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想主义去做nonprofit会让人感觉现实比想象残酷很多,光有理想很难成功。 我本人也对nonprofit很感兴趣,做了很多研究以后发现charity性质的nonprofit根本么有可持续性,而且效率低下,很难蓬勃发展。慢慢我的理念转变到放弃charity,而走向not for profit(或social responsible business)——也就是说追求的目标是公益性的,但客观上有一个可盈利的商业模式支撑下的公益事业才能生根发芽。比如说印度和孟加拉国的micro finance就是很好的样板。 说到底,不论是nonprofit还是其它行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资源的分配。是分配给穷人还是富人,分配给政府还是百姓,分配给GDP还是环境...而资源的分配归根结底就是资本的分配。这个社会是十分现实的,哪里有高回报资本就往哪里流动。这就决定了把一个公益事业做成盈利事业远比向有钱人讨钱然后施舍有意义的多。 我作为绿色和平组织志愿者好几年了,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参加组织的一个内部会议,向高层建议不要幻想说服企业或政府因为道义责任而减排,而应该致力于完善碳排放的交易制度,一旦把盈利模式确定下来以后,大家都会在经济规律的牵引下减少排放。就像美国当年的酸雨计划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惜最后也就停留于组织抗议活动的层面上,对现实的改变十分乏力。 因而,我还是先向金融领域发展作为跳板,希望先把赚钱的游戏玩转以后再去做not for profit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也能造福更多的人。 个人认为nonprofit不是从课堂上学来的,而是理想主义的情怀加上现实主义的运作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harton能带给你的资源更丰富。 -- by 会员 atongmu (2010/4/7 5:04:46)
atongmu对公益和慈善有很深刻的认识。很同意你的观点,也和你有相似的体会。在中国,只靠富人们的接济甚至有时不过是噱头式的施舍是没有持续性的,让慈善组织self sufficient才是真正有长远的意义。曾经研究过绿色和平组织的一些模式,觉得用它的很多理念和模式,去经营公益事业才是可行的。 MBA能培养的,更多的是一个人在既定规则下如何更有效率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创业一样,nonprofit更多不是从课堂上学来,也不需要去学。需要学的,是真正做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和思路,比如执行力、整合资源的能力,而不是如何做ppt,presenation或者pitch book。对他们来说,通过MBA积累自身的资源,才是更重要的。
北京的光爱学校,是石清华校长自发组织的收留流浪儿童的学校。开创之初,学校的维持非常困难。很多企业甚至根本不愿意给一个没有知名度的学校捐款,因为,企业的所谓捐赠往往也包含提升公众形象的商业目的。包括罗氏、拜耳这样的MNC,它们和中华慈善总会的合作,出发点也更多是产品促销和商业竞争。这个世界真的是很现实的。
有志于在中国做non-profit的人,会面临着政策法规等一系列超出想象的困难。也需要兼具出世和入世的情怀,不但要理想主义于心,还需要懂得用商业的头脑、手腕去经营。在CD、商学院,或者在今天的中国,有这样能力的人可能很多,但是把它作为理想和事业的人可能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