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6575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20-8-2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面试更新在下方评论三楼
-------------------------------------------------------------------------------------------------------------
作为一个商科生,读MBA这事从大学开始就萦绕心头。前几年心态没放稳,总觉得读MBA就是去混人脉,没什么价值。现在细想,其实隐隐是因为那时不自信,怕申请不上好学校,给自己的托词。
真正触发我再次思考这事,是因为我的一位朋友,在进入职场近10年后,毅然抛弃工作,去了北欧读研究生。这个年纪花两年时间去读书,是需要勇气和信念的。但她给了我一个充分的理由,为了给未来更大的可能。由此我也开始思考过去的工作经历,未来的发展计划,和我的人生目标。为了给人生拓宽道路,我决定抛弃一切无妄的偏见、幻想,去通过认识不一样的人,思考不一样的东西。
开始分享前,先说一下我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985 本科,GPA3.4,商科;
英国1.5流硕士,平均分70左右(基本算优秀),商科;
中型跨国公司管理培训生两年,有国际工作经验
同公司境内财务部5.5年,带人管理经验4年,会涉及与国外团队合作
7月下定决心后,很快就开始准备。择校条件很直接,时间短,质量高,学生多元化,位置在没长待过的国家,所以直接选了法国的HEC和INSEAD。
为了赶9-10月的申请季,在7月底报了9月初的GMAT和雅思(因为有留学经历,雅思没用上,为自己的粗心付出了金钱的代价)。GMAT全身心准备一个月足以。借着点过往的英语基础和逻辑思维,很幸运一次达标,740。这比机器模考分数低10-20分,供大家参考。AW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一个月时间太短,考的不理想。所幸学校不太在乎这个。
考完试马不停蹄开始准备申请材料。有两个很深切的教训,一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第一所学校要付押金的时候,第二所学校的面试通知还没来,为了保底,只能浪费了押金,那可是7万大洋。。。大家在申请是一定盘算好各校的时间节点,尽量让offer一起来,一起做决定。二是推荐人太忙,推荐信两次都是踩着截止时间的最后一个小时提交,有些被动。但同时也从心底里感谢愿意花时间写推荐信的推荐人。这是他们对我的提携。两位推荐人都是我工作中的上级领导,对我知根知底,也认可我的过往表现。
HEC的申请材料基本DIY。写每一篇essay都耗尽了毕生所学,是很有价值的反思过程。如果你的essay太难产,可能说明MBA的决定还不够成熟。可惜的是我的英文水平写不出很地道的文章,也不够生动,最终在网上找了文章修改的机构,稍作修饰,花了几千块(有兴趣可以留言,我会分享网址,但不保证质量)。但我相信这些辞藻问题不是AO看中的,最多能增加她阅读的舒适度。
INSEAD的申请文章深度,感觉把你整个人翻了个底朝天,所有家底都掏了出来。由于时间紧,我咬牙找了个申请顾问,助我一臂之力。对于顾问对我的帮助,我略作分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我会提供联系方式。各位DIY大神可以跳过下面一段:
我在选择顾问时考虑几个要素:要英语是母语或日常语言,性价比高,MBA申请经验丰富。逛了N多个国内外机构,最终把目标放在印度(印度的MBA之多,令人咋舌)。找到了一个boutique 公司,老板员工就一人,但在申请top MBA上很有经验,还找了过往客户分享体会。聊了几次,觉得比较诚恳靠谱,价格适中(全包价1万一所,比欧美机构略低)。
最终体验也非常棒。整个申请文书阶段花了半个月,线上交流7次左右,每次1-2小时,从成长环境,学习经历,个人性格特点,工作历程,未来计划几个方面做了全方面无死角的了解。有些点很有意思,比如问我,what energizes and inspire you? 看似有点虚,但在后续交流时,她根据这类问题,挖掘了很多我潜在的优点,也帮助我更好规划post graduate的方向。
对于工作部分,我们的交流点集中于:我各个职位变化的原因和我的动力,工作中体现我价值的地方(量化!),简单来说就是我的工作经历是rational,and outstanding in some way。在和她交流前,我觉得自己工作经历没有很多亮点,但最终从细枝末节出挖掘出精彩来,比如:一次和外国团队一起做的项目,最终展现出来的是快速学习能力+在senior member面前表现的自信和沉稳+cultural sensitivity。
对于个人部分,更是把我从出生到现在的各个阶段梳理了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特别的经历,爱好。这些都体现在personal essay中。
现在回想起来,essay的关键是展现出一个完整有趣的人物形象,并且符合学校的价值观。
Motivation部分,也经历了反复讨论。很多MBA学生是奔着投行和咨询去的。但我的consultant建议我去找真正适合我的方向,并且和之前的生活,工作经历呼应。我还特别强调了会回国工作,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相比决意留在国外工作,回国工作对于学校来说,减轻了他们career service 的压力(这点是我的顾问说的,见仁见智)。
两所学校的申请,各花了近30个小时去写材料、打磨。这也是申请最重要的环节。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INSEAD面试通过率约为70%,这就意味着大部分人在材料阶段就被刷下去了。
先写到这,后续更新video interview、alumni interview经历 (请见下方三楼)。
感谢各位看官耐心看完!祝大家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