公司名字是很单薄的。就比如CITIGROUP,这大概是简历上出镜率最高的公司之一了。花旗你也许做的是trading,也许是让爸妈存了50万然后进去混了个实习证明,这能一样么?即使两个人做的都是投行,简历的描述,感悟和说出来的东西也是会大相径庭的。单凭big name和部门来评价,实在有些武断。怎么来包装自己的实习?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实习无非两种:牛逼公司的水实习(比如RB或BCG的PTA,不可能留任的券商实习打杂),和一般公司却不水的实习(比如无人知晓的PE的核心部门,比如四大winter intern:天天送你出差把你直接当正式员工用)——如果是水公司的水实习,拜托你别放简历上;如果是牛逼公司的牛逼实习,你应该直接留任了(除非出现极端情况如今年投行裁员)。如果你的实习不水,你一定知道怎么写。如果水,那你就要多做一些观察,你的in-charge在干嘛?我明不明白他的思路,他要干什么?他干的事情能不能拿过来,写成我自己干的事情,并且在面试的时候从容地扯上10分钟?想明白这些问题了,你也就知道怎么写简历和文书了。
关于中介 如果你相信中介能帮你申到你的冲刺学校的话………………好吧,至少我是不信的。想找中介的人,还不如请我去金茂凯悦吃顿饭让我来给你搞……美女免费啊。 话说我觉得的做中介很赚钱,当然是有良心的中介。每年做个二三十单,用心做就像做自己的文书一样。每单收个七八万,一个公司四五个人分一分也在饿不死了。明年要是找不到工作,就找一帮cders一起干这个混饭吃吧……
关于文书和面试
我在CD上看到过一些很没营养的帖子比如“文书到底有多重要”,大哥,我告诉你不重要你就瞎写么?即便是LSE这种硬件控(名校控,绩点控,GMAT控),三控控完后符合要求的还远超出他们要招的人。MIT就不提了,每年都会从我们学校招走GPA3.5~3.6的人,which means top10%~top20%, or in absolute number, top 340~top 680 among 3400 students. 我不相信前340中的人都不申MIT的MSF吧,总有那么几个申的,何况我也听见不乏有年级第一第二被拒的。我觉得写文书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申的学校喜欢什么样的人,这需要来自于自己的调查而不是道听途说。CD上有不少人说“普林和MIT喜欢数学背景爆牛的人”这一结论从何而来?普林的简历是贴出来的,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数学背景,那MIT呢?从他校园里那个长得很geek的雕塑推出来的?我参加过MIT的每一场online chat,里面有不少实用信息,比如我们喜欢拥有academic excellence, leadership, work experience, team work and clear goal setting的学生。我们喜欢雇主的推荐信,等等……如果你没有参加,你可以看到Sloan MSF admission网页的前几行就写着:
We seek to enroll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Success in your professional endeavors (whether you are well into your career or a college senior) Ability to collaborate to accomplish a common goal Drive to inspire others to achieve success Vision to seek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existing challenges   ursuit of meaningful goals 我相信很多人并没有把这几句话当回事。也许你觉得这些话很没营养,ok,pursuit of meaningful goals的确水,你1秒钟就可以编出来一个;可是Vision to seek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existing challenges,这个我觉得就十分specific了,如果你没这相似的经历,让你想半分钟,你也许也得冷场。这几点,学校希望你在文书中让他看出来;如果不能,也会在面试中问你,事实证明我就被问了。要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单单回答问题——精彩的故事来源于丰富的经历+个人的修饰,没有经历胡诌会露馅,但将自己的经历不加修饰地讲出来往往会显得平淡,用我听到的一句话说,你怎么和15岁怀孕16岁戒毒的老外比经历?如同一幅画一般,光靠PS不够,好的底子占八成;但PS也很重要。也许我本身就比较擅长讲故事,我随手写的这篇申请心得,你们看出PS痕迹了么……
拿今年MIT的两个essay举例,Please describe a time when you worked effectively with people to accomplish an important result. || Please describe a situation in which you were able to use persuasion to successfully convince someone to see things your way.
不要举些笑掉大牙的例子好么,比如“说服老爸老妈让我出国读书”、“完成一次课堂上的group project”这些东西写出来,别人除了觉得你经历匮乏,缺乏创造力,还能有什么感觉呢?你如何证明你毕业能拿到他们的平均数即75000刀的起薪而不是拖他们后腿?PS第一段最好不要写Since my childhood… Who 他妈 cares your childhood?
关于cover letter和essay,大家要记得ziye姐姐强调过的uniqueness:Delete the paragraph if: 1) it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programs. 2) it can be used by anyone other than you. 3) it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school (when you are answering "why school" questions.
我可以分享一下我cover letter或者PS的框架。虽然我不是文艺小清新,我没什么文化也写不出感人的文字,但个人认为段落间的connection还不错。(作者12月23日注:有人反映我把我的思路写出来第二轮申请可以被copy,对本身思考很深刻但GPA一般的同学不太公平,我觉得有点道理,所以我把内容删了都改成了省略号,望大家见谅……) Long term goal: Start up my business and have it go public Why:... What I have: 。。。 What I do not have(Gap 1): 。。。
Short term goal: 。。。 Why: 。。。(Bridge Gap 1) What I have:。。。 What I do not have(Gap 2): 。。。
Your program: Why:。。。(Bridge Gap 2) What I have: 。。。
Conclusion:。。。 总之文书和面试要上心。MIT的文书我改了2个月,面试前我把master和MBA所有的面经都下载下来,一个一个问题准备并且每个问题准备两套答案,以免说重复的故事让她boring。
说得差不多了,发现写得有点长,所以就草草收个尾吧。感谢各位一直支持我的人,更感谢那些给我泼冷水的,警告我的人,尤其是说我只能进UR和IC的学姐,我这种自恋的人往往欠打击。拿到ad后小憩一下,又要开始新的战斗。以后会少逛CD,太浪费时间了,但对于这个贴的问题,如果不是很private的话,我都会一一解答。祝大家圣诞快乐,申请好运,and the most important, to find the meaning of what are you pursuing.
Gmatfucker于12/21/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