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二下学期正式决定出国,到现在快两年了。过程算是一波三折,单单申请专业就换了3-4个。但无论如何可以说,申请出国带给了我大学生活的一切成果:从懒得上课也懒得做任何活动的那一个,到一个还算混的过关的。总之,对于做任何事情,时间总是有的,与其感慨路难行,不如马上出发!(嗯,我是dota2玩家)。
第一次发现cd是看了注册君的帖子(再次感谢老学姐)!在这里收获的信息和结识的朋友有很多。我算是个高频发帖者,托福版、Gmat版、职业规划版、申请版,心路历程发过,面经也是基本个个都发,这个应该是近期的最后一篇了(有木有点煽情),瞬间却又了不知道从何说起的赶脚23333,嗯,我慢慢编~
一.稍微做个总结
贴一下时间线吧: 大二下决定出国,当时情况GPA3.3,6级不到400,无实习
2015.4开始准备托福, 2015.11刷到100
2015. 7-12 第一段实习,没得选,去了银行打杂
2016.1–3 第二段实习,去了家很有名的MR公司
2016.5 Gmat刷到760
2016.7-8 美国暑校
2016.9-11 第三段实习,去了tier2咨询
2016.9-11 刷了很多次托福,然而刷不起来,最后102告终
2016.10月末 投了第一个申请,当时背景3.5+102+760,三段实习+暑校,其他忽略不计
起点可以说是比较很低,但是整个申请过程运气还是不错,Gmat和实习都比较顺利,托福有点不爽,但是当作人品守恒吧。总得来讲就是,有时间就要机会,我确实见了很多起点比我高的人,但是终点没有我高,重要的是抓紧行动、尽量少走弯路。
附结果:
二.关于申请的心得
1. GPA请随时放在心上,没有学校是不看GPA的,还有学校是专门看GPA的。大二时候我的GPA是3.3左右,后来基本是靠全3.9左右的水平拉回来到3.5的。怎么刷,我还要考语言,还要实习?正直点说呢,实习可以点名别落下,不听课没事但考试好好准备;不正直点说,如果能博得老师同情,以上随意。然后是,建议多去和刷GPA大牛聊聊,天天学习然后GPA高的那叫学神,刷GPA高手是逃课分也高,尽量找后者问问。(此处手动滑稽~)
2. 托福: 关于托福我真的是没什么经验可谈,只能给鸡汤吧。我102的托福过了所有学校的网申(除了无面试的LSE,全给了面试),所以可以看出就算很多学校喜欢写自己要107/110,但是申起来就算低一点还是有机会的。
考完当天连夜写的经验贴,希望对大家有用。个人感觉Gmat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弥补Gpa的缺陷,但是它不如高Gpa看起来实在。
4. 背景提升: 实习是最最重要的,如果非要排序我想说实习第一其他随意。找实习第一是锁定到适合自己职业规划的那些岗位,同时一样重要的是big name,原因很简单:内容水不水,你自己说了算;但没有big name,你自己编不出来。没有什么是没用的或者没含金量的,交换经历、商赛、有质量的社团活动,都可以作为素材。背景中,实习作为职业活动可以单列出来讨论,其他的同样有很好的补充效果。
5. 文书其实是我最想说的,文书确实重要,但现在感觉被“妖魔化”了。。 传统中介经常强调文书能起决定性作用,这种错误言论就不再辩了,目前流行的文书写手模式(便宜又快速)也是越来越能忽悠。套路是这样的,他们先让给你要个文书sample,然后对一句话或者内容指指点点: 模式一:你这开头呀,不够开门见山,老夫有一计balabala,你看是不是好一点了,美国人最喜欢这么说话的人呀! 你:哦,好像真是哈~ 模式二: 你这职业规划怎么standout,做consulting就是因为学习曲线和成长空间,那谁都知道呀?很unique? 你:啊?大神睿智啊! (那你做consulting莫非是因为工作时间短,而且不用出差?还是名字好听?)
顺便举个栗子,我联系过两个文书写手。给他俩看LBS和Duke essay,跟我说文书写的有多烂,然后报了个价;随后我找了一个学长和一个老外,先付款的,看完之后说写的挺好的没问题。。。其实你写的好不好,很多时候在于你付没付钱。
个人观点,主文书的关键在于把话说清楚,你的目标+申请的学校怎么帮你实现;小文书则是侧面体现你的各种能力,趁机表达对学校的感情。文书很重要,但咬文嚼字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强行独特也没意义。我的理想文书写作方法,第一步自己写,第二步找所在学校的前辈改,第三步找老外润色语言。前辈和老外的修改效果取决于你文书的个人水平,你水平越差对方改的空间越大。写完再自己多看几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再改一下,别太假了。然后,大功告成!
6. 最后说到面试我就十分心痛,6面只过了两个,各种够到了女神校的边,却摸不到女神。我觉得面试其实很看口语的,因为有面试说明你过了网申,那样可以证明你的申请构想基本都是合适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你的气质是否fit,这个学问就大了,而我还是觉得如果你口语都说不清楚,那气质也就瞬间看不出来了。口语!口语!口语!虽然我的托福没给申请带来伤害,但面试时候报应还是来了。
三.聊一聊我申请的学校
1. LBS mim Day dream school,完全是冲情怀去的。CD上前辈的建议是LBS要趁早交,这点很同意。不讨论先申请的时间优势,只从材料准备来看,LBS有两个essay+10多个OQ(我写了12个),如果你全写过一遍,后面学校的文书写作基本大多可以从这里面扒。面试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写了面经,很professional的学校,关于职业讨论就有近半小时。最后悲剧的心服口服,很崇拜LBS的offer holder
2. UR MSMA UR是我最开始决定出国时就锁定的学校,最后的申请中当匹配校申请。课程结合mkt和analytics,现在有了stem个人感觉是不错的项目,回国的话应该也不错,因为UR中国人很多,现在有一定的校友网络。面试和申请都比较流程化,感觉特色不是很足。目前情况来看,弃坑率实在是太高了,因此被WL不用太着急。
3. LSE mim/mkt 很多人讲LSE只看GPA,我不确定;但我确定,它不看文书。我的文书按一志愿写的,结果一志愿拒了,二志愿录了。。。可怜,文书需要写1500字。申请过程中感觉就是,很慢、真的慢。LSE有超级好的地理位置和名声,留下来很难但回国相当的有战斗力。MIM和MKT同在管理系,据说比较偏学术一些,不太实践。
4. IC MSBA 好排名,适合回国党。课程设置蛮不错的,core部分基本是关于analytics,elective里面会分一些专题,整体而言课程设置应该比很多学校难。文书是PS+4 essay,网申各种费劲各种卡,编程和数学背景问的超级细,面试用的Kira,面经可自查。最后就决定去这个项目了,相当的喜欢,美国那边还有一些BA项目网申我也填了,来了IC的ad,后来没交,因为IC的排名很适合想要回国的我。
5. HKUST MSBA 本来是想做保底,但人家给了WL,盲目自信了555。新开项目,今年问了说大约40-60人,项目画风感觉和很多BA不一样。面试只面了5min,可能不怎么fit吧,拿了WL。
6. Duke MMS 最喜欢的学校,不想加之一这个词,然而,还是一个WL。最后没有选择等,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专业。Duke的文书我超级喜欢,25 random things,自己写的特别用心,看了之后自己都会激动的那种;面试比较随意一些,和校友面,自己联系就好。同是mim类,但duke和lbs很不一样,lbs很职业,duke的整个申请过程总,个人感觉没有选择在这个方向深入挖掘,而是更多的问teamwork和个人特质,算是team fuqua的风格吧。
7. HEC big data 4 biz 感觉这tm是个坑项目,AO说HEC方面招的只有10个(全球),我还傻傻的捐了申请费。文书和HEC其他项目一样,面试有两个人,另一个是partner school X的人。不想多聊这个项目了,想起来有点气,二志愿strategic mgt,拿到面试后拒面了,决定学BA了。HEC是很不错的学校,现在国内的名气也渐长。
关于专业 先从MIM说起吧: 我本科管理学,研究生选择mim重复性比较大,严格来说是不太合适的。个人比较认同一种说法,学mim是比较看人脉、视野和名气的,这也确实只有名校才能带来。目前坛子里常讨论的mim项目都是牛校,常见的比较也是牛校mim和稍微差一档次的学校的其他项目比。感觉CD还是比较看轻mim类专业的,从很多投票中都能看出端倪。我个人则是永远站在支持mim的角度讲话,无论在CD还是知乎,我的回答大多数都是支持这个专业。因为,学了四年的管理,个人认为是有用也有帮助的,具体问题可以具体讨论。
再说BA: 最后选择了BA,也可以说是想增加一项技能,毕竟研究生交了那么多学费,还是想学点重复性小的,毕竟技多不压身。BA现在真的是太火爆了,打开版面近乎一半都在讨论BA。自己也是一个500人BA群的群主,每天和小伙伴们互动讨论这个专业,个人感觉很多BA申请者其实不是特别了解这个专业。我就不推荐某知名公众号了,免得被认为广告。。。课程分析、项目选择等话题,坛子里好帖子很多,随便贴一个和我比较熟的伙伴的,我个人认为是研究问题比较深入的:
关于这个专业的申请趋势,其实以后申请的小伙伴也不用过于害怕。首先,项目越来越多了,emory、duke、ucd、ucla等有竞争力的项目不断浮出水面,而很多项目的class size都在增大,一档项目wustl和usc都在明显扩招,整个ba专业坑数增加的很明显;其次,今年很多MSF陆续获得stem,许多金融大神众神归位了,对BA也是件好事。我基本上可以说完整的在CD上跟进了两个申请季,个人感觉17fall的难度是低于16fall的,未来可能也不会更难了,因为项目是越来越多了。没有编程背景的朋友也不要着急,感觉申请时候还是很宽容的,但是能不能学明白,就看自己本事了。现在学BA的人太多了,所以申到好项目不是终点。建议offer holder们都好好利用剩下的时间学学编程、统计等等,个人觉得抢工作岗位的仗,肯定比申请的仗更难打。
关于BA的就业,坛子里也有很多人讨论。个人觉得BA学生是应该注重商学院的平台,提升对业务和商业的了解,加上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未来做市场和运营类岗位的数据分析,比较靠谱,需求量也很大;金融和咨询应该也是就业方向,但纯金融和咨询肯定是靠商学院牌子,偏向技术的金融类岗位,ba应该不是特别容易迈进,咨询的情况至少在国内看不出什么技术含量,方法论大多数还是原来的。我对BA的定位是在业务的核心上增加技术能力,核心还是在业务上,毕竟是在商学院,学成DS和IT可能有一点难。
四.写在最后
本来想好好写一个经验贴,写到最后乱七八糟没主题,成了杂谈。。。杂谈就杂谈吧,反正申请之前觉得每一天神经都要绷紧的,申请后觉得也没那么恐怖,生活就是生活,没必要强行升华、苦大仇深。所以说帖子写的不怎么正式也没啥干货,各位就对付看吧;如果智慧的你能看出点小干货,那我就更荣幸了23333
顺便再写点更娱乐的事,说说两年前,我刚决定出国时候去中介询问: 我带着复杂和忐忑的心情走进XDF大楼,眼看着GPA那么低、还有挂科,保研无望的我只能决定出国了。 我:“Hi,我想申MBA!” 咨询师:“。。。” 我:“。。。” 咨询师:“。。。。。。”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好特么2,连MBA需要we都不知道。所以看到这两年的进步,是应该今晚吃点好吃的犒劳一下自己!
从HR到MKT到BA再到MIM再到BA,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个不断变化的事(作为一个目标不断变化的人,我不以为耻的这么解释)。我本来以为HR蛮有趣,但是了解了一下国内现状,又上了几门课,改变了想法;我曾经迷恋过咨询的高大上,挤破头的投了几十个tier1/2的PTA,而做完之后也觉得,其实并不是完全合适。最后,也不敢说数据分析就一定适合我,但至少现在每天补充知识,还是为自己的选择开心。
申请季结束后,其实觉得整个人都自然且舒适多了,毕竟压力小了。昨天有个朋友问我签证的事,我说我还没想呀,被鄙视整个人都懈怠了。我果断变身老年娱乐型选手,每天学点编程、看会儿球、玩玩狼人杀,感觉从来没有这么舒适过,应该说现在就是大学最快乐的时光吧,对未来没有那么紧张,但还是充满期待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或者单纯的有什么话想和我说,直接在下面留言就好啦!我会经常回来看看的,毕竟两年了看下CD已经成习惯了。
最后的最后,祝所有老年娱乐型选手后申请季快乐!也祝所有即将开始征程的小朋友一切顺利!
我们有缘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