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心静气,不必有火气.
有些问题,说来说去,都是一部分申请MBA人自己脑子里的评价标准,其实与职场上的评价并不在一个体系里.
比如说有些申请认为Stanford是很好的学校,去的人一定如何如何. 其实08级Stanford在大陆招的12个中间,有两对夫妇.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说为了留住一个录取者,Stanford就招了他(她)的另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被录的人都很优秀吗? 不一定吧.
同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拿到美国TOP10的人会毫不犹豫不去中欧, 答案同样是不一定. Steven 和我讲过,凭胡海清的背景,去世界上任何一所商学院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选择中欧是最让别人无话可说的结果. 所以在02年,她来中欧了. 吴邦国的儿子也是读中欧的EMBA班. 在中国有很多人,如果他完全不需要美国TOP10给自己贴金了,自是会选择国内的学校. 所有的EMBA学生都可以说是这样的情况. 一个30~40岁在中国成功的企业家,再相信美国人那套理论,那真的就老天真了.
至于说海龟比较青涩, 话比较难听,建议想出国的朋友可以听一听.
背后逻辑是这样的: 美国人大多喜欢比较Open, Academic比较强的申请人,这些品质现在的中国完全用不到.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越来越不同, 抱定Data Driven 的思路,回到国内撞到"头破血流"的人多了去了. 很多东西,几千年的积累, 老美没有可能理解的. 从招人的标准,到两年的学校环境, 最终的结果就是海外毕业回来的人普遍比一直在国内的同龄人要"青涩", 这也不是只MBA一个领域,哪里都有类似情况.
今天真正困难的不是在海外独立生活,而是在北京,上海的办公室里"游刃有余", 期间的过程足够让很多年轻人脱几层皮了.每个成功人士,都有别人无法体会的心路历程. 相对来说, Yvvone,Steven等人都一直在中国, 说中欧比任何海外商学院更懂中国,也不是空口讲讲的.
个人观点,能认同的认同, 暂时不能认同的以后可以慢慢体会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by 会员 卓如 (2011/3/14 10: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