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论文: “中国经济学:机遇与挑战”《文汇报》2007年4月1日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5-7期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世界经济》2007年3月 “林毅夫潜心为国家经济发展把脉”《决策与信息》2007年2期 “林毅夫行走在取经与写经之间”《中华儿女》,2007年第1期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2007年1月 “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缩长”之解释”龚刚、林毅夫《经济研究》,2007年4月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林毅夫、任若恩《经济研究》,2007年8月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eds Practical Strategy”《中国日报》, 2007年2月28日 “Looking at the Negative Side of China’s Progress”《中国日报》2007年1月8日 “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和调控思路”《人民日报》2007年8月22日 “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人民日报》2007年6月11日 “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人民日报》2007年4月28日 “新农村建设给中国广告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广告研究》2007年3月“发展中小银行利于促进和谐发展”《文汇报》两会专刊2007年3月9日 “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44卷4期 “顺差并非比较优势之过”《21世纪经济报道》2007/7/9 “现代农业呼唤金融的强力助推”《中国金融》2007年7期 “服务民营中小企业,贡献社会和谐”《新金融》2007年第2期 《适宜技术、技术选择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2006年7月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 《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 2006年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3期 《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2006年1月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1期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经济学季刊(林毅夫、李志赟)第4卷第4期 “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中国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林毅夫、姜烨《金融研究》 2006年第1期 “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管理世界》林毅夫、姜烨2005年12期 “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论)”, 《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5日 “当前风险不在通胀压力而在产能过剩恶化”《新华文摘》2006年20期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学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发展战略、人口与人口政策”《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主编) “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和谐增长中国经济的未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主编) “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世纪大讲堂》第2辑,2006年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广州讲坛演讲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4月 “商务环境建设与宏观经济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3月 “新农村建设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改革》2006年3月 “新农村建设应以基础设施为主”《中国与世界观察》2006年第2期 “林毅夫学术成就简介”《江汉论坛》2006年3月 “新农村建设若干思考”《中国经济观察》2006年第一辑 “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趋势”, 《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2月 “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学家》,2006年1月 “介绍中国的独特窗口”《我与海外》 2005年,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国的地区不平等与劳动力转移”《中国劳动经济学》2005年第3辑 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年7月 “银行家应扮演宏观调控中‘看得见的手’”,《中国金融》2005年8月 “国企问题来源于政策性负担”,《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 “林毅夫:今天我们怎样做学者”,《北京青年周刊》2005年1月 “加强微观基础为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广州日报》2005年1月 “用比较优势缩小收入差距”,《羊城晚报》2005年2月 “和谐社会最大难题在农村”,《新京报》2005年3月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经济观察报》2005年3月 “扶贫政策的几点建议”,《文汇报》2005年3月 “人民币升值幅度不会超过5%”,《中国经营报》2005年3月 “改善宏观调控的路径选择”,《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3月 “共识很多,问题也很棘手”,《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3月 “选择与思辨—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05年4月 “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经济学季刊》(林毅夫、刘培林) 第2卷第2期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改革”《中国金融》2004/13期 “贫困、增长与平等:中国的经验和挑战”《中国国情国力》2004/8 “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经济研究》(林毅夫、刘明兴)2004/7 “大陆升息也不能使投资降温”《商业周刊》2004/7/12-2004/7/18 “抑制过热是为了防止过冷: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城市经济》2004/7 “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林毅夫、李志赟)《经济研究》 2004年第2期 “制订‘十一五’计划应该考虑的十个战略问题”《宏观经济研究》 2004年1月总第62期 “入世与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农村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林毅夫,孙希芳《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11-12期 “遵循比较优势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林毅夫,刘培林《经济要参》 2003/74期 “关于江苏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意见”《宏观经济观察》2003年9月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和教育”《中国教育国际论坛》第二期 “产能过剩、通货紧缩依然存在”《新财富》2003年5月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4期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2期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年3期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战略与管理》2003年1期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1期 “自生能力、经济转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如何发展中小银行”《财经》2002年11月5日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登高望远,一以贯之”《学术月刊》2002年10月 “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未来”《学术月刊》2002年10月 “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中外管理导报》2002/8 “祭父文”《台声》2002/7 “评论《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7期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消除贫困也要发挥比较优势”《瞭望》2002/4/8 “中国后发制人-林毅夫教授谈金融”《银行家》2002/3 “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经济学季刊》2002年1卷1期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2年1卷2期 “自生能力与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经济社会比较》2002/2 “再论二板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改革》2002/2 “加入WTO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1/9 “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经济研究》2001/9 “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国际贸易》2001/9 “二板市场发展前景”《资本市场》2001/8 “新经济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中国国情国力》2001第5期 “谁来关心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文摘》2001第5期 “国有资本市场化”《资本市场》2001第5期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2001第4期 “民营银行势在必行”《财经界》2001第4期 “国有投资公司参与债转股进程的必要性和设想”《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 2001第11期 “新经济为传统产业提供发展平台”《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4月9日 “新世纪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经济时刊》2001第3期 “金融市场发展模式”《资本市场》2001第3期 “新世纪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中国改革》2001第3期 “以加入WTO为契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管理世界》2001第2期 “迎接入世,制造业需扬长避短”《瞭望》2001年2月29日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第1期 “全球化和生物技术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1第1期 “亚洲金融危机再回首”《中国物资流通》2001第1期 《中国经济学1999》执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通货紧缩为何与经济增长并存”《社会科学战线》2000/6,双月刊 “金融一体化和亚洲金融危机”《远东经济画报》2000第12期 “两岸经济发展和农业合作”《台声》200012月12日 “信息产业发展与比较优势原则”《特区与港澳经济》2000第12期 “199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述评”《经济研究》2000第11期 “论二板市场在我国发展的前景”《中国软科学》2000第11期 “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服务部门的影响”《农经纵横》2000第10期 “WTO与大陆经济”《中国事务》第二期 “价格联盟应制止”《半月谈》2000年第14期 “比较优势运用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上海经济研究》2000第9期 “自生能力、政策性负担、责任归属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第4期 “国有股上市流通前景”《资本市场》2000第8期 “价格联盟应制止”《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7月21日 “价格联盟应制止”《人民日报》2000年7月17日 “我说可持续发展”《读书》2000第7期 “两岸统一与台湾经济腾飞”《台声》2000第7期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农业经济问题》2000第7期 “究深探微,格物致和—评《中国工业改革—过去的成绩和未来的前景》”, 《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心企业融资难题”,《新经济》2000年第6期; “信息产业发展与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6期; “从经济源头理解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信息》2000年第6期;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展信息产业”,《经济日报》2000年5月16日; “网络经济有规模才有效益”,《领导决策信息》2000年5月8日;
“中小银行事关金融体制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0第8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挑战与机遇”,《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5-6期; “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改革内参》2000年8期,4月版;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五点建议”,《中国改革报》2000年4月19日; “进一步开放台商投资,加快祖国统一进程”,《台声杂志》2000年第4期; “应该欢迎跨国公司到中国来”,《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4期; “发展中小银行服务中心企业”,《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4月17日; “林毅夫纵谈新农村运动”《中国农村》2000年第4期;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原因与治理”,《求是》内部文稿2000年第8期; “债转股与国企改革”,《资本市场》2000年第4期; “中国该如何发展信息产业”,《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4月4日; “怀念舒尔茨教授”,《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3月10日; “台商投资可再放宽”,《文汇报》2000年3月8日; “经济学家眼中的‘债转股’”,《经济日报》2000年3月6日; “当前通货紧缩成因及治理”,《经济管理文摘》2000第2期;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对策”,《资本市场》2000年第2期; “我对人民币贬值的看法”,《亚洲周刊》2000年1月10-16日; “改变发展战略,把握千载良机”,《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1月4日; “比较优势与大陆资讯产业的发展”《中国事务》2000年第一期 “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知识经济与企业家》2000年第1期;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中国经贸导刊》1999第17期; “应欢迎跨国公司来中国”,《中国改革报》1999年12月1日; “当前通货紧缩成因及治理”,《财经时报》1999年12月15日; “小不快走,不断升级”,《经济参考报》理论周刊1999年12月22日; “来到中国,怎能不去农村?”,《中国企业家》1999年第9月期; “欢迎跨国公司到中国”,《经济参考报》1999年11月24日; “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中国经济信息》,1999年第20期;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选择—建立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国经济信息》,1999年第20期; “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融资渠道—广信事件案例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第五期; “走出通缩困境的突破口――农村”,《中国经贸画报》1999年第9期;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与蔡方、李周合作); “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8月13日;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7月16日;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7月9日;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经济日报》1999年6月28日;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第5期;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还有多大”,《了望》周刊1999年第15期; “启动农村市场关键在基建”,《经济参考报》1999年1月16日; “价格自律:抑优扶劣不宜行”,《中国改革》1999年第一期; “知识经济、比较优势与我国的产业发展”,《国有资产研究》1998年第6期; “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笔谈——深化市场改革是解决当前农民问题的关键”,《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农村改革:突破口怎样再突破”,《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11月3日; “知识经济挑战我国高等教育”,《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9期; “改革与发展:东亚经济转型的经验教训”,《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秋季卷; “应当立足于比较优势”,《经济日报·理论周刊》1998年9月21日; “竞争、政策性负担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五期; “人民币没有必要贬值”,《人民日报·经济周刊》1998年8月10日。 “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8月14日;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启动经济增长”,《经济日报》1998年8月24日; “中国能养活自己吗?中国能吃的更好吗-对布朗观点的评论”,《经济学消息报》 “再与布朗谈粮食”,《中国改革》1998年8月号; “21世纪中国能否养活自己?”,《了望》新闻周刊1998年第33期; “中国粮食供给能力的过去与未来”,《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 “企业并购应慎行”,《人民日报》1998年7月10日;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趋势和成因”,《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和中国产业发展政策”,《经济科学》1998年第2期;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选择问题:对批评意见的答复”,《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年冬季卷(与蔡方、李周合作); “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与蔡方、李周合作); “论中国粮食的未来供给与需求关系”,《了望》周刊1996年第35期; “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祝贺创刊40周年”,《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1995年第5期(与蔡方、李周合作); “当前中国农业问题和政策选择”,《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与李周合作); “粮食单产潜力和农业科研优先序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5年第2期; “中国粮食单产潜力和产量增长前景”,《人民日报》1995年3月10日; “发展战略选择是改革和发展成功的关键”,《经济科学》1994年第3期,后被《新华文摘》1994年第9期全文转载; “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中华工商时报》1994年4月5日; “当前中国农村市场经济改革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1月27日; “1993年粮食市场形势和确保数量、放开价格政策”,《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1月20日; “转变战略目标是中华巨龙腾飞的关键”,《明报》1994年1月13日;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和防止经营权侵蚀所有权”,《经济导刊》1993年第6期; “论中国的渐进式经济改革”,《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与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比较和选择”,《金融研究》1993年第5期; “改革金融政策和体制,将国民经济置于真实周期之上”,《改革》1993年第2期; “当前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和出路”,《了望》周刊1993年第10期; “市场发育的前提:转变政府职能”,《中国农民》1993年第2期;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年冬季卷; “论股份制与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发育市场:90年代农村改革的主线”,《农业经济问题》1992年第9期; “通过改革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参考》1992年第5期; “正确的战略选择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年第1期; “中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农业经济》1991年春; “技术选择和中国农业创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0年第2期; “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与出路”,《中国:改革与发展》1989年第7期; “中国经济改革合理顺序的思考与突破点的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9年第3期(与蔡方合作); “困境和选择:发展战略与中国经济改革”,《经济研究》1989年第3期; “论中国通货膨胀及出路”《发展研究通讯》1989年第2期; “西方农业发展的一般理论综述”,《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11期; “论粮食政策”,《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 “论外向型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年第4期; “小农与经济理性”,《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年第3期; “论制度和制度变迁”,《中国:改革与发展》1988年第4期; “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论中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参考报》1988年3月8日; “劳动管理型企业的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中国知识界》1987年冬季卷; “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利息理论”,《金融研究》1984年第11期;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机制”,《经济研究参考》1982年3月; “论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