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3712|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长江08就业报告的看法和对长江的一些个人建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2:06:00 | 只看该作者

对长江08就业报告的看法和对长江的一些个人建议

等到8月份, 终于看到了长江2008的就业报告. 短短一张纸, 和50个学生的就业, 我很难从数字上去分析就业质量. 就大致谈一下自己的直觉吧. 直觉有很个人的因素, 所以各位姑且看看吧.
 
不满意
1)就业报告时间
如果印象中没错的话, 去年的CK就业报告是在6月28号, 而今年居然拖到8月, 我觉得这不是很理想. 学校应该在每年固定时间公布就业报告, 这让人更安心. 虽然学校的就业报告不是什么CPI指数之类的政府信息, 但起码对申请者来说是了解就业情况的唯一官方渠道.
 
2)就业报告内容
太简单了, 信息量不够. 和往年的比似乎还退步了. 就业报告对所有的MBA申请者来说, 都是最感兴趣的那部分. 学校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比如增加人均收到的合约数.
 
持平
1) 薪水
2007毕业的CK MBA平均值是RMB251,000, 中位值是240,000;
2008毕业的CK MBA平均值是RMB272,575, 中位值是249,600;
有小幅度的增长, 不过不明显, 但放在今年的就业形式下, 也算中规中距
 
2. 长期雇主
金盛保险, 英伏教育, 德勤, 联东投资等几个雇主, 连续几年从长江招学生, 说明毕业生的质量还是得到这些雇主的认可的. 不过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持续招聘长江MBA的雇主
 
满意
1. 雇主质量
还是有不错的提高. 比如咨询, 2007年是凯杰和美世人力, 很难说是管理咨询. 2008年有进IBM战略咨询, ATK的, 特别是ATK算是不小突破了. 金融方面, 有进中金的, 也算有提高了.
 
2. 就业面
工业届的博世, 制药业的葛兰素史克, 消费业的强生等等, 都是不错的MBA的去向, 显示了比较宽广的就业面, 对于只有50名学生的项目来说, 算做的不错了.
 
其他:
关于创业, 真不好说. 每个人看法是不一样的. 而且很难以短期的时间来衡量. 从学生来说, 选择读长江的, 对比中欧, 确实对创业感兴趣的人更多. 而且学校也对创业型的学生更友善. 所以就业的时候, 创业比例高也很合理. 题外话: 昨天拜访了一个做太阳能系统的公司. 那个公司的工程师就感慨说, 以前在展会的时候, 他们公司在尚德太阳能旁边.那时候他们的展台比尚德大的多. 而且他们是中型跨国公司, 看不太起旁边的中国的尚德. 但是短短几年, 尚德成了太阳能届的新星, 而他的公司还是没有多大发展. 当他还在为点薪水职位奋斗的时候, 展会时候在他旁边吃盒饭, 发名片的尚德老板, 已经成了亿万富翁. 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说实在, 创业的价值很难短期衡量的.
 
总的来说, 我个人觉得, 长江2008的就业还是稳中有点增长的, 但步伐不快.
 
对长江发展的几点个人建议
1. 学制上更灵活
长江在北京开始建立永久校园. 我个人认为是开始把重心向北京转移的一个信号. 与其和中欧直接在上海竞争, 不如布局北京, 毕竟北京的FULL TIME MBA的市场很大, 强手也不多. 而上海方面, 我觉得初了FULL TIME可以提供兼职的MBA教育. 以长江的品牌来说, 如果在上海提供PART TIME MBA的项目, 肯定很受欢迎, 可以直接瓜分现在被复旦-港大IMBA拢断的上海GMAT招生的兼职MBA项目
 
2. 学位上更灵活
长江喜欢创业型的学生. 我觉得对于创业型的学生, 可以提供更灵活的学位和学制. 毕竟很多创业型的学生, 没时间或精力考GMAT读MBA, 但也不够资格读EMBA. 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阅历, 和传统型的MBA学生大大不同. 如果长江, 能够提供类似, 创新硕士之类的学位, 把这些冒险家放在一起, 我觉得更理想. 此外, 很多在股市, 楼市上有资金积累的富裕人士, 中小企业主, 肯定也对这种项目感兴趣.
 
3. 招生上更严谨
我觉得, 长江现在的MBA规模, 应该参照IMD的模式. 招生工作经验比较丰富, 已经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学生. 虽然年轻学生潜力可能更大, 但对于很多选择读长江的学生来说 是来互相学习经验的. 长江应该更清晰的招生定位
 
4. 奖学金制度更透明
中欧方面, 拿奖学金的是很透明的,基本是在大家的眼皮下, 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能够达成共识. 长江方面, 奖学金不透明, 也许学校希望CASE BY CASE. 但实际情况是, 中国同学基本私底下有交流, 拿多拿少互相比较, 情况会更糟糕. 中欧的把获奖学生的名单公布出来, 这种做法, 很合理.
 
本人也就一个普通申请者, 没什么内部消息, 所有信息从网站上看来的. 在CD上, 也就注册的早一点. 所以纯属个人的看法, 欢迎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4 12:22:13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8-8-14 13:30:00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 顶一个

板凳
发表于 2008-8-14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等到了,可惜不是沙发,先顶下再看。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4:1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lmichael在2008-8-14 13:40:00的发言:
终于等到了,可惜不是沙发,先顶下再看。

请hlmichael老兄指教...

5#
发表于 2008-8-14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eanbb在2008-8-14 12:06:00的发言:
等到8月份, 终于看到了长江2008的就业报告. 短短一张纸, 和50个学生的就业, 我很难从数字上去分析就业质量. 就大致谈一下自己的直觉吧. 直觉有很个人的因素, 所以各位姑且看看吧.
 
不满意
1)就业报告时间
如果印象中没错的话, 去年的CK就业报告是在6月28号, 而今年居然拖到8月, 我觉得这不是很理想. 学校应该在每年固定时间公布就业报告, 这让人更安心. 虽然学校的就业报告不是什么CPI指数之类的政府信息, 但起码对申请者来说是了解就业情况的唯一官方渠道.
不知是否出于多等待一些时间就多几个offer的考虑,可以理解,但最好还是按时发布,中欧宣称的是毕业后3个月内的就业情况,据了解长江是把课程结束后的6个月算作实习期。
2)就业报告内容
太简单了, 信息量不够. 和往年的比似乎还退步了. 就业报告对所有的MBA申请者来说, 都是最感兴趣的那部分. 学校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比如增加人均收到的合约数.
 确实太简单了,中欧在2月份左右就发布过一个pre-report(不过是内部资料,部分学生有,外部没有流传出来), 里面有各种数据对比,包括中外学生对比,function、position对比、交换与否对比、历年就业公司、薪金变化幅度等等翔实的资料,中欧确实对就业很看重,因为这个对排名很重要。说到排名,很多人对FT11很鄙视,我也比较bs,但说实话,这也为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申请过程中来看,中欧除了面试相对ck比较业余外,其他各方面都专业不少。
持平
1) 薪水
2007毕业的CK MBA平均值是RMB251,000, 中位值是240,000;
2008毕业的CK MBA平均值是RMB272,575, 中位值是249,600;
有小幅度的增长, 不过不明显, 但放在今年的就业形式下, 也算中规中距
不知为什么很多人说ck今年情况不好,在现今的就业环境下,比往年有增加而且公司质量和领域也有新拓展,我觉得算得上不错的。可能很多人描准了中欧,但说实话,中欧的薪水主要是被少数牛学生(申请Top10甚至 Magic 7都能录取)拉高了,一个牛咨询的薪水就抵得上2位同学的平均薪水了。而且这些比较强的学生如果读国内的MBA,基本都会选择中欧。请长江的同学不要误会,毕竟ceibs时间比ck久远。但ceibs排在后面的部分同学相对来说就业困难很多,因为那么多学生,从招生到最后的就业不可能像ck那么细致,如果自身实力不强,就只有靠运气了。另外,ceibs历年增长的25w+,30w+的平均报告,和排名类似,也为前来招聘的公司施加了影响,这个类似于做广告,经济学里面说的“信号理论”。至于2校的报告中是否有水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能简单的说中欧比ck高,所以水分比ck多。
 
2. 长期雇主
金盛保险, 英伏教育, 德勤, 联东投资等几个雇主, 连续几年从长江招学生, 说明毕业生的质量还是得到这些雇主的认可的. 不过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持续招聘长江MBA的雇主
 
满意
1. 雇主质量
还是有不错的提高. 比如咨询, 2007年是凯杰和美世人力, 很难说是管理咨询. 2008年有进IBM战略咨询, ATK的, 特别是ATK算是不小突破了. 金融方面, 有进中金的, 也算有提高了.
同上,ATK今年招ck就很不错,有消息说还有ck的同学拒了atk(待考),不知是薪水还是职位的原因,同样ceibs拿到了7个RB 的offer(最后只有一个同学接受)也是如此。但很早以前我大学的师兄在ck读书时,就拿到过BCG的面试,因此这方面来说主要看个人,而且ck良好的师资对进入咨询这样的行业帮助肯定大,不过ck的劣势是进入顶级公司的学生基本还没有(不是说水平不行,而是从招聘公司的招聘成本来说)。
 
2. 就业面
工业届的博世, 制药业的葛兰素史克, 消费业的强生等等, 都是不错的MBA的去向, 显示了比较宽广的就业面, 对于只有50名学生的项目来说, 算做的不错了.
 赞同
其他:
关于创业, 真不好说. 每个人看法是不一样的. 而且很难以短期的时间来衡量. 从学生来说, 选择读长江的, 对比中欧, 确实对创业感兴趣的人更多. 而且学校也对创业型的学生更友善. 所以就业的时候, 创业比例高也很合理. 题外话: 昨天拜访了一个做太阳能系统的公司. 那个公司的工程师就感慨说, 以前在展会的时候, 他们公司在尚德太阳能旁边.那时候他们的展台比尚德大的多. 而且他们是中型跨国公司, 看不太起旁边的中国的尚德. 但是短短几年, 尚德成了太阳能届的新星, 而他的公司还是没有多大发展. 当他还在为点薪水职位奋斗的时候, 展会时候在他旁边吃盒饭, 发名片的尚德老板, 已经成了亿万富翁. 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说实在, 创业的价值很难短期衡量的.
创业真的是不好说。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读商学院也是如此。进ceibs貌似毕业后进外企做打工仔比较容易,靠ceibs的品牌提升一下自己,如果喜欢就去做。进ck自主创业,甘冒风险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奋斗,如果喜欢就去做。
有CDer说进入ck自己的contribution更大,也像是创业,有激情,如果能看到一个商学院不断成长且参与其中对你有意义,那就很不错。
但有人也会觉得从ck毕业到ck真正成为世界前10这些年里,自己对学校的contribution与学校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促进不相衬(毕竟学校不是自己办的,而毕业也就是1、2年后的事情,找工作不可能等到若干年后),那也可以理解。
总的来说, 我个人觉得, 长江2008的就业还是稳中有点增长的, 但步伐不快.
 
对长江发展的几点个人建议
1. 学制上更灵活
长江在北京开始建立永久校园. 我个人认为是开始把重心向北京转移的一个信号. 与其和中欧直接在上海竞争, 不如布局北京, 毕竟北京的FULL TIME MBA的市场很大, 强手也不多. 而上海方面, 我觉得初了FULL TIME可以提供兼职的MBA教育. 以长江的品牌来说, 如果在上海提供PART TIME MBA的项目, 肯定很受欢迎, 可以直接瓜分现在被复旦-港大IMBA拢断的上海GMAT招生的兼职MBA项目
相对来说,BiMBA的竞争可能小一些。ck的一年制(授课时间)对很多申请人是个不小的诱惑,如何做好差异化竞争是个课题。
另外,ck现在还是主打emba吗?通过emba与牛校建立关系不错,但mba的交流也要抓紧跟上emba的发展步伐。
如果长江推出pt的话,我不看好,有不少PT的学员是为了实现复旦、交大的情节和名校的光环,在这一点上中欧也不行。即使真能成功,也可能因为质量和数量原因,对ck的声誉造成影响,除非如下一点所说的灵活的学位。
 
2. 学位上更灵活
长江喜欢创业型的学生. 我觉得对于创业型的学生, 可以提供更灵活的学位和学制. 毕竟很多创业型的学生, 没时间或精力考GMAT读MBA, 但也不够资格读EMBA. 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阅历, 和传统型的MBA学生大大不同. 如果长江, 能够提供类似, 创新硕士之类的学位, 把这些冒险家放在一起, 我觉得更理想. 此外, 很多在股市, 楼市上有资金积累的富裕人士, 中小企业主, 肯定也对这种项目感兴趣.
同上,ck应该找出差异化竞争的牌,多培养出几个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3. 招生上更严谨
我觉得, 长江现在的MBA规模, 应该参照IMD的模式. 招生工作经验比较丰富, 已经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学生. 虽然年轻学生潜力可能更大, 但对于很多选择读长江的学生来说 是来互相学习经验的. 长江应该更清晰的招生定位
培养大中华区的领导人物,一直觉得这个目标对现阶段的mba来说有些远。不过ck招生相对中欧对本科学校、工作经历不拘一格是一个亮点,感觉中欧明显是个上海风格的学校,联想到“为什么上海出不了马云”,ck应该力争有更广阔的舞台。
 
4. 奖学金制度更透明
中欧方面, 拿奖学金的是很透明的,基本是在大家的眼皮下, 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能够达成共识. 长江方面, 奖学金不透明, 也许学校希望CASE BY CASE. 但实际情况是, 中国同学基本私底下有交流, 拿多拿少互相比较, 情况会更糟糕. 中欧的把获奖学生的名单公布出来, 这种做法, 很合理.
建议ck保持24w学费几年不变,等到中欧等学校学费与之持平了,再做处理。
 
本人也就一个普通申请者, 没什么内部消息, 所有信息从网站上看来的. 在CD上, 也就注册的早一点. 所以纯属个人的看法, 欢迎交流.
本人也是一个普通申请者,主要从CD和校友获得信息,在CD上,也是去年考G才知道有CD,对亚太版各校的争执也习以为常了,欢迎理性拍砖,不理性也无所谓,马上开学了也不一定那么空,能像现在这样天天来潜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4 14:51:20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8-8-14 14:2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eanbb在2008-8-14 14:17:00的发言:

请hlmichael老兄指教...

指教不敢当,刚刚看到sean的文章后联想到半年的申请路就忍不住写了点

希望上海这2所学校摒弃纷争(其实也就是CD上有些无聊贴),共同开拓就业市场。

7#
发表于 2008-8-14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很赞同。读MBA关键还是看自己的,打个不恰当的比例,同样是阿玛尼穿在不同人的身上效果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说阿玛尼不好,也不能说穿阿玛尼的人不好。关键还是看是否match。单纯比工资的意义不大,我很高兴看到83%的人通过CK转型成功,我觉得这是一个MBA项目是否得到认可的一个关键因素,读了MBA再回原来的行业工资应该会有较大的增幅。但是我个人认为读full time 的,大部分还是为了转行吧,所以转行后的起薪可以供参考,但不应成为主要的考量。不过也有要提高的地方,CK既然致力于成为顶级MBA项目,应该是瞄准IMD,整体水平要提高,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从报告看来,后30%的同学的工资确实偏低,不知道是因为年龄问题还是什么原因。另外,工资和去年有提高,但考虑到CPI等因素,CK还需在就业上花大力气,还行,怎么行?要高标准严要求啊。很欣喜看到一批咨询公司和PE,VC(相对于50人的规模不算少数)成为雇主,再接再厉!
8#
发表于 2008-8-14 14:47:00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看到些理性的分析,值得称赞!
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5: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lmichael在2008-8-14 14:29:00的发言:

指教不敢当,刚刚看到sean的文章后联想到半年的申请路就忍不住写了点

希望上海这2所学校摒弃纷争(其实也就是CD上有些无聊贴),共同开拓就业市场。

Michael的中欧是一所上海风格的学校, 这句话是神来之笔啊.

CD上的同学们,,大家一起来好好体会哦...

10#
发表于 2008-8-14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不厚道的说一句,不是都重心转移去北京了吗?还能算"两"所上海的学校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NTU MBA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8-3 20:0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