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oconutgu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华MBA 8月10日宣讲会纪实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8-11 15:51:1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我报了16号晚上的场次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5:54:31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utexas.edu/academic/ima/facsal

an example of US faculty salary

体制内的清华能在找到美国普通州立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教授吗?不要说私立大学了。为什么中欧长江高金能挖到美国名牌商学院的教授? 这不是无缘无故的

经济系教授的薪水中外差别不大。

什么时候体制内中国的商学院有了充分的决策独立性, 他们才有可能和全球顶尖的商学院竞争。别的都是浮云!

表中的工资是9个月的。美国夏天还会另外发两个月。还有一个月,教授可以休息或去他校打工,做院长等等。 国内很多院长都是赶夏天的一个月来中国领工资
-- by 会员 grossman (2011/8/11 14:54:58)



也是,那可能是昨天听错了,他们去招的不是教授,是这些大学毕业的博士生,这样估计相对靠谱点。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6:07:17 | 只看该作者
确实,看了清华MBA网站的师资,大多数都是本校毕业的博士。

这是昨天宣讲会关于师资的片段:


[attachimg]89294[/attachim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4#
发表于 2011-8-11 16:37:56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去了清华MBA的宣讲会,感触比较深:
1.        招生老师声音不大,但如同流水一样讲了近4个钟头没有停,当天总共来了250多人,最后近一半留下来参加Q&A,很多同学提了问,当时已经近夜里十点了,但老师对于每个问题都展开回答的很仔细,可谓相当的尽责
2.        虽然老师的语调一直很平淡,没有那种极富感染力的演讲,但听完以后最大的感触仍是由于百年的积淀,清华底气太足了,他们基本上没有想和其他家进行比较的意思,因为在很多方面由于他们资源的丰富,根本没有可比性,这种气场我想是一般学校没有办法在短期形成的;
3.        他们的MBA历史是20年,MBA校友有近7000个,在大的城市都有校友组织,且清华校友有抱团的传统,而且每年他们的招生人数应该是最多的,特别是在职项目,有200多人的名额;
4.        在职项目与全职项目课程设置上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时间上,在职3年,全职2年,还有因为在职的关系,由于同学的工作经验都比较丰富,可能课堂讨论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5.        清华与MIT, Stanford总共近99个名校有交流项目,优先照顾MBA同学,有的项目是长期的(一个学期),可以拿对方的学位,有的项目是短期的(数周),可以优化简历,且这些项目申请人其实不多,如果想曲线出国的同学,这是一条好路。
6.        选修课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各类讲座专家的论坛也很多,他们不愁没有人来讲,只愁没有人来听,所以他们也欢迎有识之士没事儿的时候去清华多参加一些讲座论坛
7.        老师讲的很明白,清华的资源虽然多,但其实只是留给了那些表现上等的同学,如果你是No.1,那清华的所有资源其实都是你的;所以说清华奉行的是一种强者的文化,这种文化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
8.        清华的底气还表现在老师谈就业问题上,他说清华毕业的学生不存在就业问题,这从来也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只在于毕业生的期望有多高,是否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一般一个人拿3-5offer是很普遍的情况。
9.        此外,清华还肩负着国家的导向功能,貌似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尽量选择去国企那里做事业,提升国内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最后当管理人才,而不是到投行去做一个没几年就会遇到天花板的高级白领;由此,我相信他们的就业中心应该也有很大的精力放在国企招聘上,所以如果有外企想往体制内转的同学,应该这里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也是因为本着这种原则,原先清华MBA较着重于金融经济领域的教育,但是现在已经把重点转为领导力的提升,相信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帮着外企培养高级打工仔了。

总体感觉:





这个项目从学校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但主要顾虑在于未来同学的综合素质上,根据昨天的提问情况,很多同学年纪不是很大,可能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所以他们的问题很多很类似,如:我这里不行,那里不行,老师你觉得我有希望申请成功吗?。。。。气场上有点弱,也许是被清华的气场压迫所致,



















-- by 会员 coconutgua (2011/8/11 12:08:31)



挺逗的。
不过得支持。
哥们有空把中欧的INFO SESSION也评测一下,哈哈。
15#
发表于 2011-8-11 16:46:56 | 只看该作者
清华的问题是其师资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较弱,本国本校的博士比例高于中欧长江。
-- by 会员 grossman (2011/8/11 12:57:05)



再次同意Grossman的观点,虽然师资什么的,我没有什么研究。
清华的MBA和EMBA都接触过,在学生这个层面也偏国企或者公务员。给我的感觉,他们不像很多念MBA是要改变,他们主要还是在以前的领域中,寻找更快的增长。

另外,一个学校的本科教育和MBA是很不一样的。这个在美国很明显,不一定本科好的大学就有好的MBA项目,反之亦然。何况我们的国家公立大学还有体质之困。
另外有个有趣的现象,当然是个别现象,我高中同学在清华念的本科,他说他并不会把清华的MBA真正看成他的校友。在他看来,成为清华的MBA,没有成为清华的本科生难度大---再次强调,个别情况,不具有普遍性。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1:19:5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去了清华MBA的宣讲会,感触比较深:
1.        招生老师声音不大,但如同流水一样讲了近4个钟头没有停,当天总共来了250多人,最后近一半留下来参加Q&A,很多同学提了问,当时已经近夜里十点了,但老师对于每个问题都展开回答的很仔细,可谓相当的尽责
2.        虽然老师的语调一直很平淡,没有那种极富感染力的演讲,但听完以后最大的感触仍是由于百年的积淀,清华底气太足了,他们基本上没有想和其他家进行比较的意思,因为在很多方面由于他们资源的丰富,根本没有可比性,这种气场我想是一般学校没有办法在短期形成的;
......















-- by 会员 coconutgua (2011/8/11 12:08:31)




挺逗的。
不过得支持。
哥们有空把中欧的INFO SESSION也评测一下,哈哈。
-- by 会员 leon53 (2011/8/11 16:37:56)



谢谢支持!

可惜中欧还没有接触过,在北京也没有在职课程,倒是9月份有一个宣讲会,没事儿的话去看看有啥搞头没有
17#
发表于 2011-8-12 11:22:12 | 只看该作者
清华很难考吧
18#
发表于 2011-8-12 12:33:22 | 只看该作者
中欧的黄明不错。

把清华北大光华北大CCER北大汇丰交大安泰复旦所有教授的在国际顶尖金融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加在一起还不如高金的刘俊教授一个人多, 引用次数总和也不如刘俊教授。可见传统体制内学校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有多低。

清华牛的是政府关系,而不是学术拔尖的教授。

清华二三十年代是教授治校有一批很了不起的教授。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就是大教育家,强调通识教育,见识高过蔡元培。像温源宁也是清华的英国文学教授,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他的Imperfect understandin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9#
发表于 2011-8-12 13:04:13 | 只看该作者
金克木:代沟的底层——读温源宁《一知半解》
2010-03-06 14:18:07   来自: 大时代歌姬 (面向事物本身)
一知半解及其他的评论    5

  
  
  面前这本薄薄的书使我回想起将近六十年前,一九三○年,我到北平(北京)以后的许许
  多多人和事。这些虽不够"十七史",也不知"从何说起"。
  
  书名是《一知半解》,是十七个人的剪影。作者温源宁,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在三十
  年代初离校到上海以后主编英文杂志《天下》,介绍中国文化,由此蜚声世界。以偶然
  机会,一九四二年我曾在印度见到他。由于他本人和我所想象的很不相同,给我的印象
  很深。他用英文写的这些剪影三十年代初期刊登在上海的《中国评论周报》上,后来才
  合编一册,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杂志虽是英文的,封面上都有蔡元培署名题的汉字刊
  名。每期都有林语堂主编的《小评论》栏。栏上方列有几位撰稿人名。其中除林、温外
  记得还有全增嘏和钱钟书。那时"中书君"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我是先读到他的英文的俏
  皮小品,后在大公报的副刊上见到署笔名"中书君"的中文书评的。他不但中文英文都写
  ,而且文言白话不拘。他的书评,说是评书,实是作绝妙散文。正好像温源宁写的剪影
  ,说是写人,其实是自己作文章。相形之下,林语堂的"幽默"就未免火气太大了。
  
  译者南星是我的五十多年未再见面的老朋友。想当年,一九三六年他北大毕业之前,北
  大宿舍东斋他的房间里有时会有我的大声谈笑从窗户里传出来。抗战时彼此隔绝,他发
  表过一篇怀念我的文章,战后我才见到。我几乎认不出文中的我了。他是用我作题目写
  自己的文章吧?
  
  要想用很少的几句话说出一个人来是很不容易的事。这种剪影文章不但显出了一个人,
  而且更显出了说这个人的人。这书写的十七个人都是名人,只有三位我不大知道。有几
  位我见过,有的可说是认识,有一位还可以说是熟人。我不能说剪影没有突出所写的人
  的特点,可是我总觉得篇篇都显出了作者的似微笑又不能算微笑的神气。记得我在印度
  人的诗会上认识他时,听他低声念出中国诗"杨柳青青江水平",忘了太平洋上正在弹火
  横飞,忘了他除了那四句诗以外讲的是英语,忘了他穿的是西装,竟仿佛会见了一位宋
  朝或明朝的词人、文士,那么温文尔雅。后来我又在一位朋友请他吃晚餐时作陪客。看
  他向饭店侍者要了一小杯碧绿的杜松子酒,举起杯来,好像叹口气似的说:"真没想到在
  这里吃到这杯酒。"我简直疑心是做梦进了《世说新语》了。"正不知一生能着几两屐!
  "他说的英语也使我闻所未闻。那么自然随便,轻轻的低语,和他的中国话一模一样。法
  国的蒙田,英国的艾狄生,中国的陶渊明,化为一个人来到我的面前了吗?我如入梦境
  ,竞不知道怎么和这样一个人谈话。他是飞去伦敦宣传中国抗战的,名义是半官方的外
  交人员。重庆、伦敦、加尔各答、珍珠港等等话题和他说话的语气全不是一回事。他眼
  中心中仿佛只有那一小杯绿酒,仿佛世界大战的炮火赶不上这杯酒有味。后来叶公超去
  英国代替他,经过加尔各答时我又作了陪客。他指着餐厅中跳舞的人群问我:"像不像萨
  克雷的《名利场》?"我本想回答:我想到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可是没有说出
  口。叶先生的言谈举止,讲的中国话和英国话,都和温先生的神气完全两样。叶才像是
  去宣传抗战的。他后来告诉我,在伦敦,他标出的中国抗战形象是一个手持步枪的农民
  。那时温先生不知是从伦敦直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听说他以后还当过国民党政府的驻
  希腊大使。我想他的兴趣不在大使而在希腊吧?
  
  在初见温先生的诗会上还见到英国诗人艾克敦。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我听过他在演讲
  中高声朗诵艾略特的《荒原》,好像铁板铜琶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真想不到《荒
  原》能够这样读。本来嘛,"四月是残酷的季节"这句诗就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语气、意味
  。那时这位诗人教授被征入伍,穿的是空军制服,配上他不矮的身材,真有"赳赳武夫"
  气概,可是说起话来仍是一个浪漫诗人。听说他晚年住在意大利。我觉得他演意大利人
  也许比当英国人更像些。温、叶、"艾"这三位都对英国文学有很高造诣而又各有自己独
  特风貌。看来都是文不如其人又都是文如其人的。这本《一知半解》中写的人,除几位
  外,差不多都是欧洲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的学者,又是文人。大约有一半是在各种政府
  中作过各种短期或长期的官的。这也是人人不一样。有的是"玩票",有的是"下水",也
  有以官为职业的,如顾维钧。他的官做得最大也最久,有福又有寿,晚年口述了一大部
  《回忆录》,所以也是文人。
  
  南星是诗人,《石像辞》的作者;也是散文家,《松堂集》的作者;气质有点像温源宁
  。不过温能隐于官场,南星只能隐于乡间。南星的散文也有英国气,但和这书的风格迥
  乎不同。译这些文章时他恐怕是改变自己写作风格去传原作者的兰姆式散文之神的。这
  很不容易而他做到了。不过也有不关文章和翻译的小疵,好像美人脸上有两三个雀斑。
  开篇写吴宓的"头发"的那句俏皮话是笑胡子。吴先生的头发平平无奇,有越来越少之势
  ,但络腮胡子却越来越多。剃得越勤,长得越快。听说清华学生中有个笑话。问:吴宓
  先生的脸为什么左边比右边显得黑些?答:因为他刮胡子从左边刮起,到刮完右边时,
  左边又长出来了,所以总是左边的胡子厚些。南星和吴先生不熟,也许没见过,也许没
  想起来,这句话未能达意。还有两处小注需要改正:一处是第五页注"巴比特"为美国刘
  易士小说中人物。这在三十年代以后的文章中大概是不会错的,但原文中的同一名字却
  是另外一人。这人在当时,至少在中国,比初出茅庐的刘易士名气大得多。他是哈佛大
  学教授。吴宓和梁实秋都是他的学生。他们译作"白璧德"。这位教授宣扬"新人文主义"
  ,尊崇古希腊,不是讲"人道主义",虽则两字原文相同。吴在先,梁在后,都曾写过一
  些文章宣扬这位老师和他的"主义"。另一处是第十六页注六的那位"勃斯"是另外一人,
  不是文中所指。两人同姓而名字不同。文中说的是印度植物学家博斯,以发现植物有神
  经出名,三十年代曾轰传世界。这个姓是印度孟加拉的大姓,英文字母拼法有几种,原
  文一样。同姓的名人很多,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都有。同姓的,分别了名字和职业
  、事业、时代以后,不小心还会弄错。印度人这类姓好比中国的张王李赵,单提姓不知
  是谁。此外,书中有些人名的译法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不一致,那大概是因为南星是隐士
  不大管世事之故,无关大体。
  
  书中人差不多个个都是有特色的。我几乎要说是荒诞人物。要画他们的脸谱很难恰当。
  作者用漫画手法,几笔勾出轮廓,主要是画一幅画,不是画一个人。读这书时最好也是
  看画,不必看画中人。人只是一个,画可以不同。例如名列第一的吴宓先生。当年这篇
  文一出来,头几句就传开了。林语堂一译,更成为"名言"。可是究竟说出了什么?又是
  什么也没说。不认识吴先生的人欣赏的是文章。认识吴先生的人欣赏的也是文章。但两
  种欣赏不一样。一无对照,一有对照,正如同看画。吴先生的刮不尽的胡子和他的喃喃
  自语背诵中外名诗都是有名的。当然更有名的是他的文学主张和恋爱。他以反对白话出
  名。实际上他不是反对使用白话,而是反对废除文言。他酷好《红楼梦》,主张小说应
  当用口语,可是诗不行,白话怎么也不如文言。他是个极其古板方正一丝不苟的人,写
  便条都用正楷,可是提倡浪漫,醉心恋爱。他对己严而对朋友宽容得有点过分。他没有
  多少恋爱经历,却闹得好像有许多恋爱故事。这大概是因为他太好作诗,又迷上《红楼
  梦》,所以为作诗而谈爱,进了太虚幻境出不来。我想,假如他的学生钱钟书写他,一
  定是另一副面孔,另一篇妙文。假如我也斗胆来写,又会是完全不同的一篇,当然文章
  决不会那么美妙。吴先生的门生故旧满天下,从大学一直到"牛棚"。若所有的同事和学
  生都来写吴先生,尽管写的都是一个古典诗人兼外国文学教授,可是不会有两篇相同的
  ,相反的倒决不会少。书中名列第二的是对立面胡适博士。不用说,他也同吴先生一样
  ,甚至超过。第三是徐志摩,第四是周作人,一直到梁宗岱和十七人中唯一此刻还在世
  而且住在北京的盛成先生,多多少少也都是这样。书中写的盛成先生和我见到的他大概
  在同一时期。他的本行是昆虫学,出名由于写了法文小说《我的母亲》。那时他的头发
  总要下垂到眉毛上,甩上去又掉下来,温先生说的只是他的一点神气,其他都没有提到
  。我看盛先生的生平经历就是一部小说。不知他写了自传没有。几年前还看到他写小文
  说是回巴黎去觉得法文又要从头学起了,不是几十年前的法国人讲话了。我从前见过的
  ,现在多半已不在世的留学生,去东洋的,去西洋的,差不多个个都多少有点比小说更
  像小说的阅历,可惜没有人能写下来,只好去充实老朋友"谈天"(新名"侃大山")。说到
  这里,我倒想起另外一点意思。
  
  书中这样的文和这样的人现在只怕很少了。若是此时用这样的文章去写一位认识的或不
  认识的人,会不会引起麻烦甚至法庭相见呢?那时不会,只会引起微笑。所以这书中的
  人,书的作者,译者,作序的张中行先生(类似本书的《负暄琐话》的作者),还加上我
  这个读者,说得好听些是过去时代的人了,说得简短也不好听些就是过时的人了。近年
  来常有人提到"代沟"。这本来是外国话吧?现在是中国话了。无论是多么深的沟,最下
  面总是两边相连的,不然便不是沟而是分成两半了。人的"代沟"是从哪里划开的呢?"多
  年媳妇熬成婆"。婆媳之间有道沟。媳妇成了婆婆时,又和另一媳妇之间有了沟。这就是
  "父与子"之间的"代沟"吗?这是重复吧?眼光、心思和行动不一样,可是深一层看是不
  是照旧呢?同代之间的沟,如吴宓和胡适所争的问题,看来是早已解决了,然而,真的
  解决了吗?文言和白话不过是形式上的题目,实际内容是一个要保传统文化,一个要兴
  外来文化。只许有一个,那就势不两立了。如果知道"五四"以后有人不但要废除汉字而
  且要废除汉语,以世界语代替,以求达到全国语文统一而且现代化,世界化,那就不难
  理解要保中国文化的人为什么那样着急了。吴、胡两人都有自身矛盾。胡适"全盘西化"
  还未讲完,随即提倡"整理国故"。吴宓教外国文学同时大讲《红楼梦》,据说能讲得全
  场落泪。还有,周作人的矛盾使他不光荣地退场。辜鸿铭的矛盾使他的人出名而书很少
  人读。温源宁在文中描写他"以跟别人对立过日子",说他是"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
  这些话当时也曾流传众口,现在被人忘了,然而是不是过时了呢?还有陈通伯先生,即
  陈源教授,《西滢闲话》的作者,现在以和鲁迅论战而留名。他们争论的问题,现在的
  一代新人在思想上真正都已解决了吗?"代沟"的底层是什么?我想就是上一代以至上上
  一代没有解决而要现在一代甚至将来一代去解决的问题。顾维钧、丁文江解决了当时的
  政治外交问题吗?顾维钧享大名不是由于他任过几天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而是因为他
  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为中国签字,发表反对日本继承德国在山
  东的特权的演说,与日本代表展开激烈舌战。他还在会上提出要求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被会议搁置。这是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政治运动的雷管。学生们由此上街,烧了赵家楼
  。这件事到现在整整七十年了。那时提出的问题完全彻底解决了吗?不写中文的王文显
  的戏剧《委曲求全》是他的学生李健吾译成中文的。记得原题是改动英国名剧题目(《屈
  身求爱》?)的一个字而显得有趣的。这言外之意无法译出来了。这戏当时也曾在很小范
  围内有过小小的"轰动",可是现在呢?除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学生外有几个人还记得呢?
  然而这场戏的戏中及戏外的问题就都没有了吗?只见沟的表面的断,不见沟的底层的连
  ,恐怕是会一代又一代重复婆媳矛盾旧话重提的。父与子毕竟是有血统关系的。因此,
  这本书也还会有人读吧?
  
  温源宁用英文写散文。他的学生,二十六岁早夭的梁遇春,却是写中文的散文家。温先
  生写这位学生的一篇就不免和别的篇风格不大一样了。梁先生遗文中的《失去悲哀的悲
  哀》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看来我和他之间虽有沟,却是并不算深的,不过我写不出
  他那样的文章罢了。
20#
发表于 2011-8-12 13:10:48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还来上海做宣讲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2-8 13:5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