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7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学美国》的作者访谈

[复制链接]
#
匿名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6:58:00 | 只看该作者

《留学美国》的作者访谈

中国的留学生不断由精英的选拔变成为一个大众权利行使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实际上这也是100多年前容闳真正想在中国达到的梦想
   访谈

   钱宁,《留学美国》的作者,曾在美国留学生活多年

   早报:中国几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前进的方向,您能否对每一代留学生在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过程做一评论?

   钱宁:幼童留学基本是对容闳思想的一种承接,强调追求“科学救亡”,它为中国带来
了新的科学技术。庚子赔款时,中国留学生开始关注西方的思潮与文化观念,在他们中出
现了各个学科的带头人。他们使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走进一个能够与现代对话的状态,使中
国进入到世界科技与文化交流的平台。

   留苏时期,中国留学生将视野从西方转至苏联的莫斯科东方大学。留苏学生是当时中国
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培养的一批科学文化建设人才,他们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带来了一些
最初的思考。也正是他们,通过苏联经验开始对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相较于其他几代留学生,改革开放后出去的那一代留学生有特别的背景:首先,当时中
国处于与外部世界隔膜之中已有了40多年,被迫切断了与西方的一切的交流和联系,其次
,当时的意识形态在他们心中筑起了与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强大障碍。他们的留学经历是
一场双重震撼:文化的,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他们感受到了另一种文明的存在,看到了
先进与落后的差距,同时,那种以为自己生活着的社会制度是最完善最合理的想法遭受了
冲击。

   早报:你怎么评价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在留学事业上做出的重大决定。

   钱宁:近20年来,中国政府在留学事业中做出的努力,其影响之深远,是怎样估价也不
会过分的。在这一点上,邓小平作为一个政治家当年所表现出的远见令人钦佩。他已经意
识到当时的中国没有下一代人才根本不可想象。他做出了一个现在看来依然具备相当勇气
的决定。他开始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派遣学生,当时的国家教委陆续与西方各国政府
达成了交换留学生的协议。

   决定有一个相当大的风险是:即这些公费出去的留学生有可能不回来。我觉得,当时的
领导人是意识到这种风险的,但他们表现出了长远的眼光与自信。他们相信,中国人民的
子弟无论身在何方,都将参与到中华民族的建设过程中。很快,我们看到了这个政策对中
国的深远影响。现在,无论身在何方,中国留学生都在为中国的强盛做出贡献。

   早报:这个时代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钱宁:留学不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与选择。除了公费学生与政府之间
有一个承诺外,留学很大程度上已是个人理想的选择。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990年代初。21
世纪时,政策被以立法形式巩固下来。中国的富强之后,年轻一代人有更多的自由与权利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转变,中国的年轻人正在经历一个越来越自由的时代。

   早报:从1872年中国派出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始,中国的留学行为一直在持续,到现在基
本是一个频繁的局面。在此背后,是否存有一个深层的动力?

   钱宁:百年来,中国人被一个强国梦缠绕。梦虽几经破碎,却未曾更改。为了这个梦,
一个民族不惜变法、造反、革命、内战,尝试了几乎一切可以尝试的手段,为了这个梦,
一代代人甘愿赴难、流血、捐躯,付出了一切可以付出的代价。

   中国的几代留学生,都是在中国从贫弱寻求强盛的梦想激励下开始留学,是在向西方寻
求强国的经验。事实上,这不是简单意义的“文化交流”,而是一个民族忍辱负重、发愤
图强的过程。回顾中国100多年的历史,确实是这种中国式的“爱国”支撑起一个民族的精
神。当然,这个特征在1980年代后逐渐发生了变化。

   早报:1980年代以后,留学生的留洋目的似乎正逐渐向个人理想转变,而不是过去那种
以科学或学术救国为指导的想法。

   钱宁:据中国政府估计,自1978年以来,学成归国的海外留学生有7万多人,约占海外
中国留学生总数20万人的1/3。留美学生的回归率,大大低于这个比率。美国专家的估算,
留美的中国留学生回归率仅为5%到10%。

   常有人议论,现在的留学生与前几代相比,缺少理想色彩和献身精神。的确,传统的爱
国主义对现代留学生已经失去感召力。这主要因为大多数留学生在思想上已经接受西方个
人自由主义观念,认为个人选择的权利高于一切,而国家利益并不是要求个人作出牺牲的
充足理由。多数人宁愿以自己选择的方式来爱国。因此,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学而留”的
现象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不是一种“精神”或“教育”能够扭转的趋势。

   不过,我们不用对此表示悲哀。在现在这个地球正日益变小的时代,很难说中国从原来
的意义上“失去”了一代精英。事实上,这一大批留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仍在以不同方
式积极参与着日后中华民族的振兴。

   早报:是不是可以说,所有被派遣出去的留学生,基本都是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


   钱宁:说到这个,不能不提一个事情。1980年代初,尽管有关派遣留学生的消息越来越
多出现在媒体上,但出国留学仍只是少数著名科学家和名牌大学高材生的事情。将社会和
人心真正搅动起来的是之后自费留学的开放。1981年1月14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等7个
部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同时颁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这是当
时中国政府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所迈出的最大胆的一步。自费留学的开放,将国门
向所有人打开了。无数中国青年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想,对于最初的几代留学生来说,他们肯定是精英,一个国家只有那么几个人,都经
过严格的选拔过程。而现在,当留学不是一个国家行为而是生活选择的时候,你很难去对
留学的人做出判断,他们都是精英或者都不是精英。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
下,关于精英的概念可能要往上升好几个难度。

   早报:与过去留学生相比,现在的留学生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似乎已经无法起到过
去那么强烈和集中的作用,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可能在中国实现的一个历史地位。

   钱宁:现在的留学生,在各个领域中依然保持着与世界的对话和交流,他们还是中国发
展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留学生回国一定不能自视太高。现在,很
多的人都可能有留学经验。其次,现代化的发展使中国与国外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小,大
家受到教育的差别也在缩小,所以当从国外回来后还是应该抱着重新开始的心态。

   早报:很有意思的是,中国政府对历代留学者的态度,也在经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过
程。

   钱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谈印象最深的两点。首先,从1978年开始,中国政府关于留
学生的政策几经风雨,但是从来没有改变过。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保持了罕见
的稳定性和坚定性。这是让我很吃惊的事情。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实际上投入很多,并
且是冒了相当大的风险。

   其次,中国的留学生不断由精英的选拔变成为一个大众权利行使的过程,我认为是一个
很大的进步。这实际上也是100多年前容闳真正想在中国达到的梦想。当然,中国政府态度
的转变是与中国后来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以及民主体制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5-18 23:2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