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84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急!!求背景知识

[精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6-21 12:03:00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急!!求背景知识

各位斑竹


你们好!


能不能帮我找找有关: 美国制衣业。 音乐SONATA 。测量闪电/光的速度,激光穿透玻璃什么什么的背景知识阿~~急着要呢,大哥大姐帮忙!

沙发
发表于 2004-6-21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AL - 阿拉巴马 AK - 阿拉斯加 AR - 阿肯色
AZ - 亚利桑那 CA - 加尼福利亚 CO - 科罗拉多
CT - 康乃狄克 DE - 德拉瓦 FL - 佛罗里达
GA - 乔治亚 HI - 夏威夷 IA - 爱荷华
ID - 爱达华 IL - 伊利诺 IN - 印地安纳
KS - 堪萨斯 KY - 肯塔基 LA - 路易斯安纳
MA - 麻萨诸塞 ME - 缅因 MD - 马里兰
MI - 密西根 MN - 明尼苏达 MO - 密苏里
MS - 密西西比 MT - 蒙大拿 NE - 内布拉斯加
NC - 北卡罗来纳 ND - 北达克塔 NH - 新罕布夏
NJ - 纽泽西 NM - 新墨西哥 NV - 内华达
NY - 纽约 OH - 俄亥俄 OK - 奥克拉荷马
OR - 奥勒冈 PA - 宾汐法尼亚 RI - 罗德岛
SC - 南卡罗来纳 SD - 南达克塔 TN - 田纳西
TX - 德克萨斯 UT - 犹他 VT - 佛蒙特
VA - 维吉尼亚 WA - 华盛顿 DC - 华盛顿 D.C
WV - 西维吉尼亚 WI - 威斯康辛 WY - 怀俄明


美国历史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1607--1733)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法国人建立了新法兰西(包括圣劳伦斯流域下游大潮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处);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1607年,英国建立了第1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此后在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到达殖民地的大多数是西欧贫苦的劳动人民,也有贵族、地主、资产阶级,以英国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的黑人。
 
“五月花”号 (Mayflower)

=========================
独立战争 (1774-1783)
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对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经济活动,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从1619年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相抗衡,1765年9个殖民地举行抗议印花税大会,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士顿惨案发生。1773年通过了茶税法,引起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讯委员会,领导抗英斗争。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1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向英王呈递请愿书。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声,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2届大陆会议召开。次年7月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独立战争开始时,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行了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点约克镇,独立战争基本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独立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如大陆军的总司令G.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人T.杰斐逊、外交家B.富兰克林、文化战士T.潘恩。

印花税条例 (Stamp Act)
波士顿惨案 (Boston Massacre)
大陆会议 (Continental Congress)
独立战争 (War of lndependence)
独立宣言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
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的建成(1781-1814)
在战争过程中,大陆会议制订了邦联条例,1781-1787年13州组成了邦联国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经过争论,同意每州均选出两名参议员;在蓄奴制问题上,北部对南部作出了重大妥协,默认奴隶制存在,在征税及分配众议员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的人口计算。会议最后制定了宪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1部成文宪法。1788年6月由9个州批准生效。根据宪法,美国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后又增加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即以“权利法案”著称)。该法案于1791年12月,经11个州批准生效。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4月,华盛顿就任美国首届总统(1792年连任)。在国内外政策出现分歧的过程中,财政部长A.汉密尔顿派组织了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外交上亲英,控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国务卿T.杰斐逊派主张维护国内人民民主权利,同情法国革命,组织了民主共和党。1793年华盛顿在欧洲列强联合干涉法国革命时,采取中立政策。次年11月,联邦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损害美国主权的杰伊条约。亲英和亲法成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内政方面,联邦政府制定关税条例,建立银行,稳定经济。
1801年,民主共和党T.杰斐逊出任总统。杰斐逊政府废除上述4项法令,削减开支,减轻税收,取消酒税,鼓励农产品出口。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国一直不甘心丧失北美殖民地。英舰在公海上继续拦截美国船只,强制征用美国海员。为维护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国进行了第2次对英战争。除海战外,优势在英军方面。1814年8月,英军曾攻占华盛顿首府,焚烧总统府及会。但随后美国取得胜利。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时的根特签订和约。这次战争使美国得以摆脱英国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渗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英巴黎条约 (Treaty of Parise,1783)
美英战争 (1812)(War of l812)
===============================
南北战争前南北经济的不同发展(1814-1861)
19世纪上半叶,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北部发展海上贸易,扩大航运业。进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早在1790年就在罗得岛建立了第l座棉纺厂。此后,陆续出现其他工厂。从19世纪初期起,大量资金投放于工商业,工业生产得到发展。在大力引进西欧科学技术的同时,鼓励创造和发明。50年代,工业化迅速推进。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2/3的制造品由东北部生产。西欧移民大批涌入,并向西迁移,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但在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扩展到得克萨斯境内。在西部新开辟的地区,是推广自由劳动制还是奴隶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争执不休,成为全国政治斗争的主题。1820年北部对南部作出让步,达成《密苏里妥协案》,双方争执暂时乎息。
西进运动 (Westwood Movement)
密苏里妥协案 (Missouri Compromise)
南北战争前的外交和政治 (1814-1861)
1823年,美国总统J.门罗发表了“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事务。1846-1848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战争,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领土。1814年美英战争即将结束时,联邦党召集哈特福德会议,图谋分裂联邦,但遭失败,因而瓦解。联邦党的衰落标志着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过渡。1816-1824年,美国进入民主共和党一党执政时期,它代表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奴隶主的共同利益,习称“和谐时期”。以后民主共和党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党,推选A.杰克逊为总统候选人,杰克逊当选并连任总统至1837年3月。1834年辉格党成立。杰克逊政府将印第安人迁至密西西比河以西,并制止了南卡罗来纳州借口高关税法而掀起的分裂危机。政府废除了贫民因负债而受监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选权,并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习称“杰克逊民主”。1828-1856年,民主党和辉格党成为对峙的两大政党。除1840年和1848年两届总统竞选由辉格党获胜外,其余各届总统竞选均由民主党获胜。
随着南部和北部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斗争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断掀起,群众性的反奴运动广泛开展。1840年,主张废奴运动的“自由党”成立。1848年,废奴主义者,民主党和辉格党内反对奴隶制的人组织了自由土壤党,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为宗旨。1850年,双方经过争执,达成妥协,国会通过严峻的逃奴追缉法。1854年国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线,也就使密苏里妥协案随之废除,遭到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1854年成立了共和党,以反对奴隶制为宗旨。1856年。民主党J.布坎南当选总统,此时实际上民主党已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政党。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决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隶制的规模推向全国。1859年J.布朗领导的反奴隶制的武装起义被镇压。1860年总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A.林肯获胜。蓄谋叛乱已久的南部奴隶主集团决定脱离联邦,并于1861年2月另行成立宣布维护奴隶制的南部同盟。
门罗主义 (Monron Doctrine)
废奴运动 (Abolition Movement)
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 (Kansas-Nebraska Act)
约翰·布朗起义 (John Brown's Rebellion)
 
================================
南北战争及重建时期(1861-1877)
1861年4月,南部同盟不宣而战,占领萨姆特炮台,南北战争爆发。次年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许耕种西部土地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使用权,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废奴派一边,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期内即有18.6万名黑人参加联邦军队。1864年联邦军队占领佐治亚的亚特兰大,将南部同盟截成两段,取得了决定的胜利。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军总司令R.E.李将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胜利宣告结束。4月14日;林肯遇刺,副总统A.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对南部种植园主推行妥协政策。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颁布“黑人法典”,对黑人残酷迫害。恐怖组织三K党于1866年成立,对刚获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刑。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共和党激进派占优势的国会提出弹劾总统案(以少1票未通过),并分别于1865、1868和1870年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宣布在美国奴隶制不复存在)、第14条修正案(黑人被承认为美国公民)、第15条修正案(给黑人以选举权)。1867年3月,国会通过重新建设南部法案,对南部实行军管。1867-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各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联合执政的政权,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14名黑人当选为众议员,两名黑人当选为参议员。R.B.海斯就任总统,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南北战争 (CivilWar)
宅地法 (Homestead Act)
解放宣言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重建时期 (Reconstruction)
 
=========================
19世纪后半叶经济迅速发展 (1877-1900)
南北战争后,由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横贯大陆的4条铁路建成,西部广大土地的垦殖,边疆的消失,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在中西部、远西部和南部日益开拓进程中,各地区发展了具有本地特点的工业。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使北美能够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19世纪后半叶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从1860-1916年,耕地面积由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改良的土地面积扩大了3倍多,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约增加了3倍多。农业中大生产排挤和兼并小生产,在以工业为主的北部,农业日益采用集约耕作,在其他地区,大农场数字逐渐增加,1900年美国农产品总数的一半是由1/6的大农户生产的,形成了美国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9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发明和突破,其中首推电力的应用;1876年A.G:贝尔发明电话机,1886年T.A.爱迪生制造了电灯,1892年杜里雅兄弟试制成功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制飞机航行成功。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导致美国经济的全面发展。1880年工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工业生产总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4位,跃居至1894年的首位。美国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内外政策(1889-1914)
1889年美国召开泛美会议,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击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律宾群岛,接着合并了夏威夷群岛。1903年美国夺取了巴拿马运河区。在远东,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双方经过谈判,于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T.W.威尔逊上台。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召进行改革,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进所得税。该时期美国在对外政策上,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了武装干涉。
===================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贷款。1916年,威尔逊当选连任。1917年,美国在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后,于4月6日对德宣战。大战期间由于国外移民中断,黑人大量北移,并人伍出国作战,开拓了视野。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战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1921年共和党W.G.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济萧条。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政策;1923-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人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国内由于固定资本更新,建筑业兴起,汽车和钢铁工业等扩大以及商品和资本输出激增,1923年美国工商业出现了新高涨。与此同时,美国第2次企业“合并浪潮”(即进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银行业、工业部门,特别是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甚至扩展到零售商业部门。共和党人C,柯立芝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私人垄断资本大为发展。但由于国内新兴工业畸形发展与生产过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费脱节,农业长期陷于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首先爆发经济危机,随后资本主义各国陆续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板凳
发表于 2004-6-21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地板
发表于 2004-6-21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
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经如,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尔尼诺效应造成了1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迄今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
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则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2、极光aurora
在北极圈内,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绚丽壮观的「北极光」(aurora borealis);在南极圈内所见的类似景象,则称为「南极光」(aurora australis)(图1、2)。但在人口稠密地带却不常见。这是多少世纪以来引起人们猜测和探索的天象之谜,古代的中国人、日本人、希腊人、罗马人都有文字描述。从前爱斯基摩人以为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许多民族也有他们不同的极光传说。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一直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夕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了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直到本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层大气和地球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solar wind)。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土星和水星周围也会产生极光(图4、5),这已被实验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地球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受太阳风的吹拂而被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magnetosphere) 。为了更具体一点起见,我们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映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映像管的萤光幕,极光就是电视萤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萤幕却不是20吋或是29 吋,而是直径为40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五十分之一。在电视映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萤幕,因为萤幕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与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映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作用所造成的。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而且是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讯、长电缆通讯,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
长期观测统计结果显示,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南北地磁纬度67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为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在极光区内,差不多每天都会发生极光活动。在极光区所包围的内部区域,通常称为极盖区,在该区域内,极光出现的机会反而比纬度较低的极光区来得少。在中低纬度地区,尤其是近赤道地区,很少出现极光,但并不是说完全观测不到极光,只不过要数十年才难得遇到一次。1958年2月10日夜间的一次特大极光,在热带地区都能见到,而且显示出鲜艳的红色。这类极光往往与特大的太阳耀斑爆发和强烈的地球磁爆有关。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夜空,常常可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各式各样形状不同的极光。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完全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极光弧(或称为弧状极光)(图6、7);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极光带(或称为带状极光)(图8、9);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极光片(或称为片状极光)(图10、11);四是像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极光幔(或称为幕状极光)(图12、13);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极光冕(或称为放射状极光)(图14、15)。
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球亮度。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清楚,甚至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有些人形容事物变化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成鸭。」极光可真是这个样子。名符其实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化莫测,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演出的一出光的话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仙气似的,颇具神秘气氛。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足以用五颜六色去描绘。说到底,它的本色不外乎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搭配组合,一下子变成天际的万花筒啦!这些色彩完全掌控在高层大气的气体成份,氧和氮是最重要的主角。根据非正式的统计,目前能清楚分辨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3、红外望远镜Ultra red telescopes
将入射的红外辐射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红外辐射是波长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人眼察觉不到。要察觉这种辐射的存在并测量其强弱﹐必须把它转变成可以察觉和测量的其他物理量。一般说来﹐红外辐射照射物体所引起的任何效应﹐只要效果可以测量而且足够灵敏﹐均可用来度量红外辐射的强弱。现代红外探测器所利用的主要是红外热效应和光电效应。这些效应的输出大都是电量﹐或者可用适当的方法转变成电量。一个红外探测器至少有一个对红外辐射产生敏感效应的物体﹐称为响应元。此外﹐还包括响应元的支架﹑密封外壳和透红外辐射的窗口。有时还包括致冷部件﹑光学部件和电子部件等。
简史 1800年﹐F.W.赫歇耳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红外辐射的存在。当时﹐他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即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1830年﹐L.诺比利利用当时新发现的温差电效应(也称塞贝克效应)﹐制成了一种以半金属铋和锑为温差电偶的热敏型探测器。称作温差电型红外探测器(也称真空温差电偶)。其后﹐又从单个温差电偶发展成多个电偶串联的温差电堆。1880年﹐S.P.兰利利用金属细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制成另一种热敏型红外探测器﹐称为测辐射热计。1947年﹐M.J.E.高莱发明一种利用气体热膨胀制成的气动型红外探测器(又称高莱管)。在40年代﹐又用半导体材料制作温差电型红外探测器和测辐射热计﹐使这两种探测器的性能比原来使用半金属或金属时得到很大的改进。半导体的测辐射热计又称热敏电阻型红外探测器。
60年代中期﹐出现了热释电型探测器。它也是一种热敏型探测器﹐但其工作原理与前三种热敏型红外探测器有根本的区别。最早的光电型红外探测器是利用光电子发射效应即外光电效应制成的。以 Cs-O-Ag为阴极材料的光电管(1943年出现)可以探测到 1.3微米。外光电效应的响应波长难以延伸﹐因此﹐它的发展主要是近红外成像器件﹐如变像管。
利用半导体的内光电效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对红外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内光电效应分光电导和光生伏打两种效应。利用这些效应制成的探测器分别称为光导型红外探测器和光伏型红外探测器(见光子型探测器)。
分类 按所利用的效应﹐红外探测器可分成三大类。
热敏(型)红外探测器 响应元吸收红外辐射而使温度升高﹐利用温度升高所导致的体积膨胀﹑电阻的改变﹑温差电动势的产生或自发电极化的改变等﹐度量入射辐射的强弱。
光子(型)(或光电型)红外探测器 响应元内的电子直接吸收红外辐射的光子能量而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利用这一改变所导致的电导的改变或电动势的产生等﹐度量入射辐射的强弱。
整流(型)红外探测器 红外辐射是频率比无线电波更高的电磁波。与无线电波一样﹐也可用结型器件(如半导体结﹑金属-半导体结﹑金属-金属结﹑约瑟夫逊结等)作混频器﹐进行外差接收。不过﹐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相干性的远红外辐射(即远红外镭射)的探测。
4、Gas Hydrate
又称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系水分子与甲烷于低温高压(0℃,26大气压或10℃,76大气压下)形成类似冰状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即分解成水与甲烷,Gas Hydrate在水深数百公尺的大陆边缘地区存在如太平洋海域之大陆边缘,大西洋的大陆斜坡,南极大陆周边海域,Kvenvoden 1996年估计Gas Hydrate总储量为1 x 1016(m)3,如能够开采将成为重要之能源,因为甲烷为温室效应气体,故其与全球气候之变化将为海突候之变化将为海洋钻探研究之重点。Gas Hydrate之存在与海底之稳定性亦有密切之关系。
什么是甲烷水合物
        「可燃烧的冰块」,这是许多人在介绍甲烷水合物时很喜欢引用的标题。在实验中人工合成的甲烷水合物就像一块不透明的冰块般纯白、洁净,在室温下一点火,它就自我燃烧起来(图一)。严格说来,甲烷水合物指的是甲烷气体分子在高压及低温的状态下,被呈笼状晶结架构的水分子所包合,而形成一种类似冰晶的化合物。这种气体分子和水分子的结合并不依靠化学的键结,纯粹是气体分子被包裹在水分子的笼状架构空隙中,与一般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水合物性质并不相同。有的学者因而认为应称其为「甲烷气水包合物」(methane clathrate),以别于一般以化学键方式结合的水合物。另外,大自然中与水分子结成笼状包合物的气体分子并不限于甲烷,乙烷、丙烷等烷氢类气体,甚至二氧化碳、氮气等常见气体,在适当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均会与水分子结合成气水包合物。事实上,这类气水包合物的英文名称为「gas hydrate」,直译应为「天然气水合物」或「瓦斯水合物」。由于自然界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气体成份以甲烷为主(超过90%),因此一般人常把气水包合物称为「甲烷水合物」。本文随俗,用「甲烷水合物」代表学理上较严谨的「天然气气水包合物」一词。
5、科氏力:Coriolis Force
是法国的一个牛人Coriolis最早发现的。
地球自转会带来一种力,科学家称之为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是一种非惯性参照系的惯性力)。相对于推或者拉产生的力而言,科氏力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力,但是它的力量确实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造就台风。
在旋转的的地球上,流体运动始终受到科氏力的作用,气象学上又称之为地转偏向力。对于大尺度大 气运动,科氏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的关系,空气快一开始运动即无法与地球自转系统同步,因而产生偏转现象。举例来说,如果有甲、乙二人站在转盘上,甲自转动中心平抛出一球,给位于转盘边缘上的乙。站在盘外的丙,所看到求的飞行方向是直线,然而就乙和球的相对位置而言,乙所看到球的移动路径却是拋物线。
假设有一颗炮弹从北极点发射出去,如果地球不会自转,那么炮弹的飞行轨迹,从空中鸟瞰,应该是一直线。但是,事实上地球会自转,因此,随着地球的自转,炮弹在空中飞行的轨迹,如果站在北极点看过去,是不断偏右的。这就是科氏力的原理
⊙为什么赤道地区不能形成台风?
因为科氏力能使气流转弯,但赤道地区没有科氏力,所以虽然赤道地区很热,但仍无法形成台风,必须在纬度5度以上,才有足够的科氏力。
在横渡大西洋前往圣萨尔瓦多的时候,哥伦布发现蔚蓝色的海洋中,有一道深蓝色的河流自东向西流动着。这时,帆船快速地随波漂流。哥伦布在日记中写道:“我注意到海水明显地自东向西流动,好像上帝驱使的一样。”
其实,哥伦布看到的那道深蓝色的“河流”就是海流。海流是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运动,它遍及世界各个大洋,组成一个个好似封闭的循环。海流的运动有很多奇怪的地方。
首先,它运动的方向会在惯性作用下发生偏转。这个现象是物理学家科里奥利首先提出来的,人们就称这种力叫“科氏力”。
假设在没有科氏力作用下,海洋中运动的船只会沿着直线行进。然而,在科氏力作用下,船只的前进方向马上就改变了。由于我们这个装置是模拟地球北半球的运动。所以,偏转的方向会向右。
5#
发表于 2004-6-21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17、吉他的history
根据格罗夫(Grove)音乐辞典记载,古典吉他为鲁特琴族(Lute family)中具有琴格的拨弦乐器。关于吉他起源及其形成之研究,可说是众说纷纭﹔这些理论包括了:1.从古希腊齐特琴(Kithara)及吉他之语源学说(Etymology)中研究得来。2.部分学者推论认为吉他是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
及安娜多利亚(Anatolia)发现的长颈鲁特琴(Lute)所演变而来。3. 另一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吉他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因为在埃及发现平扁琴背之哥普鲁特琴(Coptic Lute),或可认为是吉他的前身。由于以上大部分均为推论,且早期音乐文献多半失散,以至于在缺乏直接证据的状况下,目前对于吉他真正的起源尚未形成定论,只能从非古典吉他及其他音乐历史文献中寻找可靠而相关的蛛丝马迹。
在中世纪文学中出现和吉他有关的乐器名称,法国称之为Giterne,英国则是gitarer。法国诺曼底公爵(Duke of Normandy)所拥有乐师名单中,有赫特马(Jean Hautmar)弹奏Guiterre Latine及拉贝(Richard Labbe)弹奏Guiterre Moresche等古吉他琴族乐器之记载。马肃(Guillaume de Machaut)亦列出Morache et Guiternes为鲁特琴族之一。由于当时古吉他琴族中的拉丁吉他Guitarra Latina,吉他Guiterne及摩尔吉他uiterreMoresche等音量不能和鲁特琴相抗衡,因此在欧洲大陆吉他无法广为流传,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出现了比维拉琴(Vihuela)及四弦吉他(Four-Course Guitar)之后,吉他的地位才开始奠定了雏形。
一般称古典吉他为西班牙吉他,因为从16世纪以后,比维拉琴及四弦吉他首先在伊比利半岛上萌芽发展,随后才发展成巴罗克时期五弦吉他,六弦吉他,最后六弦吉他亦在西班牙境内孕育出吉他第一黄金时期,到了现代古典吉他大师塞戈维亚(Andres Segovia)手中,更进一步将古典吉他艺朮推广到欧洲之外的亚洲及美洲,形成古典吉他史上的第二黄金期。在古典吉他的演变时期中,虽然也正是音乐史上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器乐己成为主流﹔然而当时吉他却因为无法和交响乐团整体音量匹敌,加上其本
身之特殊风格,与乐团乐器之配置有所隔阂,因此成为一独奏乐器。
至于六弦吉他的出现,虽然大部分学者均相信是在法国以及义大利所开始,但却没有任何当代文献证明是由谁最早开始制作。反而有一位德国的小提琴与吉他制琴家雅寇﹒奥古斯特。奥图(Jacob Augustus Otto)自称是他在接受了德勒司登的乐团指挥纽曼先生(Herr Neumann)的一张六弦吉他订单之后,特别为
他所设计制造的。这似乎表示六弦吉他是在德国首先出现的,但是有件事绝对不能忽略,这位制琴师奥图早年均在义大利学习制琴,很有可能当时他就已经在学习过程中见过这种吉他的雏形了。至于西班牙采用六弦吉他的起源,虽然没有书面的记载,但一般相信大约在1820年左右,因为著名的西班牙吉他作曲家兼演奏家阿瓜多(Dionisio Aguado)为六弦吉他所写的教本于1825年在马德里出版,足以证明在此之前,六弦吉他已经有部分人开始使用,所以才会需要这样的教本。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六弦吉他的发展也逐渐产生一些较为常见的特征,例如由于琴身上下较宽部分又加宽了些,使得曲线更为明显﹔琴桥固定琴弦的方式是将弦缠在本制插梢上,再插入琴桥上预先挖好的六个小孔中加以固定,取代
了这之前直接缠绕在琴桥上的设计﹔到了19世纪早期,在琴桥又加上了狭长的骨片或象牙片,作为下弦枕。此外,指板也继续延伸到音孔旁。虽然无法查证何时开始采用这种设计,但可以将其归功于一位德籍制琴家乔治﹒史道弗(George Staufer),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后来移民至美国纽约,并成为美国制琴工业先驱的著名制琴师马汀(Christian Friedrich Martin)的老师。马汀后来在美国研究发展出本土的钢
弦吉他,也就是现在流行音乐界所广为使用的民谣吉他鼻祖,有别于当时在欧洲仍采用的羊肠弦吉他。
19世纪早期,吉他形状渐渐改变发展成接近现代吉他的外观:金属弦纽取代木制纽头﹔挖空的音孔取代玫瑰纹饰的音孔﹔琴桥提高了﹔扁平的背板变成标准形式﹔第十二琴格对准琴颈和音箱联结处,此外,华丽的装饰也几乎完全消失了。 在这名家辈出的时代,必须提到这位被称为近代吉他制作之父的著名人物,西班牙制琴师安东尼奥﹒托雷斯(Antonio de Torres Jurado, 1817~1892)。他所设计出的吉他新形式,可说是凌驾于在这之前所有形态的吉他。他将弦长定为65公分,琴身内部构造以响孔为起点,在音箱内部配置有七根扇形力木,并将原本较为窄小的琴身扩大,这种设计大大地提高吉他的音响效果,引起各著名制琴师的仿效,成为现代古典吉他的制作典范。19世纪早期,吉他形状渐渐改变发展成接近现代吉他的外观:金属弦纽取代木制纽头﹔挖空的音孔取代玫瑰纹饰的音孔﹔琴桥提高了﹔扁平的背板变成标准形式﹔第十二琴格对准琴颈和音箱联结处,此外,华丽的装饰也几乎完全消失了。 在这名家辈出的时代,必须提到这位被称为近代吉他制作之父的著名人物,西班牙制琴师安东尼奥﹒托雷斯(Antonio de Torres Jurado, 1817~1892)。他所设计出的吉他新形式,可说是凌驾于在这之前所有形态的吉他。他将弦长定为65公分,琴身内部构造以响孔为起点,在音箱内部配置有七根扇形力木,并将原本较为窄小的琴身扩大,这种设计大大地提高吉他的音响效果,引起各著名制琴师的仿效,成为现代古典吉他的制作典范。
6#
发表于 2004-6-21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够全可以到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19&ID=48100&page=9 去找,我已经帮你把那份帖子提前了! 希望对你有用!!祝大家好运!!
7#
 楼主| 发表于 2004-6-22 00:01: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哥了~~
8#
发表于 2004-6-22 17:57: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太厉害了~

9#
发表于 2004-6-22 20:23:00 | 只看该作者

版主好样的!!

祝你好运!

10#
发表于 2004-6-22 22:57:00 | 只看该作者

也祝大家好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TOEFL / IELTS

NTU MBA
MSGO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28 13:1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