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MBA申请过程告一段落,至清明节那一天(值得纪念),申请的所有学校都出结果了,希望借此帖回顾并感谢这一年来给予我们各种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作为一(两)个在这个过程中辗转反侧但仍然受益匪浅的申请人,也趁机交个申请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想要申请MBA的同学们。毕竟最近才发现,哇原来身边还有这么多朋友也在打算读MBA的。
男 (下文称S): 港大本科,专业Quant Finance,3yr IBD + 2yr PE; GPA: 3.8+, GMAT: 下文交代
女 (下文称我): 港大本科,专业Econ & Finance,1.5yr Financial services + 3.5yr IM; CFA charterholder; GPA: 3.3+ (此处观众应信心大涨),GMAT: 下文交代
工作经验都在香港,免托福/雅思,婚龄2年。
学校总结:
S 申了 HBS, Wharton, CBS; 我申了 HBS, Wharton, CBS, MIT
S in: Wharton $, CBS $$;
我in: Wharton,CBS $$, MIT
除了HBS, 其他学校都收到面试邀请,面试了的都收到offer, 而S的offer都有奖学金,据说已经是亚洲直男的奇迹(那么HBS的无面拒……咳咳)
还没有决定最后去哪个学校,感觉到了这个时候/年纪已经是personal choice大于学校本身,去哪里都差不太多。还是先聊聊拿到Offer之前的事吧。
首先,得到公司/老板支持对于我们俩都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因素。这既包括了老板们精神上的协助和工作上的配合,也包括了实质上获得一封给力的推荐信的直接作用。S所在的公司一贯以来崇尚MBA,也是我们开始申请的主要原因。我的公司是bulgebracket 里面的 IM 部门,并没有MBAculture, 但所幸我有一个MBA毕业的老板,老板惊讶过后表示愿意支持我的决定,并且还很感谢我在还没考GMAT的时候就先告诉他这个想法......想想自己当时一定自信地觉得GMAT随便考考就过。
鬼才想得到GMAT才是我最大的绊脚石。S一次考到了750,我考了4次,690-680-660-750,历时快一整年。在此感谢我的闺蜜团(见证了我每次考砸的Zon, Can, Sa)和S对我的不离不弃,每次考完我自己也很无语,从湾仔考场走回家的那条路简直走出了心理阴影,每次都做好准备回家继续接受S的嘲笑“娶了个假状元”、“毕竟是个艺术特长生”...... 还好我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过厚的脸皮,抵住了来自同一屋檐下的peer pressure -- 被大学里的学霸们多碾压几次就习惯了。也要感谢在耶鲁念PhD的闺蜜PC,好不容易来几趟香港还要陪我去图书馆刷题;感谢S的好基友HXH推荐的各种学习资料,让我每次都相信,既然已经做完了所有的题,就算这次没考好,下次也该上700了。说到底GMAT是一个心理战,750那次是我最藐视这个考试的一次,前一晚打德州扑克到凌晨,考前连学校信息都填错,寄了一份成绩到某野鸡大学,没想到就考好了。顺便积累了好多的应试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之后慢慢分享。
等杀完G已经是9月,正值工作最忙的时候,赶第一轮deadline是来不及了,这时候也要感谢S果断决定陪我一起申请第二轮。整个过程中S有很多insight值得回味,比如当时他说虽然理论上第一轮比第二轮录取率更高,但是自己的applicationpackage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觉得自己的故事还不够完整,成绩还可以考更高,就应该等到第二轮再提交申请。于是我就信了。男人偶尔正经起来做这种决定的时候瞬间帅了八度!
然后是选校。这里要再次感谢老板极力鼓励我去一趟美国做campusvisit, 我们去了Yale, Harvard, MIT, Wharton, Columbia. 参观之后对自己想报的学校有了个大概的排序。比如我们对哈佛苏格拉底式(在我看来是军队式)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我并不喜欢,感觉课堂上大家都很有压力地争取发言,但是言之有物的并不多,好几次的讨论还明显地没有numbersense,特别无谓;S倒是觉得这个场景形似开董事会,对于不太敢发言的亚洲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嗯确实,旁听完一节课我就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作中会存在全凭一张嘴也能很成功的人。Wharton和CBS的课堂模式很像,比较自由灵活,听下来回想起了几节在港大上的business课。没有机会旁听MIT的课,但是和学生聊下来的感觉是创业氛围浓郁,对数学能力要求比较高。后来申请的时候还会在填表时特别问几门数学课的成绩,不过以我的结果看来,数学渣文科生也是可以进的......当然以上只是听了几节课的片面感受,Campus visit当中也有很多准备和后续工作,可以另聊。在此特别感谢美国之行给我们提供住宿、听课帮助、经验分享的朋友:PC,Jing&Will, Chao, HXH, Wharton拼酒喝茶的中国同学们,CBS的前同事和前同学们,etc.
写Essay: 逛学校的这几天我们已经在心中默默把申请essay草拟了几个版本了,比如想上什么课,想加入什么club,为什么想来这个学校等等。回到家里就开始动笔。S是个理科生,构思起来逻辑缜密,但写起essay来直男癌晚期,语言贫乏。我是个文科生,写起来思如泉涌但是经常写到一半又有了新的想法推倒重来。如此互补难怪可以当夫妻(白眼)。于是我们充分发挥各自优势,S负责brain storm想思路,我负责执笔。几个学校的问题也都大同小异,但是有些学校的essay还是有点意思的。比如CBS有一个问题是What will yourCluster mates be pleasantly surprised to learn about you? MIT Sloan 也有一个optional essay自由发挥。在一堆询问宏远大计的正经essayquestion中,这两个问题简直是一股清流。这种类型的问题大概也是最能体现个人性格特质的文章。比如我(在S的启发下)就讲了自己从小唱歌,从山里唱到国际舞台的故事(嗯毕竟还是艺术特长生),但侧重点放在了每次出国演出都是一次multi-culturelearning,拥有了讲各种语言的home-stay parents,也看到各个国家不同的发展进程。当然结果也是重要的,比如后来我成为了世界排名前3的合唱团captain,S也和自己的兴趣领域里最顶尖的选手进行了切磋(此处应本人要求对领域内容打马赛克)。我认为成就是goodto have, 但AO看完这么多文章之后多半是不会记得这些成就的,反而打动人的应该是一些有特点的细节,和这后面透露出的个人特质-- 也应该是文章的主题。
Essay的反复修改雕琢是必须的。用一双全新的眼睛来审视自己的文章,会发现很多身在此山中意识不到的东西。而且,英文的运用也是需要请人帮忙雕琢的。虽然我的工作也每天要blabla bla写成百上千的英文市场评论,但写起essay来还是难免会有一些生硬的表达,这时候耶鲁博士闺蜜PC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他能把我几行的ramble改成精炼的一句话,能巧妙地改一两个词把意思更加准确地道地表达出来,甚至比大部分nativespeaker还炉火纯青。另外,请有MBA经验的朋友帮忙提供意见也会获得很多新的角度和信息,会让一篇流于表面的文章至少“看起来像”是做过深层的思考和研究。此处又要感谢被我们用文章骚扰过的朋友们,每一个人的input都帮我们拨开了一层云雾,最终成为了现在的模样。当然,四面八方的评论要有针对性地接受,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写作偏好不同,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可能完全相反。比如老板把我的essay用笔改得面目全非然后跟我说there is a lot to be done.而这已经是deadline前一天。当然我没有办法采纳他的所有建议,不过至少知道了不同的人看这篇文章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并做适当的修改。交文章的最后几个小时,多亏了PC同学远程陪伴,帮忙做final check, 进行最后的语言提炼,让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最后,面试。这个除了跟真人practice 以外想不出更好的准备方法。我们就每天关在家里互相提问。但是如果overprepare反而会在真正面试的时候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我自认为CBS面试之前有点overprepare,所以跟alum面试官刚见面的时候特别拘谨,生怕文不对题答非所问。还好这位校友非常nice,话匣子慢慢打开,聊了很多共同认识的人和事情,让我完全忘记之前准备的标准答案,倒是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我猜是这样)。
等结果的几天是我们最放松的几天,去了好多地方玩。某天刚下飞机坐在机场大巴上,两个人的电话同时响起,unknownnumber. 我们毫无默契地接了电话,挂了电话S还在猜我们的通话内容是不是一样。CBS的AO你这样通知couple真的很淘气好吗LOL。相比之下Wharton和MIT的等待就平静多了,完全没有了拿第一个offer时的激动,于是我们目前唯一的celebration还是在收到CBS电话的那个晚上喝的两杯酒。不管怎样,总算对这一年的努力和一年来所有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们有了个交代。想到刚决定要申请的时候,好友Ric把自己当年申请的所有essay, application form全部发到了我邮箱,跟我说要加油,我打开看到他连年收入都放在了里面,超级感动。没有办法一一点名感谢,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能明白我们的心意。
申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自我反省和提升的过程,对于一起申请的夫妻来讲更是一段磨练和升华感情的经历。此处省略一万字。
有趣的是,我在帮S准备essay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听别人讲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打造成新的样子。而PC同学则在帮我们改文章的过程中进一步爱上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并找回当年申请PhD的热情。S则是我见过的对面试最有心得的人,从我的历史表现看,经过他指导过的面试都没有失手过。在最后一份申请提交上去之后,我们都有些感慨和不舍。我们觉得如果可以帮助更多的申请人走过这段坎坷的路也算是为自己积人品了。欢迎有需要的同学私信联系交流。
==================================
Dec 2017 更新:最后我们都选择了来CBS, 一度在各种排列组合间纠结,到了学校发现其实我们的选择也不算太纠结,外国同学里有放弃HBS的,中国同学里有放弃Wharton的$$选择了CBS无奖的,还有很多一心一意只申CBS和只想进Value Investing的。如果非要问选学校有什么诀窍,我建议,如果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么看排名吧(然而每个机构的排名都还不一样);如果知道这两年想要如何度过、获得什么,那么多和不同的人聊聊,心中最终会有答案。
如果发现自己是前者,我再建议...要不要考虑defer一下,否则开学以后会更痛苦...
如果有想要多了解CBS的同学,诚意推荐参考学长学姐们的心血分享贴: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02913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9235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00012
某天和上一届的学长吃饭,学长突然放下筷子感慨:”我在CBS的经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想要的得到了,以前没敢想的也达成了。”
希望一年后的我们也能有这样的满足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