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从大示威看“法国之道” 作者 陈冰
法国连续几天的反政府大示威,导引出的不是对问题的热烈讨论,而是路障、防暴警察、打砸商铺、催泪瓦斯以及街道上烧毁车辆的火光、救护受伤人员的紧急警报。一次旨在要求政府修改新劳工法的民主行动,正演变成一场“对政府说不”的革命。
革命具有对抗性,具有你死我活的激进性。参与抗议活动的大学生及在野政党和工会团体,已发出政府在48小时必须收回新劳工法案的“最后通牒”,否则将发动更大规模的抗议和罢工行动。尽管法国总统呼吁政府和学生、工会对话,但似乎无助于给革命热情降温。具有改良传统的英国人嘲讽“法国之道”,说欧陆那边又飘来带血的腥气。
“革命石子”铺成的法国之道
法国之道是由革命的石子铺就。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虽然过去“不平则鸣”、“揭竿而起”的感性冲动有所克制,但到大街上实行直接民主的浪漫气息依然未改。政府颇有远见的政策,往往得到的是民间的反对,人们动辄走上街头,把拖拉机开到交通要道,或者干脆与警察较量一番,好像没有火光、没有流血就不能让世界感知法国人的魅力、不能让政府听到人民的力量。
现在上演的学生、工会联手大示威,是法国之道的最新展示。客观地讲,法国政府提出的新劳工法是很温和的,即2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在与26岁以下青年人签订就业合同后的最初两年内,可随意将其解雇,无需足够解释。而在过去,法国企业在解雇职员时必须说明原因,否则就会面临被职员告上法庭的可能,加大了经营成本。这种规定使得法国企业不敢轻易聘用缺乏经验的青年人,而新法案实际上为青年人找工作、尽快积累经验打开方便之门。
法国政府制订这个法案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全球竞争的现时代,法国企业因劳工政策过于繁琐,很难解雇员工,效率低下,不能面对市场变化灵活调整运营策略,反过来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全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在英国和美国,企业解雇员工十分便利,应变能力强,竞争力强,反倒制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这两个国家的失业率都在4%左右。法国劳工制度的改革,是为了应对全球竞争的主动出击。
法国政府没有充分征求大学生意见值得挨批,不过在法国总理提出与学生对话并指明法案将修改和延期推行后,大学生和工会的不妥协就显得“很法国”。巴黎大学被占领,全国三分之二的大学关门,数十城市的正常生活被打乱,“街头赢不了政府”誓不罢休,带有很强的革命性。
法国之道不可取
法国之道充满了激情,像艺术创作一样绚丽多彩,但政治不是艺术,需要的是理性和程序化。法国之道的危险性在于主题变更,把如何更周到地解决问题转移成你输我赢的斗争。
1968年,法国反越南战争的大学生和抵制大学改革的学生交汇,在托洛茨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情绪作用下,最后升级成全国千万工人的大罢工,最初提出的问题没解决,反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976年、1983年、1986年、1995年,均有学生大示威,为大学取消或恢复挑选学生的制度以及削减大学开支的传言而上街,每次都有伤亡事件。
2003年学生和教师工会联合示威,为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学校的自主权而奋起斗争。去年10月,因族群分歧而引发的巴黎郊区骚乱,在官方和黑人青少年的互不妥协中演变成全国动乱,打砸抢盛行,暴力行为一幕接一幕上演。
法国之道有其文化血脉的传承,但在目前讲究政府和人民互动互谅而争取国家最大利益的时代,上街革命似乎并不可取。法国人当然有上街的权利,但其他国家的人就不一定要效仿。
人心不稳的表现
法国学生和工会的大示威,是法国人在全球化浪潮面前光环脱落而生出的失落感和无助感的体现,正如社会主义政党首席秘书长所言,“这次危机起始于去年11月的巴黎郊区,即便目前的大学生和上次少数民族学生要求增加平等就业权两种势力没有汇合,日渐增生的隔离感、被歧视感和缺乏安全感是共同的旋律”。
实际上,法国不仅是大学生、少数民族青年有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所有劳工阶层和小业主都有不安全感。欧盟的扩大,让法国人感到来自东欧、中欧的廉价劳力正夺走他们的工作机会和福利,国家主权被再分配,所以去年法国在欧盟宪法公投中说不的人超过说是的人。
经济全球化浪潮,把更廉价的产品从国外席卷到法国商场,法国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不得不关门,或者到成本低廉的地方投资赚钱,带来的是失业率上升。像所有欧洲大陆福利国家,法国人有一种优越感不再的惆怅。
但是,以法国之道、革命精神来应对全球化挑战,是越来越不起作用了。法国人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特别重要”,任何一个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都难在经济上历久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