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当时只是讲,用so as to会有歧义,详见1。具体解释我引用版上有位大神的,省得码字了。如下:
So as to 做为目的状语使用,和in order to一样,是不定式做目的状语的明确形式。
1. 既然做状语, 修饰对象要明确。在这一句话里面,so as to前有2个限定动词,sought和have,这样就造成了歧义:是sought….. so as to, 还是have…annulled so as to。注意,从意思上看,这种歧义对我们中国人并没有造成迷惑,但是从语法上分析,是有问题的。就像有些动词必须要接动名词,有些动词必须要接不定式一样,你不能说"我看懂了,没有造成我理解上的问题,所以对了",因为语法上规定了,错的就是错的。
2. have sth done也很有意思,done后还隐藏着别的主语。所以so as to/in order to/to放在这种结构后面,好像也有些不妥。
关于情态动词(could)和不定式(so as to do)的区分是GMAT考试偶尔会出现的考点哈~它们的区别可以从几个例子中发现:
(1) She asked him to do it.
(2) She asked him whether he could do it.
两个例句中ask的意思其实是不同的。第一句中ask是“要求”的意思,第二句中ask有“询问”的意思。由此可见,不定式和情态动词的选择其实是由它们的谓语动词词意决定的(这里我盗用了语言学家Givon在1994年写的一本书里的观点哈~)。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当ask是“要求”的意思时,它对于do的控制力是很强的,即,do这件事的发生几乎是被ask决定的;当ask是“询问”的意思时,它对于do几乎没有控制能力,这时ask不会决定do的发生与否。
同样的例子还包括:
(3) She told him to do it.
(4) She told him that he should do it.
句(3)中的told有“命令”的意思,而句(4)中的told仅有“告诉”的意思。
还有很多相关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不定式和情态动词虽然都可以表示“推测”,但是不定式所表达的推测的可信度是比较强的,这种“强”是由它的谓语动词所控制的,即,如果谓语动词能几乎完全控制一件事的发生与否,那么这件事需要用不定式来表达(这样的动词包括cause,make,force,require,order,包括所有的使役动词等等);如果谓语动词不能控制这件事的发生与否,那么这件事只能用情态动词来表达。
PS:这也是为什么目的状语会用不定式来表达,因为通常方案可以控制目标是否被达成。
用到这道题目的选项(A)和选项(D)中,主句的谓语动词的词意是“离婚(终止婚姻)”,需要判断的动词的词意是“娶另一个人(marry)”。在逻辑上我们知道,一个人在离婚之后,是否会娶另一个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需求,因此,离婚本身是不能控制另娶(marry)的(没有法律或者任何事情逼着离婚的人必须再娶吧。。),即,谓语动词不能控制marry这件事的发生,我们只能用so that he could marry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