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hlmichael在2009/7/26 22:39:00的发言:我真的认为从MBA的角度来看,同学比教授重要。 从个人经验来看,上课的时间只占到MBA的三分之一,其他时间都是和同学讨论。我在准备M&A模拟面试时,请教了在BP等做战略收购多年的同学,在实习中碰到供应链问题时,请教了HP新加坡、ibm、联想WW等专门做供应链和采购的同学,参加CFA竞赛时,请教过四大、投行的同学,在咨询练习时,请教过麦肯锡、Monitor等做过咨询项目的同学,遇到不懂的非亚洲的case时,我可以询问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学当地的真实情况。当然在互联网、通信等方面我也会提供一些我的帮助。我觉得这才是我读mba最大的收获。 教授也很重要,但我觉得教授,尤其是在“美国是总是选最好教授团队”的学校,主要是起到一个facilitor的作用。教授水平的显示,主要靠让学生来主导课程体现(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M7招人严格的原因)。正如老外的教科书和中国的教科书,前者是把书写的浅显易懂显示水平,后者是把书写的深奥难懂显示水平。 也许理工科的学生比较土,我觉得1年多的时间学那么多且泛的课程,学术性的东西真正不能有多大value,而学习的过程才是真正有用的。我们学的那么多理论,将来工作中能用多少呢?除非去真心喜欢做研究的同学,那可以选择phd继续深造。 “为什么中国学生在中国不在乎教授团队,而去美国是总是选最好教授团队的学校”,我觉得也不一定都是这样。做金融财务的中国学生,如果同时拿到哈佛和Wharton的offer,你说ta会选哪个?如果是美国学生肯定是Wharton,如果是中国人,呵呵。。。 中欧办得不错,长江应当学下面几点: 1。建一个一流的校园。 2。吸引更多优秀的外国学生。 3。招聘更多的非华人教授。 世界级的商学院,要有至少1/3的非华人教授。但不能亚非拉随便招,高标准不能丢。 另外,长江要把MBA提上去,还得参加排名。 EMBA无所谓,但国外学生的第一渠道就是排名。长江现在450名EMBA, 60-70名MBA, 太偏重EMBA了。MBA应当增加到200名,才能与其他学校一争长短。 长江MBA名额收教育部限制,扩招需要学位办批准。这也是中欧的优势。 中欧不拿教育部的学位,招生名额更加灵活。这也是为何长江只能涨学费,而不扩招原因之一。 中欧的教授有其特色。而很多教授的特点是武大郎开店,容不得更好的人进来。这是其更上一层楼要注意的一点。尽管如此,对于不在乎师资的学生来说,中欧现在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希望中欧能成为中国的哈佛。 更希望长江保持自己的特色,走与中欧不同的路。比较可以借鉴的有美国CHICAGO和欧洲的LBS。这样的话,全世界的学生在中国读MBA也有更多样的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7 1:16: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