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 與香港科技大學 校長朱經武 今天對談「物理學的誘惑」。
兩人都認為科技快速發展,過去一百年的改變遠超過人類歷史所有改變,期盼年輕人保持好奇心和熱情,了解興趣所在,多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今天下午邀請楊振寧與朱經武對談,由作家龍應台和「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主持,活動吸引滿場民眾聆聽,多位科技界和文化界名人也到場。
楊振寧在1957年以「宇稱不守恆定律」成為華人首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 講座教授及北京 清華大學 教授。台中縣清水鎮長大的朱經武,則在1987年將超導體溫提升至攝氏零下一百八十三度,轟動學界,被美國 媒體譽為「科學界的超級巨星」。
楊振寧今天一開場就向大家介紹電磁感應、電磁波等物理理論背景;他表示,很多人認為物理學很難,其實只要有好奇心就不難,研究成果甚至會影響全世界。
他表示,中國有句話說「苦讀」,「苦」就是想放棄的心情,摔倒後站起來再做,就是還懷抱一絲希望,不想放棄;不過,如果真的覺得太苦,還是要考慮是否換個方向或方式。
楊振寧指出,當年到美國唸書,原本想寫實驗的論文,但實驗室教授和同學都戲稱「哪裡有爆炸,一定有楊振寧」,最後他還是確認自己適合走理論路線。
楊振寧表示,現在是科技高速發展的「大時代」,加上全球化趨勢,雖然目前金融風暴議題受矚目,但還不是世人最大挑戰,再過三十年、五十年,大家遇到的問題會比今天遇到的問題還要複雜和嚴重,希望大家對長遠的發展有所了解,多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
朱經武的父親從事飛機維修,從小他就跟著父親修理機械,培養出自己動手做的興趣,小學就自製收音機,國中時把自己當導電體做馬達;母親則曾對他說,「就算是摔跤,也要抓回一把沙」,讓他了解失敗中求取經驗的重要。
相較於楊振寧的理論路線,朱經武笑說,遇見過楊振寧之後,就覺得自己適合走實驗路線。
朱經武表示,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講過「沒有一種滿足,比你第一個人到達那個地方,來得更大」,這句話影響他很深,他就是喜歡追求「呼吸到沒人呼吸過的空氣」的感覺。
朱經武說,科技在過去一百年帶來的改變,超過人類歷史所有的改變,他勉勵年輕人要保持好奇心、熱情、懷疑精神和樂觀,但成功也有機運成分。
龍應台問「美」在兩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楊振寧說,科學的美是對自然界準確的了解,例如DNA的結構是生命的奧祕,也接近宗教的美;朱經武說,科學的美是極大的奧秘,與詩句的美妙相通。
至於求學生涯和對教育的看法,朱經武表示,自己很幸運,學生時代都遇到很好的老師;他並認為,兩岸三地學生的認真程度和生活水準剛好成反比。
另外,台下學生詢問挫折和困境如何區別?楊振寧說,「其實你自己知道」,如果還未完全絕望,就會堅持下去;朱經武說,要有學習熱情,了解自己的興趣,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