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Notre Dame。 这个简直是让我大跌眼镜,一度收到该校无数广告信,误以为其是野鸡大学。结果问了几个同学,大家的表情是: can you believe it, she just asked how's notre dame?! 一言以蔽之,他们的评论是这样的: they are super rich, their alums are VERY helpful. If you are from Notre Dame, it means you know everyone.“
之前没了解过也,很好吗?但是这个network,get to know everyone是不是对白人而言的。。。 Do super rich alums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poor Asians?
-- by 会员 yiyiamy (2010/11/17 22:32:35)
ND是天主教大学;对基督徒来说,没有人种分别,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兄弟姐妹。看过一幅黑奴手铐着的漫画,配说明曰:Am I not a man and not your brother? 给白人奴隶主基督徒很大震撼;所以解放黑奴肇始于耶稣、保罗---;你是基督徒他们会对你很好的。 -- by 会员 peterpaul (2011/11/10 7:21:23)
歪一下楼:解读“残荷” | 时间:2011-11-10 来源: 作者:思葭 点击: 333 |
回想起青春年少时,我和我先生曾经有过的两次约会。一次是在一池的荷前,时约盛夏,当我在那娇艳欲滴、生机勃勃的荷前走过,我的心一如夏阳那样的亮堂,朵朵粉色的荷恰如我灿烂如诗的年华,在荷前我们相约而拥,那是我人生记忆中最美丽的一幕夏日午后。
第二次赴约已在深秋,地点如昔。在那一池的荷前,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全然不同的一派凋敝、衰败的景况:残荷遍地,在寒风中萎靡不振,我不觉长叹:“好景不常在”,而我的那位真命天子却“狡黠”地笑说:残缺才是美,是真实之美。
曾经的大学时代,心理学导师让我们做试验,叫我们各选一个自己所最喜爱的器皿,记得我当时选了一个美轮美奂没有任何瑕疵的一个完美明代花瓶,因为我当时尊奉“完美至上”,可我的导师在最后总结时评价说:“你选中它,说明你的心理倾向很理想化,不务实,记住,其实人生并非那么完美,你要学会成长和面对残缺。”可年少气盛如我,哪把她的话当回事。
光阴荏苒,马齿徒增,世事恍惚,一如张爱玲语: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虽不曾“急景凋年”,但连带着回顾一下近年来人类走过的历史,我发觉,无不“残如秋荷”。
比如:近年来全球各地包括海地、中国、日本等接二连三的大地震;全球数十起的火山、干旱、洪灾、海啸、泥石流……外加利比亚局势、埃及动荡、巴以冲突等……
我们纵然无论怎样塞住自己的耳朵,可这些事件还是固执地刺棱棱地敲打着人类本来疲惫和脆弱的心胸,虽不曾有彻底的挫败感,但毫无疑问,灾难一如旧约中天主对淫城的诅咒和愤怒,或许更甚于索多玛和蛾摩拉城的毁灭。
是的,“好景不常在”,为什么长长的人生旅程,遇到的都是残局和败落,为什么繁复的美丽,只绽放在岁月的尽头?
事实上,不管是2010年或2011年,其灾难只是“惊鸿一瞥”,于人类史书来说,仅是夹在书中其残缺的一页罢了。
忆起一位名人说过:耶稣基督来到我们生命当中,不是替我们除去一切困难和伤痛,而是陪同我们在困难和伤痛中成长起来。
大凡历炼过尘世者和祭献过全心全灵者,天主自会从高天赐下一个合理使用天堂产业的完美证书,颁发给我们,然后我们就可以欣赏这一池永开不败的荷了,因为,天乡才有真福乐。
从《创世纪》(1:31)中,兴许我们可以得到某种答案:“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好”,然而人类元祖亚当、夏娃不听话,犯罪获罪于天主,罪祸闯入,于是苦难相继呈现,以游离态,不定期地袭击这个世界:洪水、地震、火灾、疾病、饥饿、瘟疫、火山、飓风、干旱等,还有人为因素的战乱、恐怖袭击等,外加“死亡”(参创3:15-19);直至到了新天新地,苦难才被终止(参《默》21:1-4)。
我不逃避偶尔产生的悲观情节,正视残缺,乃是一种成长,是恒久的眼光,是沉静如水的心胸肌理,归根结底,是对生命本身坚强如铁的一种承诺。
伟大造物主天主终归仁慈,他体恤人性的软弱,愿意派遣唯一子耶稣基督降来,为人类做赎罪祭,将人类解救出来;尽管撒旦有能力使人受苦(参《格后》12:7;《约》1:12;2:6),但最终人的苦难是由天主所掌管着的。
但,即便如此,人类还是会与苦难永远做伴,它似幽灵般的徘徊在整部文明史的上空,与此同时,苦难的存在也常引起无神论者做为攻击我们天主教、犹太教、基督新教等的依据,有时成为我们一个难以解决的命题。
其实,命题的答案何其简单:我们尚是尘旅中人,怎有“完美之国”可以拥之在怀,享之不竭?
身为基督徒,我们除了正视苦难外,当走与主契合之路,凭信心、爱德和勇毅去生活。
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石破天惊的一句问语:To be or not to be?(是生存还是毁灭?)至今仍言犹在耳,公元2011年也将过去,但纵观史实,深思之余,不难得出结论:人为的肆意摧残自然、人类内心的邪恶、政治的某种黑暗操控等,已成为多种灾祸的源头。
上主天主曾用火和硫磺烧毁索多玛和蛾摩拉两座淫城(《创》19:23-28),在《若望默示录》中(参《默》7-21),若望曾预言:大火、雷电、洪水、地震、瘟疫等接二连三的大灾难,将朝世界逼进,这是对未来的预警,也是对人类的滔天恶行敲响了绝世警钟;当基督君王第二次来临审判时,让我们不会都隐藏在洞穴和山岭的岩石中,向山岭和岩石说:“倒在我们身上,遮盖我们罢!好避免那坐在宝座上的面容和那羔羊的震怒,因为他们发怒的大日子来临了,有谁能站立得住?”(《默》6:15-17)
其实,站立得住与否,要看我们有没有接通天主爱的源头,有没有听从天主爱的教化?
残荷,其实,就是存在于世的一种正常生命之状态,它美与不美已显得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看我们以怎样的一番心思来解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