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每年同学们考试分数的增长速度来反推当年考生的学习水平的。
从某些前人的帖子说3年前GMAT680叫牛人,现在700叫菜鸟,所以反推
在郎先生考学的时候,取1000名考生做样本,他550分的排名比例,应该是在今天100分的排名比例之前的。
至于说口语,只是个推理的缩写,就不再继续增加推理。
口语是英语整体水平的一个部分,虽然不跟英语整体水平成严格的正比,但是同向发展的。
举报
他的案例,也就相当于今天GMAT680,T100分左右的考分本钱的牛人拿到了Offer。
我转此贴的本意,
也就是鼓励大家,即使分低一些,背景貌似弱一些,也是有竞争TOP3的希望的。
而后来的跟贴,则是偏题了。
T分就和人民币一样,是要通货膨胀的。有个牛前辈在北京创业说他拿了200人民币在北京活了2个月才找到工作最后创业成功。这里不是要表达我们也可以拿200元在北京坚持活2个月。他是在80年代末,200元对应我们现在的1000元的购买力我想是没有问题的。他只是表达他用了很有限的资金挑战了一个极限。
同样的道理,郎先生的550分,我想放到今天值IBT的100分的竞争力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即使在这里很多人当作笑话来讲的张维迎院长,也是在中国经济改革历程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他在他的时代提出的“双轨制”就是很有创造性的实用经济改革方法。我们这里发贴只是不痛不痒,而真正坐到特定位置上的人,每一句话都是会给自己前途带来风险的。
比如说武克刚老师曾经从政的时候,在改革中建设蛇口经济特区。建设刚有起色成欣欣向荣之势的时候就有人在xx日报上发表社论《新租界的产生》,六个字的标题就把几十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干部吓散请辞。
直到现在,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在讨论:中国的经济要发展,应该把中国的官本位思想转变为商本位思想。。讨论得正热烈之时,包括今天,就有人冷不丁来一句“资本家想夺权”,这些道理我们写起来太简单,但是真正坐到这些位置上的人来说,就要衡量他们可能付出的代价。
郎在美国是学FINANCE的,不是学ECONOMICS的。他老人家在北美时期可没在一流经济学期刊上发过文章,在财务及公司治理方面好似还著述颇丰。这也就是在中国,有他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不必按在北美那种严格的学术规范下去表达,能show off就行。其实他在国内出的几本关于公司财务运作的书很不错的,科龙事件也说明他在微观层面是十分敏锐的大家。我觉得他在中国还是蛮成功的,以其生动活泼、易于理解、大胆直言赢得了大众的注意力,但是显然国内的专业经济学界并不认可他,因为他发表的那些意见是非“专业性”的。
word.
我以为,职业和教育背景弱一点。不是说泛指所有关系背景。
W/E这里说的是工作和学习背景,相对弱一点不是相对我,是相对yao斑等TOP3。
另外TOP3的个别毕业生失败求职案例,并不能打消其他人TOP3的念头。
因为这个数据并不能削弱TOP3就业比TOP20好的结论。
赞!尤其对加粗处的话有同感,呵呵!
我没建议在非TOP3M7不上,只是想说机会大家都存在,只是概率不同。
PHD和MBA不同,但是共同点是一定都是TOP3比TOP30难进,标准要求考生相对的“优秀”。
在Ranning拿到MIT,在Liangnv从Chicago的WL上脱颖而出,在小土狗被TOP10拒绝了多次而被Wharton青睐之前……大家,包括他们本人自己,究竟谁能说他们自己到底是多大块料呢?(我加粗并带下划线,谢谢)
发表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9-27 02:47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