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lateaubo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7 CUHK(香港中文大學)MBA申请—校友答疑

[精华] [复制链接]
501#
发表于 2007-5-25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p>麻煩是讀完要做什麼???</p><p>呵呵,莫非当初申请时ESSAY里写的想法都是骗自己的。</p>
502#
发表于 2007-5-26 13:28:00 | 只看该作者
<p>Modern: 我6月中旬在北京. 给你发网站信息了. </p>
503#
发表于 2007-5-26 13:32:00 | 只看该作者
<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总部设在上海 星展银行中国后天开业 </p><p>● 吴新慧(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海特派员)<font color="#ba0100">2007-05-26</font><br />&nbsp;&nbsp;&nbsp;&nbsp;</p><p></p><p>星展银行获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独资法人银行后,昨天宣布成立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星展银行中国),并将于后天正式营业。中、高端客户群、贸易融资及个人银行与财富管理等,都将是新公司欲拓展的领域。 </p><p>  星展是第二批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国设立独资法人银行的少数外资银行之一,也是第一家在中国获得此批准的新加坡银行。同批获准的还有香港恒生、日本瑞穗实业以及永亨等。 </p><p>  据知,第三批获准成立的外资银行中国境内法人银行将有10家,包括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JP摩根、中信嘉华、南洋商业等。它们可能会在今年第三季获得批准。 </p><p>  新成立的星展银行中国是星展全资子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40亿人民币(约8亿新元)。公司昨天向驻沪中外媒体宣布成立后,即在下午召开首次董事会议。 </p><p>黄钢城出任董事长 </p><p>  星展副主席兼星展银行(香港)主席黄钢城,已受委为星展银行中国董事长。他在记者会上表示,星展银行在香港和新加坡的中小型企业、贸易融资、财资市场和现金管理服务方面都具有优势。另外,也在个人银行和财富管理领域方面累积了深厚的经验。相信这些优势和经验,将能配合正在不断扩大的中国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对财务和银行服务的需求。 </p><p>  星展银行涉足中国已14年,不过是在近四五年配合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而加速扩展。目前在北京、上海、苏州、深圳及广州都设有分行,并于东莞、杭州、福州及天津设有代表处。 </p><p>  星展银行中国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刘淑英说,未来几年,星展中国将加强在大北京区域、长三角地区、福厦区域以及珠三角地区的业务发展。短期内除了会把营业网点扩至30到40个,未来五年在中国的团队也将增加五倍,达2000名员工。 </p><p>  拥有30多年银行从业经验的刘淑英,也是星展企业及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兼联席总监。她说,星展目前在中国境内的业务有八成来自企业客户,在成立独资法人银行后,私人及个人银行客户预料会增加。“零售和企业客户的业务我们都会并重,将会是引领公司发展的两匹马。”</p><p>在得到中国监管机构批准后,星展中国也会推出全面的人民币业务。而管理层有信心星展在中国会继续取得盈利。刘淑英说,相信在五年后,中国的营业利润会占集团的7%至9%。 </p><p>  星展银行刚在本周一宣布获准在中国设立独资法人银行。除了不断配合中国的市场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外,星展也会探讨入股其他银行或证券公司的平台来扩展业务。黄钢城说:“我们会积极寻找入股对象。” </p><p>  询及上海交易所正在积极邀请外资企业到上海A股上市的热点话题,星展银行中国副行政总裁刘鉴坤表示,星展会留意这方面的发展。“中国境内的资金非常充裕,如果有机会通过股票市场来引入市场上的资金,我们会乐于探讨。但是目前的相关计划都还在谈论阶段,在相关制度和政策出炉后,我们会适度跟进和作进一步探讨。” </p><p>  据了解,随着一批批外资银行获准在中国向当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已出现大量揽储的势头。 </p><p>  央行上海总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上海市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达63.9亿元,同比增多4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49.4亿元,同比增多28.4亿元;储蓄存款增加4.6亿元。 </p><p>  而首四家改制后的外资法人银行尤其明显。首四家是汇丰、花旗、渣打、东亚。在4月获准转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后,当月新增人民币存款为43.3亿元,占外资银行存款增量的67.7%。</p><p></p>
504#
发表于 2007-5-28 21:28:00 | 只看该作者
难道都放假了? 或者另外开辟了渠道进行秘密沟通?
505#
发表于 2007-5-29 01:24:00 | 只看该作者
<p>期末了</p><p>大家都忙死</p><p>倒沒啥秘密管道</p>
506#
发表于 2007-5-30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p>香港银行瞄准中国中高端财富市场&nbsp; </p><p>● 戴庆成(香港报道)<font color="#ba0100">2007-05-30</font><br />&nbsp;&nbsp;&nbsp;&nbsp;</p><p></p><p>面对近年中国大陆涌现越来越多富豪,香港多家银行纷纷成立大中华私人银行,争先抢占这块潜力巨大的中高端财富市场。 </p><p>  由香港汇丰银行、万事达卡国际及上海复旦大学合作,针对中国大陆消费者所作的调查发现,在中国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及广州,年收入超过2万5000美元的富裕家庭,在2005年有113万户,预计到了2015年,有关数字将会激增至逾390万户。这些人士在2005年合共69亿美元的悠闲消费,预计到了2015年,也将急升至549亿美元。 </p><p>  针对中国大陆出现越来越多有钱人,继中国银行早前在北京开办了中国首家私人银行后,香港渣打集团日前也宣布,将加速在亚洲区的业务扩张,开始涉足近年发展蓬勃的私人银行市场。设于香港的私人银行大中华总部,将于本月30日开张。 </p><p>  已在上海、广州等中国10个城市设有22个卓越理财中心的香港汇丰银行,也于本月初在北京开设了首家卓越理财支行。这些按照统一标准设计的卓越理财中心,将为富豪客户提供舒适而私密的服务环境,客户无须排队,就可以在专属休息区内享用咖啡及上网和阅读的便利。 </p><p>  主管香港和大陆业务的香港汇丰银行执行董事王冬胜昨日引述上述调查指出,75%受访的中国大陆富豪持有投资项目,当中以物业为最受欢迎的投资,其次为大陆股票及人民币定期存款。 </p><p>  他认为,中国大陆新一代的高品味消费者,对物业、名牌货品和投资工具的需求十分殷切,因而为不同行业,包括金融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但“调查也发现,虽然富裕人士有作出投资,但其中很少会咨询专业理财意见。大部分人与财务策划服务的接触不多,认识也不深。”故汇丰计划今年再在中国大陆增设逾20家卓越理财中心,为下一步业务提速铺路。</p><p></p>
507#
发表于 2007-6-1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zhangli305</i>在2007-5-11 13:13:00的发言:</b><br/><p>金佰利 品牌推广是不是和何种媒体包括平媒、报刊、杂志、电视、电台、还有互联网媒体等打交道,推广品牌?</p><p>会不会在互联网媒体上投一些广告?</p></div><p></p><p>Jeremy:</p><p>你好象没有领会到 Zhangli305 的暗示. 我觉得他希望你们金佰利公司到他所在的互联网媒体去投放广告.</p><p>有话不直说... 唉... </p><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45.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45.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45.gif" />
508#
发表于 2007-6-1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p>那我也要來暗示一下囉?</p><p>--</p><p>網路廣告很重要的Jemery師兄.....</p>
509#
发表于 2007-6-2 15:13:00 | 只看该作者
<p>新加坡在抢香港人才? ● 李慧敏&nbsp; (作者在香港从事新闻工作 <font color="#ba0100">2007-06-02</font> )</p><p>&nbsp;&nbsp;&nbsp; 上周,我的香港同事在网络上看到关于新加坡推出的旅游工作计划,马上说:“这个计划挺吸引人的,不过可惜我超过了年龄限制。” </p><p>  过没多久,她告诉我,从香港报界的反应看来,这原来是条大新闻。 </p><p>  的确,来香港的这半年里,发现香港的媒体相当关注新加坡的动向,尤其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发展,而各家媒体的反应各有角度,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 </p><p>  比如说,新加坡宣布推出旅游工作计划,第二天翻开几份报章,各报都以显著版位加以报道。《明报》标题为《星洲抢年轻港人才》;《苹果日报》题为《新加坡抢香港大学生》;《南华早报》则题为《新加坡在吸引人才中处领先位置》。 </p><p>  各报的报道,有的表露嘲讽,有的沉入省思,但几乎全都不经意流露出一种隐忧:在竞争中被对手新加坡抛在后头。 </p><p>  当然,抢人才的不只是新加坡,香港其实也在抢人才,例如,去年推出“优秀人才移民计划”,虽然没有言明,但计划所说的“优秀人才”是以中国著名钢琴家为榜样,因此香港显然就是要吸引大陆的人才。 </p><p>  只是媒体在报道香港抢人才的时候,措辞往往会比较客气一些。 </p><p>  早在2001年,香港便推出工作假期计划,主要开放给澳洲、纽西兰和爱尔兰年轻人,但实施以来,只吸引了700多人申请。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年轻人有更多其他的选择。 </p><p>如何留住人才更为重要</p><p>这让我想到,新加坡推出的这项工作假期计划,针对的也正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那么新加坡有什么独特之处吸引这些地方的年轻人前来? </p><p>  新加坡在宣传工作上从来都会下足功夫,所以相信计划推出后会得到一定的响应。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制定了一些吸引人才的计划之后,要如何使计划持续运行,让这里成为人才汇集之地,那才是更艰难的步骤。 </p><p>  必须指出的是,吸引人才的措施不能只停留在如何吸引人才过来,而是须要更深入探讨人才来了之后,这里有没有足够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发挥,让他们想继续留下来工作、居住、生活。 </p><p>  其实,如果一个地方对人们来说具有吸引力,这个地方就会有如磁铁一样,让人们像蜜蜂蝴蝶一样蜂拥飞去。 </p><p>  就拿之前提到的那位香港同事来说,她毕业自香港和英国名牌大学,一手持香港身份证,一手持英国护照,照理说香港、大陆、英国三处都能有落脚处,新加坡对她来说又会有什么吸引力? </p><p>  幸好,听她对新加坡的印象并不坏,有机会到新加坡去的话其实也无所谓,一来地理上距离靠近,文化相近,生活大概也容易迁就。她只是顾虑,到了新加坡,同样从事新闻业,恐怕也会产生媒体生态环境的适应问题。 </p><p>  人才政策其实有如投资蓝筹股一样,必须长线投资,而不是谋求即时获利,因此,推行工作假期也好,或者设法吸引外来人才前来就职也好,这一政策的效果要在若干年后才能见效。 </p><p>  当然,重要的还是留住人才。如果人家来了,最后对这个地方感到失望,回到自己国家之后都劝请别人别做同样选择,那么在这种负面宣传之下,我们最后也有可能成了别人眼中的一大笑话。 </p><p></p>
510#
发表于 2007-6-2 15:19:00 | 只看该作者
<p>优秀的销售员一般都是抓起电话就打, 直截了当地找出真正的决策人然后尽量简洁明了地说明与你们公司交易对这个客户有什么实实在在的benefits.</p><p>不需要什么暗示的 </p><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12.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12.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12.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5.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5.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5.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12.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12.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12.gif"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8-29 14:22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