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轰轰烈烈的沃顿之夜,MIT这个也被封为M7之一的所谓牛校,在CD里却冷清的多。相映成趣的是在今年的FT100上中欧愣是昂首挺胸的站到了Sloan的前面。抑或是MIT的申请者人数太少,抑或是他们太安静,可拿到offer的朋友还是被尊称为牛人,而这些牛人通常都有更牛的offer。总之,Sloan的中国人少,而从大陆去的人更少。 那么,是Sloan不重视中国吗?不见得,Sloan每一轮都会派人到中国面试,而且adcom的director,Rod Garcia亲自会来。传说MIT的印度人多,可去BW的MIT的帖子里看,最多的complaint就是印度黑哥们儿的申请人太多,竞争太激烈了。可Sloan对印度朋友又怎样呢:adcom明确表示今年不会去印度,感兴趣就安排你电话。而在上海的hub通常都是两天。去年Sloan还有一个和清华建交10周年的活动,一大班大小领导都来了中国。看看Sloanie们的博客,也都中国的Trek的照片。中国是个大市场,MIT坚决不会忽视的。 于是,似乎是中国申请者不重视Sloan。我面试前看ClearAdmit上有一篇文章讲,“Sloan和HBS最近都在问学校在申请者心目中的地位的问题”,而我也被问到了同样的问题。看来MIT有点怀疑他们在商学院申请者中的地位了。也许我们要提醒他们的申请工作的安排了:线上申请永远不变的状态,永远比别的学校晚一拍的面试和永远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的Offer,这一切也带来了中国学生最不喜欢的“无尽的等待”。这让MIT在优秀申请者的争夺战上失去了先机。 不过这并不是完全的问题:MIT有着与众不同的口味,MIT录取的人很多连HBS的interview都拿不到,而反之亦然。虽然Sloan在有意识的摆脱自己Tehie的形象,但是不会短时间达到效果的。多给offer于Finance和Marketing背景的同学,但他们去了Wharton或Kellog,再给一些背景特别的同学,又可能被Stanford抢去了。就算认出来HBS要的人,还是招不到几个大牛。据掉Engineering背景的同学,反而打击了申请者的信心,损害了原有的市场。CD上把MIT当作第一选择来申请的恐怕也不多吧? 总之,Sloan在中国,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第一步和最重要的就是--多多发offer。 无论如何,MIT不可否认还是一个好学校。给我面试的adcom给了我非常好的印象,平易近人,谦恭有力,工作严谨。他头一天晚上飞到新加坡,面试完就飞回LA了;他来过两次新加坡,不过都只工作了一天,哪儿都没去玩过。他的面试安排非常的紧,基本上是工作满一整天。谈到hardworking,我说我连续工作的纪录是36个小时,他说MIT的纪录是一个礼拜;我差点没吐血!So... it is such a unique b-school! Sloan is my dream and I hope I will be there this summer. One more week to wait, what to do? Justing keep on wai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