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arongongw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求学与就业两个角度来看中欧与国外商学院的对比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10-3 23:4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arongongwu在2006-10-3 8:55:00的发言: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申请中欧的朋友们:

各位学友:
       非常理解大家在申请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两点:一、中欧是否提供高质量的MBA教育?二、中欧是否能够帮助我达成我下一步的事业发展目标?其他种种关心或者担心,大都可以概括如此。
      
       我发表此帖,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本人日前正在美国DUKE交换学习,对中欧与国外商学院的异同有一些个人体会,虽然不能概全,但我相信我的同学们会通过分享他们海外交换学习的体会参与到这一贴的讨论中;二是因为在申请中欧之前,我和大家有过同样的问题,但通过亲身经历的从受教育到找工作的过程,许多顾虑得以释然,其中一些心得体会,我也非常愿意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并能抛砖引玉。

        本文的主要结论(Take Away) :
        一、从就业来看:中欧的学生有更多就业机会、有更多的可能转换行业/职能,但在个别方面仍然存在差距,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二、从求学来看:中欧的MBA师资与教学质量已经基本上可以达到顶尖商学院的水平,下一步的提高应注重前沿学科的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最新管理理念的探讨交流。

        本人的主要观点:

        一、从就业来看:中欧的学生有更多就业机会、有更多的可能转换行业/职能,但在个别方面仍然存在差距,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1、来中欧招聘的企业更多,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选择,这其中包括世界工业500强,也包括顶尖的咨询、投行等专业服务公司;在美国顶尖商学院,虽然有很多知名的公司来学校做宣传,但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一方面,美国商学院学生比较多,平均到每个学生的机会有限;另一方面,对于好的公司和职位,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来自于中国学生,而且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学生;
            2、从转换职业平台的角度而言,中欧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好;为什么?首先是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文化差异让中国学生很难从事human            relationship based 工作,比如说general managment, sales and marketing, and business consulting;所以,如果想在美国找这方面的工作,对中国学生挑战非常之大;而在中欧,则不存在这一点挑战;其次,对于想换行的同学来说,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更Value中欧的MBA教育与学生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而中国留学生可能会错过很多中国市场的信息与机会;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在尽量实现人才本地化,对本地人才的需求之旺盛可想而知,而中欧MBA则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
           3、与大多数商学院相比,中欧具有更高的品牌知名度——这一点大家可能很难置信,但是大家仔细一想就可以知道,提到国外的商学院,大家知道的有多少?欧洲呢?据说在欧洲,中欧的知名度远比Fuqua\Darden\Ross等学校的知名度更高?这一点我没有求证过,但可能不难理解为什么FT能够将中欧排到21名,远远超过许多美国商学院。我想了解商学院排名的人大多应该知道,校友对学校Career Development(Management) Service 的评价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早两年前Wharton 排名有所下滑的原因之一。因此,结合学校知名度与Career Service这两个方面,中欧学生职业发展更有保障——中欧现在在中国市场上具有相对垄断的优势,即使不是垄断,至少也应该是不二的Market Leader.
      
           当然,有某些方面,中欧的就业情况仍在发展中,尚不具备明显优势,总结为三个方面:
           1、中欧的学生入职薪水比海外留学MBA的薪水有一些差异;但如果大家从投入/产出比角度而言,我个人仍然认为中欧的投资回报率更高,回收期短得多;(这一点,大家可以通过了解一下留学MBA的海外学习生活情况,看看有多少学生贷款?要花多少年才能还清债务?再结合一下他们找工作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就不难了解。)因此,对于非常看重薪水量化(>职业发展)的学友,可能要慎重考虑——而且最好申请TOP5的美国商学院,否则帮助可能也不是很大。
           2、中欧学生在极个别行业方面的就业仍然有待发展,比如说投行;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有一定的关系,毕竟中国才刚刚开放金融市场,而且专业金融市场服务的发展仍然有限。因此,对于有志于从事投行等一些专业服务的学友,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考虑申请国外顶尖的商学院——留意Wall Street 的排名和学校的金融专业优势。
           3、从全球就业来看,目前为止中欧学生(不包括国际学生)的国际可支配性相对差一些,即,中欧的中国MBA学员能直接加入跨国公司并到海外工作的机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能有这种制度安排的一是某些跨国公司有global rotation, 二是中国公司如Haier 会有这种海外工作机会;这种情况下,对于非常希望通过留学移民或海外工作的学友,中欧可能并不是你最合适的选择。

           二、从求学来看:中欧的MBA师资与教学质量已经基本上可以达到顶尖商学院的水平,下一步的提高应注重前沿学科的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最新管理方面的探讨交流。
           1、首先,中欧MBA的师资与教学质量,已经完全达到世界级MBA的水平(当然,我这样的评价未必中肯,但这是我个人的真实体会),从MBA求知求学的角度而言,中欧MBA已经完全能够达到美国商学院同样水平;无论是从管理理论的学习,还是企业管理实践的探讨,中欧的MBA教育都能给MBA学员比较全面、比较具体、比较切合实践的认知,这是中欧区别与其他国内商学院的重要一点,也是中欧能与欧美TOP商学院相比的一点;
           2、其次,对于前沿学科的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理念的探索,中欧MBA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距,当然,这与美国的学术研究氛围与科技发展水平有必然的联系;我个人的感受是,在美国期间讨论的很多CASE、很多理念,即使是在美国也是很新的东西(可能是某一种产品比如说是最新型的医疗器械,也可能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大家有机会去讨论,并有可能去关注,而这在中国可能还找不到实践的先例。说到行业实践,我在DUKE选修Commercialization of Medical Device 期间,教授就曾经请过来美敦力总裁、强生医药器械和Stryker 的高级经理来探讨这一行业各领域的最新发展,而中欧的优势是在于中欧把欧美的经典案例与中国的最新市场发展实践相结合,比如说Focum Media, 比如说 Supergirl。

           当然,中欧在某些方面也走在前列,比如将Business Ethics 开为必修课——这在许多商学院目前都没有做到。

           以上只是从求学与就业两个角度来分析,当然商学院MBA的教育还有更重要的一些部分,包括networking and social life. 一方面,这与个人的选择有关,会根据每个人喜好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的是,在欧美,对于中国MBA学生来说,第一要务是生存,第二要务是学习,而networking和social life,并不是不重要,只是从收益来看,一是帮助可能并不大,二是成本非常之高。所以,如果只是需要一份宣传不同的体验,交换学习完全可以以非常之低的成本,达到完全一样的目的。

           个人见解,谨供大家参考,欢迎更多同学分享个人体会,希望对正在考虑申请中欧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最后以我个人的另一观点结束本文:
           经常会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你觉得中欧跟长江比怎么样?
           我的回答永远都是:第一,我非常了解中欧,但我不太了解长江;第二,我基本上不把中欧跟长江比,我更关心中欧应该如何向国外顶尖商学院学习并提高自己。所以,请大家不要再问我同样的问题,谢谢!

 
         

说实话,我11点刚刚从宁波回来,习惯的打开了cd,我是很认真的看了这片文章,当我没有看到最后一段的时候,觉得你写的不错,也深深为中国有中欧这样的商学院感到骄傲,但是最后一段话就象一只苍蝇掉到一碗可口的饭菜里的感觉,做为一个将来出色的职业经理,首先要回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厚道。知道吗?就算中欧是中国第一,不,是世界第一,你就可以这样偏低同样一所为争取一流的兄弟商学院这样评价?这就是你的为人?你要知道也许你将来你的同事很多或许就有长江的学生。你带有这样的色彩你如何于他们共处?动不动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你以为你是谁?中欧牛,也不代表你牛。你牛哄哄的干吗?有句老话,夹起尾巴做人,记住,兄弟,这样将来才会走得更远,更好。

申明:我不想引起什么争论,我也从来不参加这样的争论,只是看到这样的话题我有点看不过去。如果有什么说的过火的地方,见谅。我的观点:中欧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我只是不同意楼主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少在cd上发表这样引起对立的话题,多一些正面的,积极的东西,愿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一流商学院。我希望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对这种文章的评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 23:47:12编辑过]
12#
发表于 2006-10-4 01:20:00 | 只看该作者

觉得有些人是不是反应过敏了,LZ这篇是很好的个人分享。

他也没说CK的什么东西,就算提到也很实在:

“不了解”--没去那里上过学,就没切身体会,不了解,很中性的表达。

“不把中欧跟长江比”--难道这里有贬低的意思吗?我觉得他是想说后面的那句“我更关心中欧”。

谢谢LZ分享,受益了。期待更多分享。

13#
发表于 2006-10-4 06:14: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回答永远都是:第一,我非常了解中欧,但我不太了解长江;

It is a good attitude to say that you do not know something. I appreciate that  very much.

CKers do not be too senstive, you have your own strengths and just let others know. Most of the applicats will try to know both schools and make their own judgement. Just like after you joined CK, you do not care about what CEIBS is from then on. Auguring here will just make the potential applicants look down opon Chinese B-schools.

14#
发表于 2006-10-4 14:1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emute在2006-10-4 1:20:00的发言:

觉得有些人是不是反应过敏了,LZ这篇是很好的个人分享。

他也没说CK的什么东西,就算提到也很实在:

“不了解”--没去那里上过学,就没切身体会,不了解,很中性的表达。

“不把中欧跟长江比”--难道这里有贬低的意思吗?我觉得他是想说后面的那句“我更关心中欧”。

谢谢LZ分享,受益了。期待更多分享。

同意,没必要太敏感。中文的歧义本身就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上下文的语境和口气,我相信楼主没有刻意贬低CK的意思。对我来说,MBA学习最重要收获之一就是always be positive thinking。

15#
发表于 2006-10-4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henghaowu在2006-10-3 9:48:00的发言:
请中欧MBA多些务实进取的行动,少些像本文这样自吹自擂,令人厌恶

这位姐姐很强啊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22:26: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的品判。

如果大家留意一下,第一,我以真姓真名面对大众,无需遮掩什么;第二,我从来不参与中欧与长江的口水之争,而且在长江也有不错的朋友,但我的本意并没有要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更没有要打肿脸充胖子的意图。
17#
发表于 2006-10-5 03:0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arongongwu在2006-10-3 8:55:00的发言: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申请中欧的朋友们:

各位学友:
       非常理解大家在申请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两点:一、中欧是否提供高质量的MBA教育?二、中欧是否能够帮助我达成我下一步的事业发展目标?其他种种关心或者担心,大都可以概括如此。
      
       我发表此帖,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本人日前正在美国DUKE交换学习,对中欧与国外商学院的异同有一些个人体会,虽然不能概全,但我相信我的同学们会通过分享他们海外交换学习的体会参与到这一贴的讨论中;二是因为在申请中欧之前,我和大家有过同样的问题,但通过亲身经历的从受教育到找工作的过程,许多顾虑得以释然,其中一些心得体会,我也非常愿意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并能抛砖引玉。

        本文的主要结论(Take Away) :
        一、从就业来看:中欧的学生有更多就业机会、有更多的可能转换行业/职能,但在个别方面仍然存在差距,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二、从求学来看:中欧的MBA师资与教学质量已经基本上可以达到顶尖商学院的水平,下一步的提高应注重前沿学科的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最新管理理念的探讨交流。

        本人的主要观点:

        一、从就业来看:中欧的学生有更多就业机会、有更多的可能转换行业/职能,但在个别方面仍然存在差距,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1、来中欧招聘的企业更多,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选择,这其中包括世界工业500强,也包括顶尖的咨询、投行等专业服务公司;在美国顶尖商学院,虽然有很多知名的公司来学校做宣传,但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一方面,美国商学院学生比较多,平均到每个学生的机会有限;另一方面,对于好的公司和职位,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来自于中国学生,而且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学生;
            2、从转换职业平台的角度而言,中欧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好;为什么?首先是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文化差异让中国学生很难从事human            relationship based 工作,比如说general managment, sales and marketing, and business consulting;所以,如果想在美国找这方面的工作,对中国学生挑战非常之大;而在中欧,则不存在这一点挑战;其次,对于想换行的同学来说,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更Value中欧的MBA教育与学生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而中国留学生可能会错过很多中国市场的信息与机会;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在尽量实现人才本地化,对本地人才的需求之旺盛可想而知,而中欧MBA则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
           3、与大多数商学院相比,中欧具有更高的品牌知名度——这一点大家可能很难置信,但是大家仔细一想就可以知道,提到国外的商学院,大家知道的有多少?欧洲呢?据说在欧洲,中欧的知名度远比Fuqua\Darden\Ross等学校的知名度更高?这一点我没有求证过,但可能不难理解为什么FT能够将中欧排到21名,远远超过许多美国商学院。我想了解商学院排名的人大多应该知道,校友对学校Career Development(Management) Service 的评价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早两年前Wharton 排名有所下滑的原因之一。因此,结合学校知名度与Career Service这两个方面,中欧学生职业发展更有保障——中欧现在在中国市场上具有相对垄断的优势,即使不是垄断,至少也应该是不二的Market Leader.
      
           当然,有某些方面,中欧的就业情况仍在发展中,尚不具备明显优势,总结为三个方面:
           1、中欧的学生入职薪水比海外留学MBA的薪水有一些差异;但如果大家从投入/产出比角度而言,我个人仍然认为中欧的投资回报率更高,回收期短得多;(这一点,大家可以通过了解一下留学MBA的海外学习生活情况,看看有多少学生贷款?要花多少年才能还清债务?再结合一下他们找工作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就不难了解。)因此,对于非常看重薪水量化(>职业发展)的学友,可能要慎重考虑——而且最好申请TOP5的美国商学院,否则帮助可能也不是很大。
           2、中欧学生在极个别行业方面的就业仍然有待发展,比如说投行;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有一定的关系,毕竟中国才刚刚开放金融市场,而且专业金融市场服务的发展仍然有限。因此,对于有志于从事投行等一些专业服务的学友,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考虑申请国外顶尖的商学院——留意Wall Street 的排名和学校的金融专业优势。
           3、从全球就业来看,目前为止中欧学生(不包括国际学生)的国际可支配性相对差一些,即,中欧的中国MBA学员能直接加入跨国公司并到海外工作的机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能有这种制度安排的一是某些跨国公司有global rotation, 二是中国公司如Haier 会有这种海外工作机会;这种情况下,对于非常希望通过留学移民或海外工作的学友,中欧可能并不是你最合适的选择。

           二、从求学来看:中欧的MBA师资与教学质量已经基本上可以达到顶尖商学院的水平,下一步的提高应注重前沿学科的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最新管理方面的探讨交流。
           1、首先,中欧MBA的师资与教学质量,已经完全达到世界级MBA的水平(当然,我这样的评价未必中肯,但这是我个人的真实体会),从MBA求知求学的角度而言,中欧MBA已经完全能够达到美国商学院同样水平;无论是从管理理论的学习,还是企业管理实践的探讨,中欧的MBA教育都能给MBA学员比较全面、比较具体、比较切合实践的认知,这是中欧区别与其他国内商学院的重要一点,也是中欧能与欧美TOP商学院相比的一点;
           2、其次,对于前沿学科的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理念的探索,中欧MBA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距,当然,这与美国的学术研究氛围与科技发展水平有必然的联系;我个人的感受是,在美国期间讨论的很多CASE、很多理念,即使是在美国也是很新的东西(可能是某一种产品比如说是最新型的医疗器械,也可能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大家有机会去讨论,并有可能去关注,而这在中国可能还找不到实践的先例。说到行业实践,我在DUKE选修Commercialization of Medical Device 期间,教授就曾经请过来美敦力总裁、强生医药器械和Stryker 的高级经理来探讨这一行业各领域的最新发展,而中欧的优势是在于中欧把欧美的经典案例与中国的最新市场发展实践相结合,比如说Focum Media, 比如说 Supergirl。

           当然,中欧在某些方面也走在前列,比如将Business Ethics 开为必修课——这在许多商学院目前都没有做到。

           以上只是从求学与就业两个角度来分析,当然商学院MBA的教育还有更重要的一些部分,包括networking and social life. 一方面,这与个人的选择有关,会根据每个人喜好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的是,在欧美,对于中国MBA学生来说,第一要务是生存,第二要务是学习,而networking和social life,并不是不重要,只是从收益来看,一是帮助可能并不大,二是成本非常之高。所以,如果只是需要一份宣传不同的体验,交换学习完全可以以非常之低的成本,达到完全一样的目的。

           个人见解,谨供大家参考,欢迎更多同学分享个人体会,希望对正在考虑申请中欧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最后以我个人的另一观点结束本文:
           经常会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你觉得中欧跟长江比怎么样?
           我的回答永远都是:第一,我非常了解中欧,但我不太了解长江;第二,我基本上不把中欧跟长江比,我更关心中欧应该如何向国外顶尖商学院学习并提高自己。所以,请大家不要再问我同样的问题,谢谢!

 
         

长江也是中国国内的商学院之一,您既然不太了解长江,如何知道“师资和教学质量已完全达到世界级MBA水平是中欧区别于其他国内商学院的重要一点”呢?换而言之,您既然不了解别的学校,如何知道国内别的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质量就不能达到世界级MBA水平呢?您的逻辑何在?

另外,关于中欧在欧洲的知名度,我在欧洲六年,极少听朋友或同事说起过CEIBS,听说的多半都是欧美学校。也许是我们比较孤陋寡闻罢。至于金融时报那个排名,和中欧的知名度没有太多关系,评估标准您应该很清楚,我作为外人就不说什么了。

我无意贬低中欧,作为金融时报2006排名亚洲第一的商学院,中欧毫无疑问是中国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但是希望不要随意浮夸误导申请人,更不要顺带贬低其他学校,无论看似多么无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3:01:34编辑过]
18#
发表于 2006-10-5 05:46:00 | 只看该作者

 When I glanced through the LZ's articl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read the reply of CK's supporter. I thought that CKers overreacted. Then I replied

CKers do not be too senstive, you have your own strengths and just let others know. Most of the applicats will try to know both schools and make their own judgement. Just like after you joined CK, you do not care about what CEIBS is from then on. Auguring here will just make the potential applicants look down opon Chinese B-schools.

CKers do not be too senstive, you have your own strengths and just let others know. Most of the applicats will try to know both schools and make their own judgement. Just like after you joined CK, you do not care about what CEIBS is from then on. Auguring here will just make the potential applicants look down opon Chinese B-schools.

CKers do not be too senstive, you have your own strengths and just let others know. Most of the applicats will try to know both schools and make their own judgement. Just like after you joined CK, you do not care about what CEIBS is from then on. Auguring here will just make the potential applicants look down opon Chinese B-schools.

josephhan001 is right. Part of the content is really misleading. When comparing with overseas school, you said that more opportunities for each student at CEIBS, because you are small. But when comparing with CK, you would not use the same criteria.

I do not believe that what you claimed that CEIBS is quite famous in Europe. Better than Fuqua, Darden and Ross...It is really day dreaming...But CEIBS is definately known by much more European than any other B-schools in China.

There is nothing wrong by saying CEIBS is good school. However, it is not good to try to benchmark CEIBS with those schools obviously better than CEIBS. It will only make people suspect your integrity on whether you really do not know the fact or you really want to pretend that you do not the fact.

I worked in US before, no one knows any Chinese B-school there. The reason why I want to apply CEIBS is just due to CEIBS is one of the best B-schools in China and I want to develop my future career in China. The reason why I may not to apply CK is just because Xiang Bin said something bad on CEIBS's quality and tried to lift CK higher, I do not like the words he used. (*I will take Admission officers words more seriously than students'. ) The reason why I will not apply BIMBA is just because I am working in Shanghai. However, I appreciate the maturity of BIMBA most in this forum.

There is nothing wrong by saying CEIBS is good school. However, it is not good to try to benchmark CEIBS with those schools obviously better than CEIBS. It will only make people suspect your integrity on whether you really do not know the fact or you really want to pretend that you do not the fact.

I worked in US before, no one knows any Chinese B-school there. The reason why I want to apply CEIBS is just due to CEIBS is one of the best B-schools in China and I want to develop my future career in China. The reason why I may not to apply CK is just because Xiang Bin said something bad on CEIBS's quality and tried to lift CK higher, I do not like the words he used. (*I will take Admission officers words more seriously than students'. ) The reason why I will not apply BIMBA is just because I am working in Shanghai. However, I appreciate the maturity of BIMBA most in this foru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5:47:19编辑过]
19#
发表于 2006-10-5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Would you be able to revise your post?

too many colors and duplicated content.

Thanks

20#
发表于 2006-10-5 11:22:00 | 只看该作者

Strongly support what Yahoogoogle said!! As an alumni, really hope people of CEIBS community stop talking about any sister schools in China, which is a task beyond our competencies and will be easily misunderstood. as to some bad words on CEIBS,  never compla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NTU MBA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9-26 12:4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