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685|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在这个时代垃圾信息过剩,能看到点好的东西不容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2:3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营业务不赚钱而指望从资本市场赚钱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从本质上来说,平台经济并不一定都是创新,而且再进一步来说,并不一定创新就好。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看看我们今天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北京创新把城墙都拆掉了。其实从生活的角度来说,90%以上是不需要创新的。
  从本质来说,绝大多数的商业活动就是平台经济。如果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就是源自于美国,最简单的就是亚马逊。中国大部分是以抄别人为主,真正自己创新的东西并不多,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需要那么的创新,因为创新带来的成本非常高。
  而且平台经济的主体和最难做是线下而不是线上的。中国绝大部分都是新瓶装旧酒,唯一就是阿里巴巴稍微有一些创意。
  平台经济受到成本及政策制约
  中国平台经济发展,受制于几个因素,一个是线下传统经济的基础设施,比如说仓储、物流。而不是线上的东西,因为它的成本非常低,也比较好做,但是线下非常的不容易。
  第二是实体经济活动中交易费用。最近我们看到京东商城39元以下的产品都不再免运费。在中国目前的交通情况下,你是很难赚钱的。
  第三个是中国的政府政策。基本上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是政府政策的函数,如果说政府政策有什么变动,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影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比如说中国最近关于VIE的结构问题。
  另外是电子支付,我本人曾经是最早投银联商务的,但是去年我们被赶出来了。因为中国通过第三方支付的牌照不允许外方资质。
  主营业务不赚钱的电商不能持久
  从电子商务的几个典型来说,中国现在有三个比较由于典型意义的电子商务。
  第一个是阿里巴巴淘宝,他基本上是想做一个百货商店,所以在阿里巴巴的平台,我们在这里搭建自己的商铺,我是卖裤衩的,卖鞋的,卖针头线脑的都可以。淘宝本身并不给你做其他的事情,基本上你是自生自灭。
  电子商务中做的比较赚钱的是凡客诚品,它做的是一个品牌的电商,凡客本身是一个品牌,我们知道买一个凡客的衬衣和鞋,后来发展到凡客V+,很多品牌在上面做,你可以在上面买阿玛尼,可以卖其他的品牌产品。
  第三个就是京东商城,京东想做的是阿里巴巴之外再建一个京东,上面卖的是别人的东西,想法是把京东本身建成一个品牌。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未来的电商能不能生存,关键在于能不能在相对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品牌来。但是电子商务也必须遵守一个商务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销售价要高于你的运营成本加上进货价格。
  现在大家都在烧钱,基本上都在烧投资人的钱,我说中国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创造了新的模式,它主营业务不赚钱,它其实赚VC、PE的钱,这也是赚钱的方式。
  但是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也就是说我们目前业务不赚钱,但是我们靠投资人的钱,所以他寄希望于未来资本市场的傻子。我觉得现在电子商务基本上以忽悠为主,和中国的经济相似,包括MBA可能90%都是忽悠,我想在座的各位也都清楚。
  主营业务不赚钱而指望从资本市场赚钱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警惕伪创新
  其实我并不认为平台支撑创新,一千年前我们就有平台了,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我想提出一个伪创新,其实90%的人都不是创新的人。前几天有人来找我说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IP。我说是什么?对方说,以前IPAD是竖着看的,他的产品是横着看的。他说这就是创新,我说你这不是坑爹吗?
  中国现在是太阳能的制造大国。现在各地的领导都非常的激动,说我这里是光伏,是什么硅。
  举一个例子,江西赛维,这家公司很有意思,它很典型。做太阳能产品的时候,公司70%的成本是用电把砂变成多晶硅。而中国是一个缺电的国家,中国是靠火电的。我们统计了一下,中国电的成本是最高的,美国4美分,俄罗斯1美分,中国的电价在江西是0.48元人民币,而江西省政府为了支持赛维,跟他签了10年的协议,他的电价是0.28元。
  结果赛维开始扩张,政府没有想到他扩张的那么快,结果政府一年要补贴电费20亿。中国现在干这些蠢事,用纳税人的钱给这些假创新买单。
  我觉得千万不要被这些所谓的伪创新蒙骗到。一些中国地方政府的官员狗屁不懂,一说什么就说你来我给你补贴,我说你有什么权利拿纳税人的钱来这样用?还有一些LED产业项目也是这样的。
  中国发展最大的隐患是这种所谓的不懂行的导向型经济。比如说各级政府都在做VC,自己来投资了,VC的泡沫未来一定是越来越大的。
收藏收藏1 收藏收藏1
23#
发表于 2011-12-17 01:54:43 | 只看该作者
     主营业务不赚钱而指望从资本市场赚钱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从本质上来说,平台经济并不一定都是创新,而且再进一步来说,并不一定创新就好。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看看我们今天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北京创新把城墙都拆掉了。其实从生活的角度来说,90%以上是不需要创新的。
  从本质来说,绝大多数的商业活动就是平台经济。如果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就是源自于美国,最简单的就是亚马逊。中国大部分是以抄别人为主,真正自己创新的东西并不多,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需要那么的创新,因为创新带来的成本非常高。
  而且平台经济的主体和最难做是线下而不是线上的。中国绝大部分都是新瓶装旧酒,唯一就是阿里巴巴稍微有一些创意。
  平台经济受到成本及政策制约
  中国平台经济发展,受制于几个因素,一个是线下传统经济的基础设施,比如说仓储、物流。而不是线上的东西,因为它的成本非常低,也比较好做,但是线下非常的不容易。
  第二是实体经济活动中交易费用。最近我们看到京东商城39元以下的产品都不再免运费。在中国目前的交通情况下,你是很难赚钱的。
  第三个是中国的政府政策。基本上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是政府政策的函数,如果说政府政策有什么变动,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影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比如说中国最近关于VIE的结构问题。
  另外是电子支付,我本人曾经是最早投银联商务的,但是去年我们被赶出来了。因为中国通过第三方支付的牌照不允许外方资质。
  主营业务不赚钱的电商不能持久
  从电子商务的几个典型来说,中国现在有三个比较由于典型意义的电子商务。
  第一个是阿里巴巴淘宝,他基本上是想做一个百货商店,所以在阿里巴巴的平台,我们在这里搭建自己的商铺,我是卖裤衩的,卖鞋的,卖针头线脑的都可以。淘宝本身并不给你做其他的事情,基本上你是自生自灭。
  电子商务中做的比较赚钱的是凡客诚品,它做的是一个品牌的电商,凡客本身是一个品牌,我们知道买一个凡客的衬衣和鞋,后来发展到凡客V+,很多品牌在上面做,你可以在上面买阿玛尼,可以卖其他的品牌产品。
  第三个就是京东商城,京东想做的是阿里巴巴之外再建一个京东,上面卖的是别人的东西,想法是把京东本身建成一个品牌。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未来的电商能不能生存,关键在于能不能在相对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品牌来。但是电子商务也必须遵守一个商务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销售价要高于你的运营成本加上进货价格。
  现在大家都在烧钱,基本上都在烧投资人的钱,我说中国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创造了新的模式,它主营业务不赚钱,它其实赚VC、PE的钱,这也是赚钱的方式。
  但是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也就是说我们目前业务不赚钱,但是我们靠投资人的钱,所以他寄希望于未来资本市场的傻子。我觉得现在电子商务基本上以忽悠为主,和中国的经济相似,包括MBA可能90%都是忽悠,我想在座的各位也都清楚。
  主营业务不赚钱而指望从资本市场赚钱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警惕伪创新
  其实我并不认为平台支撑创新,一千年前我们就有平台了,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我想提出一个伪创新,其实90%的人都不是创新的人。前几天有人来找我说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IP。我说是什么?对方说,以前IPAD是竖着看的,他的产品是横着看的。他说这就是创新,我说你这不是坑爹吗?
  中国现在是太阳能的制造大国。现在各地的领导都非常的激动,说我这里是光伏,是什么硅。
  举一个例子,江西赛维,这家公司很有意思,它很典型。做太阳能产品的时候,公司70%的成本是用电把砂变成多晶硅。而中国是一个缺电的国家,中国是靠火电的。我们统计了一下,中国电的成本是最高的,美国4美分,俄罗斯1美分,中国的电价在江西是0.48元人民币,而江西省政府为了支持赛维,跟他签了10年的协议,他的电价是0.28元。
  结果赛维开始扩张,政府没有想到他扩张的那么快,结果政府一年要补贴电费20亿。中国现在干这些蠢事,用纳税人的钱给这些假创新买单。
  我觉得千万不要被这些所谓的伪创新蒙骗到。一些中国地方政府的官员狗屁不懂,一说什么就说你来我给你补贴,我说你有什么权利拿纳税人的钱来这样用?还有一些LED产业项目也是这样的。
  中国发展最大的隐患是这种所谓的不懂行的导向型经济。比如说各级政府都在做VC,自己来投资了,VC的泡沫未来一定是越来越大的。
-- by 会员 2012man (2011/12/14 12:37:07)



官员本来就不懂技术和产业,尤其是咱们中国的官员,但至少为了追求政绩,不少地方的官员有那么一点点照顾"创新"的意识. 政府VC模式至少需要一个独立的监督机制和一个独立的专业咨询机构,否则纳税人的钱很容易就打水漂啦。
-- by 会员 gilgemash (2011/12/14 17:46:24)

问题在于 政府VC的资金太多元化 咨询机构可能建立 但是监督机制无从谈起
22#
发表于 2011-12-16 22:14:02 | 只看该作者
抄袭是发明之母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1741
我回想了一下发现,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抄袭来的。专栏作家本来应该有独到的想法,可是我从来没有过。这篇(有关抄袭的)专栏的观点是从那本书里抄袭来的,那本书的作者又是从形形色色的学者和社会科学家那里抄袭来的。我写专栏的时候,会拿出一个现成的观点,稍作修改把它变成自己的。有点像是在大街上买一顶帽子,再得意洋洋地歪着戴。

这没有什么好羞愧的。抄袭是好事,如果没有抄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早已经灭绝了。比起我自己腹中那点可怜的存货,抄袭能让我接触到无限丰富和多样的想法。

多亏了抄袭,我的行为也更加端正,就像我抑制住了用圆珠笔戳人的冲动。抄袭来的想法往往会更加成功:比起更有独创性的其他头饰,比如一块多汁的牛排,或者一把椅子,帽子就是一个更好、也更实用的选择。

抄袭他人想法的公司也可以非常成功。微软以抄袭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价值2000亿美元左右的商业帝国。就连一直被当作特立独行之典范的苹果公司(Apple),一些最重要的技术也是在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施乐(Xerox)亲眼见过之后才捣鼓出来的。

办公室生活归根结底就是抄袭。这也是虚拟办公室虽然受到了极大的吹捧、但无论如何都无法真正普及的原因所在。如果人们都在家上班,就没办法抄袭别人了。

抄袭对领导者也同样至关重要。我曾经有过一个老板,每次吃完午饭回来,总是能从他午餐时遇到的重要人物那里抄袭到一些看法。我当时认为这是一个缺点,还曾经困惑为什么他没有任何自己的看法。现在我认为这是一项优点,通过不断的抄袭,他保持了思想前卫和灵活变通。

好像没有人有兴趣教我们怎样才能更擅长抄袭,这简直是一个重大疏忽,毕竟抄袭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加决定着成败。

因为我们羞于抄袭,所以给它取了很炫的名字,比如“最佳实践”和“标杆管理”(benchmarking)。不过他们可蒙不了我,抄袭比标杆管理更宏大,也更难做好。

我希望你觉得这篇专栏是抄袭得相当不错的一个例子。相反,我现在开始认为克制想喝金汤力的欲望是差劲的抄袭行为。喝一杯的话,我能打起精神来,还能给疲软的经济注入少许现金。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21:48:04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阎总所指出的问题正是目前阶段中国的优势和值得肯定之处。第一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决定无法通过市场大规模集中配置资源,第二世界除了拥有美元的美国没有第二个国家以市场手段来培养创新,而且看十年前的纳斯达克泡沫,其成本相比国家推动模式也未见得低。
-- by 会员 lbtony (2011/12/16 12:20:53)



阎总的意思是两个层次问题,一个是中国目前对平台依赖或者说对渠道致胜的钟爱。第二层意思是zf在对创新所把我的度的问题,这里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是zf到底要做一个口号的呐喊者,还是做一个深处的参与者。而且如果政府为了创新不记代价,把所有基础要素作为廉价的资源来培育新的创新产业,这种竞争力很容易陷入扭曲。最后就出现你的创新其实还是把原来出口加工工业上的廉价扭曲要素创造的利润到创新产业还是以扭曲要素来创造一个短期盈利的预期。这个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在哪里,政府的参与度问题,以及实际的创新者的出发点是什么。都是可以深入到深层次制度层面以及操作层面上都是可以讨论的。而且我提的这两点在创新上看起来像是一个优惠利多,但是会不会真正阻碍创新的绊脚石?
20#
发表于 2011-12-16 12:20:5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阎总所指出的问题正是目前阶段中国的优势和值得肯定之处。第一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决定无法通过市场大规模集中配置资源,第二世界除了拥有美元的美国没有第二个国家以市场手段来培养创新,而且看十年前的纳斯达克泡沫,其成本相比国家推动模式也未见得低。
19#
发表于 2011-12-15 14:01:26 | 只看该作者
MAN哥
18#
发表于 2011-12-15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物流
17#
发表于 2011-12-15 09:12:2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电子商务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这个行业的所以不太了解,有人可以科普一下么?
16#
发表于 2011-12-14 22:16:28 | 只看该作者
坦白说,凡客巨亏了好几亿
15#
发表于 2011-12-14 22:13:32 | 只看该作者
10楼的同学,看到你ID照片, 日本的小新, 和国产高铁侠的回帖。 不知道你是不是在批评中国小孩子没有想象力。
如果我说的不对, 请批!

没错国内是有很多模仿, 跟随, 复制。 这里有个市场需求的问题。 一是国内观众对国外原创的好奇, 二是提前接触到原创的人的追捧和炫耀。

关于第一点, 我们以前还被侵略来着, 什么都没有, 后来开放了, 对外界好奇, 想蜕变的意愿可以理解。

关于第二点,另个现实的例子, 那些使用APPLE产品的人一定会厌恶联想他们复制乐PHONE。 正是对没创新的想法的"鄙视"加剧了对真正创新的疯追。这是个恶性循环。

所以我觉得不能随便否定别人, 而看不到自己在其中也有责任。

农村话叫, 不要站在田埂上批评A田没有B田犁得好, 你自己不下来犁也就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NTU MBA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6 15:37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