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4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The Western Elite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5 20:5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读


老姚去年首发在American Affairs的文章:The Western Elite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by Puzhong Yao), 被已有160余年历史的美国杂志The Atlantic评为2017年100篇非小说类好文。与New Yorker,The LA Times等大报刊所载文章一同入选。The Atlantic每年都会评选出当年的好文推荐,已是该领域权威荐文,这次入选,深感荣幸。

这篇文章自2017年冬首发以来,曾一度被推上热搜,针对文章中不同段落的讨论也一度被刷屏。虽然被问及多次,却一直没有中文版本,在今年开学季,我终于把这篇读了无数遍的好文,翻成了中文,虽然翻译得并不十分地道,我仍希望文字背后的用心,依然可以给更多的人以启迪。

写作不易,孤独前行的路上,你们的认同和鼓励就是我们辛苦码字的最大支持。
Lanfang's Almanack


我在美国遇到的福音派基督徒,或许全世界的基督徒,都经常说圣经改变了他们。改变了他们的生命,使他们重生。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信仰任何宗教。我只是一个在中国出生长大的无神论者,在很小的年纪被送到西方读书学习。我在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读书,在资本主义国家最资本化的公司之一,高盛投资银行工作。

但是,就像我所遇到的福音派基督徒一样,我的生命也被一本书彻底的改变了。更具体一点,这本书不是圣经,而是罗伯特.鲁宾 (Robert Rubin)的 自传,《在不确定的世界》(In an Uncertain World)(Random House, 2003)。鲁宾曾是高盛投资银行的高级合伙人,离开高盛之后,被任命为美国财长。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在美国,有一些人,仍尊他为神一样的领袖。

图片来源网络

我第一次邂逅这本书,就被他的书名深深的吸引了。这种吸引并不是因为难以抗拒的共鸣,而是一种从不曾思考过的困惑。这个世界为什么是不确定的?尤其是像鲁宾这样一个有着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为什么会这样看这个世界?我一直以为,所有的事情的发生都有因果。我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的老师们告诉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足够努力,便会成功,如果从来不去尝试,那么必然会失败。当我随意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剑桥大学经济系的图书馆里学习数学,那一刹那,我曾灯下苦读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那些我曾引以为豪的成绩单,那些我曾以为把我送进剑桥大学的努力和成就,我竟看不到一丝的不确定。

鲁宾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完全不同于我的认知的世界。鲁宾,他从来没有想过做高盛的高级合伙人:事实上,在他的事业刚刚起步的几年之后,他还曾递交过辞呈。就像鲁宾的事业一样,我发觉,也许,随机性,或许可以叫做不可预测性,或许,我更喜欢叫他无常,不仅仅是我们人生的杂音,而是定义我们人生的主要因素。

那些我们给予历史事件的因为所以,通常也只是事后诸葛亮(ex post rationalizations)。我们,包括我们的孩子,都在努力被教育成历史上最清醒的一代,所以,我们顺理成章的认为: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他的原因。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想:是否在冥冥之中,也有那一位生命的主宰,坐在众生之上,任性的扔着硬币,如此来决定我们所在的世界,从古至今的剧本?

在我所遇到的美国人中,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都充满了疑惑。我觉得这也很好理解,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在金融行业,也没有读过鲁宾的自传。他们的目标,永远是“改变”什么 --- 斯坦福商学院的标语是,“改变生命,改变组织,改变世界” (Change lives, change organizations, change the world) --- 虽然,他们似乎自己也不知道要改变什么,或者如何改变,或者他们也从来不知道,几率和境遇,到底扮演着怎样一个角色。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最大目标是改变一些事情的未来走向,那么,他们一定有可以决定未来的能力,不是吗?伟大的美国梦本身,就是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和决心,完美逆袭的终极形式。但是,这些人定胜天,在鲁宾的不确定的世界中要怎么实现呢?

图片来源:American Affairs

我并不是试图去做一个现代的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我与这位著名的美国生活的观察者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相似之处。他出生在巴黎,一个以文化和建筑闻名于世的城市。我出生在石家庄,一个因三鹿奶粉而登上彭博新闻(Bloomberg)的城市。他成长于贵族家族,而我只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

不管怎样,我希望我一路走来,对西方精英机构的认知和观察,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值得思考和洞察的角度。在我所遇到过的同学和同事中,某些信仰就像石家庄的雾霾一样,笼罩着我的这些精英同学和同僚们。在那些像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高盛投资银行,这种精英机构中,孜孜不倦的塑造着,身在其中的人们的世界观和文化设定的思维逻辑和思维设定,几乎与宗教信仰无异。无论如何,我希望作为一个中国的无神论学生,我的这篇文章,可以提供一些与我的这些西方世界成长起来的精英同学们不一样的,中肯的角度与视野来看这个世界。


从石家庄到剑桥

2000年的夏天,我15岁,刚刚结束了中考。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这一天,我似乎已经从一个班级倒数第二名,让老师不得不把我塞在教室侧面的桌子上,让老师“特殊关照”的坏学生,变成了一个不好也不坏的普通学生。我父母早在那时,就已经断定,我在中国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把我送去国外读高中了。这个世界就是总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惊喜。那次中考,我考了我们学校第一名,虽然我的学校也不过是一个不好也不坏的普通学校,但是这个成绩已经是我近10年学生生涯中考过最好的一次了。而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不止考了我们学校第一名,而且考到了全市10多万考生的前十名。所有人,包括我的老师和我自己,第一反应竟不是欣喜,而是在怀疑自己的耳朵。

这个傲人的成绩把我送进了我们城市最好的高中里最好的班级,也开始了我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刚刚建立起的自信,在我见到我的同学们时,瞬间瓦解。我至今还记得我们的第一堂数学课,老师直接宣布,她将会跳过前三章的内容,直接从第四章开始讲起。她的经验让她正确的意识到,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对前面的内容足够熟悉,再来学习无非是无聊的浪费时间而已。

我的高中班中的大部分同学,本应都是陌生人的同学们,却出乎意料的彼此熟识。他们像老朋友一样聊天寒暄,似乎只有我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他们从小一起参加各种竞赛,他们在越来越高层次的竞赛中建立起的革命友谊足够使他们成为“战友”了,多年的竞赛,也使他们对大部分的高中课程早已烂熟于胸。我的高中生活,就从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开始了。我不认识任何人,不知道任何事,不懂得任何教纲的内容,却要在未来的三年中,与这些比我聪明,比我知道得更多,比我起点更高,如果我的自信至此还残留一点的话,我会说,他们和我一样勤奋努力的同学们一起读书学习,我不知道我的机会在哪里?

高一那一年,我非常非常努力的追赶我的同学们:我放弃了其他所有的兴趣爱好,甚至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只是为了节省一些路上的时间来学习,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慢慢的,上学,每天睁开眼睛就要去为一场知道结局的战争而战斗,变成了一种折磨。但是我却不得不日复一日的赶去战场。

高一的期末考试,我考了班级倒数第二名,生活似乎绕了一圈又走回了原点,回到我小学一年级时的样子。但是这一次,我却被彻底击垮了。仅仅在一年前,我是那么骄傲于我的成绩,甚至幻想着,我已经变成了我的同学们中的一员,这一年中,我用尽了我全身的力气去努力,然而最后,我却不得不把我自己埋在无尽的绝望中,让我的父母把我送去国外,哪儿都行,哪儿都好,只要让我离开这里,总不会比现在更差了。

<The Western Elite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被评选为2017年100篇好文

于是,2001年,我16岁的时候,来到了英国。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英国似乎和中国的应试教育也没什么两样。更相似的是,考上“好学校”(right school),然后找到“好工作” (right job),似乎是很多家长全身心相信并追求的重要信条。因此,考出好成绩,完美通过学校面试,甚至是幼儿园或者小学的以玩为基础的评估环节,都变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即使在大学阶段,剑桥大学的本科毕业成绩,也只取决于大三那一年的那一次期末考试。

另一方面,虽然英国的大学系统被普遍认为优秀于中国的大学教育,但是英国只有中国人口的1/20,竞争虽然也很激烈,却远没有中国残酷。牛津,剑桥的录取率是10%左右,而斯坦福和哈佛大学的本科录取率大概在4%-5%之间,而在我出生的河北省,每1500个考生中,仅才有一人可以考进清华和北京大学。

我也出乎意料的发现英国的课程似乎比我的高中课程简单了很多。于是在我出国后的第一年,我考取了英国GCSE (英国初中毕业全国统考)的数学第一名,我的照片竟然被印在国家级报纸上。在此之后,我考进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和牛顿,培根,以及查尔斯王子成为了校友。

我在剑桥大学主修经济学。经济这门学科自1970年以后就变得越来越数学化,越来越多的数学模型被使用到这门学科中。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为现实世界的问题,找到一个标准答案(closed form solution)

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老师们如此专注于这些模型。在这之后,直到进入金融行业,我愈发的感觉到,盲目的依赖数学模型的,不止是经济学家们,还有华尔街的交易员与银行家们,甚至是投资人们。这个错误经常导致灾难性的结果,比如说我们都熟知的,闻名遐迩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崩塌。

几年以后,我才读到了巴菲特的箴言: 差不多正确总是比精确的错误强(It is better to be approximately right than precisely wrong.)。但是我的老师们,尽心尽力地教我们,把现实世界的问题,想成一道数学题。

图片来源网络

剑桥大学的文化渗透到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学来讲,传统是要被严格的遵守和尊重的。在剑桥大学,学生不可以踩踏草坪。在草地上行走的权利只专属于学院的教授们。唯一的例外,是那些考试中考了一等学位的学生们,他们可以在考取一等学位的那一年的指定的一天,踩一踩指定的一块草坪。

我的英国的同学们的行为模式,也完美的展现了我们所谓的从众心理,甚至多过一直被我们嘲笑诟病的美国的MBA们。在我同届的同学中,三一学院一共有13个经济系学生,我们中的12个毕业以后去了投资银行,其中5个人,去了高盛银行。


高盛和我为公司赚的钱

三年以后,我以一等学位从剑桥大学毕业,并且拿到了我梦寐以求的,高盛银行固定收益部的工作offer。我的英雄,罗伯特. 鲁宾一手创办了这个部门。我隐隐觉得,好像我的梦想都成了真,我的愿望都一个接一个的达成,但是这种感觉没有让我有一丝的幸福感,反而让我无比恐惧。

我恐惧,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天,所有的荣耀都将消失,毕竟,仅仅在5,6年以前,我还是中国一个不知名的高中中垫底的学生。如果我连中国一个不知名的城市的一个高中班级中的同学们,都追不上,我也许根本没有资格去剑桥大学,或者高盛银行。难不成是我变聪明了?还是只是英国人太笨了?

带着这些说不清是什么的情绪,我在2007年开始了高盛银行的交易员工作。高盛不成文的座右铭是“长期贪婪” (“be long term greedy”)。我发现我高盛的同事们每个人都无比聪明而好胜。但是,我却没从我们的长期贪婪的企业文化中,看到太多关于”长期“的部分。高盛银行,即使被誉为华尔街屹立不倒的神话,依然丑闻缠身:次贷产品,与希腊政府的交易,与马来西亚国家发展基金的交易(1MDB)等等,让传说中的高盛,并不完美。也许,是因为高盛银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上市公司,每一个季度都要有季报。也许,是因为我所工作的这个交易组需要随时随地的关注自己的盈亏,当你看到你面前屏幕上的数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尤其是当这些数字,走向了错误的方向,交易员们就会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亏钱的时候一天都像永恒那么长。也许,这就是我们企业文化中鼓励交易员习惯“长期”的真正用意吧。

图片来源网络

我在高盛银行的工作有两方面,既要提供买卖价格以满足客户的交易需求,又要为银行自己寻找交易机会。在2009年初,我相信买英国的通货膨胀会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交易。事实上,我唯一的担心是,这个交易会好到没有人会那么傻的去卖他。最后,我们和另外一家英国银行达成了这笔交易。第二年,随着英国的通货膨胀稳步上升,这笔交易为高盛赚了上亿美元的利润。

我以为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交易员。除了一个小问题:我当初之所以想要进行这笔交易,是因为我觉得市场会让英国加息,从而通货膨胀会随着升高。但是那一年,英国央行并没有加息,通货膨胀的上升反而要归功于加税,汇率变化,石油价格变化以及很多其他我并没有提前预计到的因素。我因为一个错误的原因,赚了很多钱,也许我的运气真的太好了。

当我还在高盛实习的时候,在我们一个培训课程中,一位领导提醒我们要懂得区分过程和结果的不同。他说:“我们应该专注于过程,因为我们对过程更有掌控力,而不要太过于关心结果,结果更多的是运气。在高盛,我们从来不会因为一个正确决定而导致的赔钱惩罚员工。” 我一直特别喜欢问问题,所以我问他:“那有没有人,因为一个错误的原因而赚了钱,而受到惩罚的呢?”他想了想说:“我从来没遇到过,也没听到过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知道,他是对的。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似乎还记得我当初为什么做了这笔交易。他们只是记得,我做了这笔交易,而且赚了很多钱。

当这之后我再次和我的老板做绩效评估的时候,我以为他会批评我,但是他没有。他不但没有批评我,还给我升了职。我告诉我的老板,这也许是个错误,但是他只是对我说:“朴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的老板也因为我的这笔交易而被升了职。事实上,他深以我的工作为豪,几年以后,他给我写了我去斯坦福商学院读MBA的推荐信。就这样,我将要离开英国,再向西走去求学。

在高盛工作的这些年,我学到了一样东西:要向上爬,只做一个好的交易员是不够的。我们所谓的职场情商,也就是学会和你的老板,同事,包括下属相处,几乎是必备技能。在去商学院之前,我从来没在这些事情上花过心思,也许在斯坦福,我会学到一些我从没想过的东西。

来到美国

在我看来,Costco(好市多)是美国资本主义所有优点的完美代表。Costco以关注员工和用户为己任,同时也对她的股东们极端慷慨。对她的用户们,Costco一直致力于以最低的价格,提供最高品质的产品为己任。一旦她可以降低成本,因此而得的利润也会全数回馈给她的用户。保持10%的毛利润的同时,价钱可以做到比亚马逊还便宜,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当我老婆第一次带我走进Costco以后,我发现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在其他地方购物了。

Costco付给员工的工资也远远高于其他零售行业的公司。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来之际,Costco没有像其他公司一样缩减员工工资,相反,她决定给每一个员工加薪,以此来帮助他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Costco的每一位员工身上都会有一个名牌,名牌的下方会标注他们加入Costco的年份,我经常见到很多已经在Costco工作了几十年的员工仍然活跃在前线,这在其他零售商店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图片来源网络

以美国的资本主义体验来说,斯坦福是被Costco远远甩在后面的第二名。虽然我非常喜欢斯坦福商学院的课程,但是不可避免的,我发现一些课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具有吸引力。但是所有的教授都非常和蔼可亲,即使他们看到我在课堂后面读kindle,依然对我表示了无限的宽容和理解。

我们有一门关于strategy的课。主要讲一个企业的座右铭和标语能如何激励启迪她的员工们。我的很多同学都是在非赢利公司,或者医疗,科技公司工作,他们全部都有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标语,就像GSB(斯坦福商学院)的一样:改变世界,拯救生命,拯救地球。我们的教授好像特别喜欢这些标语。

当我告诉他,在高盛银行,我们的座右铭是long term greedy(长期贪婪)的时候,他完全不能理解,这样一句话怎么能用来激励启迪员工。我告诉他,因为市场上的每一人都是短视而贪婪的(short term greedy),所以我们要赚他们的钱。因为交易员喜欢赚钱,所以这句标语特别能激励员工。他问我,也许你们还有一些别的什么标语或者logo,可以让班级里其他同学比较容易理解的?于是,我告诉他我一直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只黑天鹅,用来提醒我自己,低概率事件通常高频率的发生。他好像也不是很喜欢我的这个答案,于是转身叫了另外一个曾经在Pfizer工作的同学,他们的标语是: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健康的生命(all people deserve to live healthy lives)。老师觉得这个标语不要好太多。只是我不明白,这句话到底是怎么激励员工的?但是,这正是我来斯坦福的原因之一: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和领导能力。

从这方面来讲,在来GSB之前我就知道,与人打交道不是我的强项,我也希望在斯坦福的两年可以帮我弥补这个不足。

图片来源网络

在斯坦福商学院,我最喜欢的一节课叫做interpersonal dynamics,或者,我们更喜欢叫她为 touchy feely。在touchy feely这节课上,我们会得到平时与人的交流中,你永远不会知道的秘密 --- 你的言语和行为,到底会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和影响。在这里,我们一个小组的十几个同学每周会坐在一起几个小时,连续一个学期,什么都不做,只是说话,每个人都会给你非常中肯的意见反馈,告诉你那些你出了这里,便永远不会有人告诉你的秘密。

我们谈论被攻击和被忽略,谈论感受和感觉,谈论同理心和倾听。有时候,课上老师会对我说:“朴忠,当Mary刚刚说到那个话题的时候,我看到你好像被触动了是吗?” 或者,“朴忠,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Peter的故事深深打动到你了。” 每一次,我都告诉他,并没有。这让我非常困惑。

我们曾读过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当人们完全沉浸在一个情境当中时,他们通常对自己的感受是无意识的。但是身体的很多指标,比如心跳速度,会告诉你,你是否正在经历很强烈的情绪碰撞。我通常来讲,没有太多的情绪变化,我以为是因为我太投入了,说不定那个一直被隐藏的我,就是老师经常问及的那个感情充沛的人,也许,这正是一个发现我的另一面的好办法。

因此,我买了一个心率检测仪,检查了我的正常心跳,在78左右。当我再来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朴忠,我看得出来刚刚那个故事打动了你。” 我挽起袖子,看了看我的心率检测仪,显示我的心跳在77,于是我告诉他:“并没有。”这似乎再一次确定了我之前的认知:我的心率鲜少波动,即使在我被批评指责的时候,心跳也基本维持在78左右,虽然当我兴奋或者大笑的时候心跳会明显上升。

但是我的这个心率检测仪却轻轻松松的惹恼了我的同学们。他们觉得我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也没有给予这堂课应该有的端正态度。老师也非常生气。我从这堂课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的情商实在太低了,我可以毫无意识的轻轻松松触怒到别人,所以我给我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明确,毕业之后,我应该去做一些尽量不与人类打交道的工作。

于是,我决定回到金融行业。临毕业前,我去了学校的career service office,我告诉他们,我MBA毕业之后的首要目标是赚钱。我觉得50万美金的年薪应该差不多够用了。他们觉得我不可理喻。他们告诉我,他们的目标是帮助我找到我自己的passion和calling(我的天赋兴趣和人生意义及使命)。我告诉他们,我的calling就是赚钱养家。他们似乎试图想要帮我,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建议似乎并没什么大用。

当然,最后,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见到了我全世界最喜欢的公司,Costco的CFO,他告诉我,他们从不雇佣MBA,在Costco,每个人都从推车开始干起。我非常严肃认真的考虑过去Costco推车这件事情,但是在我老婆强烈的反对下,这个想法就这样流产了。我事后觉得,也许这就是为什么Costco如此成功的原因吧 --- No MBAs!


不确定的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未来是确定的,只有过去是不确定的。

几年以前,我读了郑念的自传,《上海生死劫》,她年轻的时候在英国求学(曾有人说,学会英文是了解中国的必要工具。关于中国的很多重要作品和文献,都只有英文版本。),她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了本科,并且认识了她的先生。毕业以后,郑念和她的先生,以及她们的朋友们都回到了中国。

她的人生,直到归国之前,和我的经历似乎非常相似。我相信,在那个时候,她对人生的憧憬,就像我们现在对我们未来人生的憧憬一样乐观。但是她在1935年来到英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回到中国。她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背景,以及她对个人权利及自由的信仰,让她在文革中站错了队。她失去了朋友和家人,在常年的牢狱中,她也差点死去。直到1980年,她通过关系拿到护照,才搬去了美国。当她站在开往香港的船上,她不可抑制的回想这些年的过往,她一遍遍的问自己:当年回国的决定是否真的错了?

图片来源网络

读完这本书,我也不可抑制的思考,我与郑念人生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如果她生在现在,将是怎样一番光景?如果我早生70年,又会是怎样的人生?慢慢地,我意识到,如果我们单单看一个人的人生,我们会非常不自觉的去相信,一个人的某一个行为或者决定,导致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和命运。但是,如果我们把整个人类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或者我们跨越年代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通常有着非常相似背景的两个人,或者很多人,他们可能做了非常相似,或者相同的行为或者决定,但是结果却可能大不相同。

巴菲特曾说,一个人,出生在美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就已经赢了一张彩票。如果一个人生在美国,那么他的人生,相比一个在贫困地区出生的人来讲,几乎在所有方面,包括财富,教育,医疗,环境,安全,等等,都赢在了起跑线上。作为一个外国人,想要花钱买这条起跑线,价钱大概是一百万美元左右(差不多是EB-5投资签证的价钱)。即使在这个价格上,在某一些发达国家,依然常年供不应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国人生下来就是百万富翁了。

人们总是在想,这样的运气到底会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又把我带回到鲁宾的那本书,他的“不确定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绝大部分的事情都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也许是被上帝,或者运气所决定的。我们全力以赴,毫无保留的努力之后,我们既不应该因为我们成就的而欣喜骄傲,也不应该为我们失败的而沮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千百年的智慧,应该牢记于心。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无论好,亦或坏的结果,继续前行。也许,这也是一个人快乐的关键吧。

最后,这样一个结论说起来似乎很奇怪,在接受了所有东方和西方的教育之后,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竟是如此戏剧化:在共产主义的中国,我被教育的是,努力会带来成功。而在诞生了美国梦的这片土地上,我学会了,成功永远伴随着运气,正确的标语,以及管理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感情。


英文原文链接: https://americanaffairsjournal.org/2017/11/western-elite-chinese-perspective/

访问朴忠的个人网站,查看更多他的文章:www.puzhongyao.com
The Atlantic评选的100篇非小说类好文链接: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18/08/slightly-more-than-100-fantastic-articles/567574/
收藏收藏2 收藏收藏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2-7 02:57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