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曾科,现今就读于中欧MBA,一年级学生。这是我阔别上海11年后,再一次回到曾经成长开始的地方。想来觉得命运实在有趣,回到旧地,“不禁笑这近乡情怯”。
从前初识这世间,万般流连
小时候漂泊四川和北京之后,上海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几乎所有的年少伙伴都是在上海读中学时结识的。那些年,中国在加入WTO之后蓬勃发展,人口达到13亿,上海还只有两条地铁,磁浮列车也刚投入运营;放眼国际,第一架A380交付使用,非典疫情基本让香港全社会瘫痪,而美国的投行家们也正在繁荣的房产与次贷证券化市场里不断做大做强。那时的我,对之前提到的基本一无所知,只是在学校与家、学期与假期的双重两点一线之间,重复着学习与考试的生活。
而后的一个暑假,因为父亲工作原因,我去到法国巴黎,完成高中最后一年的学习。当时学校里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比较聊得来的是几个韩国同学。初到海外,在国际化的学校社区里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新鲜与自由。没有应试的累,却仍然辛苦。很快一年过去,高中毕业了。
高中毕业照
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 巴黎索邦大学门口
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
而后开始了我在香港的十年征程。大学毕业后进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而后进入高盛亚太区财务部。其间增长许多见识和工作技能,学会了流利的粤语,熟悉了地道的小吃,也结识了不少同学同事朋友们。与绝大多数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这段时间不断地学习、尝试、改变,循环一次,然后再一次。只是人越来越怠倦,循环的频度与力度都在弱化。正所谓初入舒适区,意识到人生开始转向自动巡航的轨道。
大学毕业旅行至甘肃鸣沙山
初入职场
与此同时,这期间自我意识与认知开始独立与成熟的十年,也正是全球经济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逐步复苏的十年,更是中国不断创新进步的十年。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逐渐更多被中国的经济环境所影响。2017年起,我逐渐开始留意到国内对于新兴科技和创新的热情与探索,更加上体验到只凭手机就可以在城市里衣食住行畅通无阻的生活,心里其实很是震撼。这期间越发感受到国内大家对于新生事物的拥抱与应用,如此心态在香港实在体验不多。加上自己身处的金融行业也开始感受到技术革新的趋势,所以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选择MBA拓宽视野,尤其是更多了解如今国内的行业和创新现状。
因此从2017年秋天,我开始去了解,做准备,走申请流程,拿到结果,以至于最后下定了离开的决心。
如今走过这世间,万般流连
前面没有讲当时自己选择中欧的原因,因为如今身临其境的经历更生动真实,更因为现实经历验证过的比当时自己预想的更美好而充满活力。
如今看来,能在不断进击的中欧截至目前最好的时期入学实属幸运。不论在生源、师资、校友、教学理念、职业规划、中国深度、国际视野等方面,中欧都已位列世界顶级商学院。我至今仍清楚记得起初宣讲会上听到招生办老师告诉我们,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在世界秩序中系统重要性的日渐提升,势必需要也会出现一所在世界上与中国地位匹配的顶级商学院 – 这所商学院就是中欧。如今看来这已是不争的现实。
中欧的杰出并非一蹴而就。比如学校职业发展中心主办的Career Trek中,香港Trek作为其中最为历史悠久的项目之一,已经非常成熟,每年与INSEAD和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学生们一起,参观拜访众多世界顶级的金融机构,了解最新行业动态,以及暑期及未来招聘信息。除此以外还会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许多金融界校友们进行互动交流,对于想向金融领域深造的同学们很有帮助。
2018 HK Career Trek
另外就是学校一直重视的“中国深度,全球广度”,非常鼓励学生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与行业学习。在世界许多地方精彩纷呈的模块中,不仅学生的商业视野被开阔,文化层面亦然。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丰富和拓展,彼此之间更是建立了美好的友谊。
中欧海外选修课——日本模块
翻过岁月不同侧脸,措不及防闯入你的笑颜
进入学校半年,感受到的是老师、同学与校友们的优秀、努力,思维碰撞的火花,与慷慨共享的人际、商业资源。”Great minds think alike” – 这句谚语在日渐强调开拓创新的今天未必完全正确,但great minds一定享受彼此激励、督促、帮助的过程。不甘愿平庸、与智者一同探索奋进,是我来到中欧最大的收获之一。
很感恩当初的自己能够踏上回家的路,闯入中欧的笑颜,因为回到上海并不是代表歇息,而是开启一个更振奋的人生。“心之所动,就随风去了”。而这次再起行的风,一定会带领去往更绚烂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