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一年多没上追梦,没想到已经改成用email登入,有人知道怎么拿回原账号吗?) 在中欧已经就读了半年多,想从中国学生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些在中欧的心得,特别是与北美/欧洲MBA不同的地方,来让大家参考及比较。 1.学校面 -更丰富的学校生活 相对于就读北美/欧洲MBA的中国学生,在中欧的中国学生能使用到除了CDC外更多的资源。由于文化不熟悉及缺乏当地人脉的关系,就读北美/欧洲MBA的中国学生通常较难拿到学校的创业基金,或在大型活动/社团活动担任较重要的角色(Asian Related Clubs 除外),因为这些资源/角色往往都会先被当地的北美/欧洲同学争取到,但在中欧情况是完全相反。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1) 有很多想创业的中国同学或已经毕业同学已经进入学校孵化器(E-Lab),并且开始透过学校接触VC进行融资。 2) 有中国同学和老外同学已经组band在校内外活动进行演出。3) 许多大型活动(如TED Talk)或社团活动(如Investment Club的VC竞赛)大部分是透过中国同学来规划及寻找赞助。换句话说,在中欧念MBA会有更多除了读书的事情能做,重点是这些资源是真的能被中国同学使用到,而非网页上的叙述。
-能接触到的多样化 常常会听到许多北美/欧洲MBA的朋友说他们学校很多样化(例如有机师/运动员/非营利组织等不同背景同学),但老实说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外国同学,因为语言与文化关系其实很难和他们进入更深的友谊,剩下的就读北美/欧洲MBA的中国同学则主要来源于咨询/金融/F500。 然而在中欧光是中国同学就有许多不同的多样性,且更容易真正地变成好哥们。举例来说,除了传统F500/金融/咨询,我们这届比较特别的中国同学职业有解放军/救火员/非营利组织/健身房老板/甜点师傅/经营舞台剧/博弈业/烘焙房老板/JD卖家/外交人员/电视节目主编等等;外国同学部分则有经营美式足球队/新加坡交易所/美国军队等其他不同背景的。
-更多当前的中国化课程 其实无论在哪就读的同学会发现许多的国外case往往都是5年或10年前的故事,和现代的商业社会其实脱节许多,但在中欧除了外国case外,还有许多最新的中国案例,例如你生活所接触的淘宝/大众点评/Uber China等,或是听到刚发生的某官员被抓/人民币加入SDR被教授拿来举例。
2.工作面
-更高的实习频率 由于市场需求/语言关系,会说中文的学生在平时就可以实习,部分同学在开学后的第4个月就开始进行自己的第一份实习,而在毕业前能完成2-4个实习,这对于找工作(特别是VC/PE)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透过这些实习经验你能拿到return offer或向未来雇主证明你的专业技能。
-更广的商业网络 学校的MBA同学(30%同学有自己的business/来自family business/未来要创业)与EMBA校友是你最强的网络资源,而且非常愿意帮忙。举例来说,有些同学目前在学校举办某个大型活动,在一个月内透过校友关系已经募到80万人民币。
-更多的中国企业招聘机会 除了传统的咨询/金融/F500会来做宣讲外,许多中国企业也会选择到中欧来招聘,而非北美/欧洲MBA。因为许多的中国企业发展太快,往往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即开始上班(许多在中国的外企也开始要求),但由于地点关系,北美/欧洲的中国MBA容易错失先机,但中欧的同学则不会遇到类似的困扰。
这几点是我目前想到比较不同的地方,如果新的发现我会在更新给大家,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