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 3.1/4.3 加拿大本 WE: 4.5 years, Mining转Microfinance socialenterprise,常驻非洲 -----------------
耶鲁12 月6 号发通知那天,等到截止时间,未收到电话或邮件,直接登录内网查看结果。In+2W 奖。松了一口气。精神紧绷太久了,这几天才逐渐缓过来。
申校花了半年。从第一次考GMAT到录取,整整两年的时间。期间换工作转行,从北美搬迁非洲,折腾了一番,好在事情大致是按着预料的方向进展。回想这一路,整理出一些信息与在路上的朋友分享。
定位 我以为,后来也证实,定位是首要的考虑。充分了解学校的特点和喜好,根据以往信息推测你的applicant pool里面会有什么样的人,然后设计自己的区别化,让你成为applicantpool里面独一无二的那一个。打个比方,华裔加拿大本的申请人不少,但是做socialenterprise的人就少多了;做social enterprise的人有,但通常都是在大机构做的或是短期的项目,那么常驻非洲在start-up做的人少之又少了。这样包装,可以最大化吸引招生办的兴趣,争取到面试机会。
关于短板 千万不要纠结短板,尽量找弥补措施,申请材料中简洁说明,代过就好。就怕自己反复解释,给人加深印象。就我而言,短板是本科GPA,好几门差点挂科。总之,学渣。可是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我只能把GMAT搞上去,让招生办的人心里好受点。申请表格OptionalEssay部分,主动解释了GPA,并安抚说完全可以搞定MBA课程,理由一、二、三。
另外,你们注意到没有,有些学校的GPA计算只取美国本或是4.0 scale,也就是说,有可能其他国家或体系的GPA其实是不影响一个学校的数据的。
Signalling 在论坛潜水很久,吸取了很多建议,受益匪浅,这里就不一一重复了。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但前辈们没怎么提到的——Signalling。就是如何向学校提供信息,告诉他们你就执迷于这个学校。换位思考,招生办打开你的申请人信息页面,一定会有全面的数据,包括申请材料之外的,如参加过什么活动,与学校的互动等等。我认为每个人在申请材料中都会展现出最好的一面,这个时候申请材料之外的数据点就变得更重要了。学校允许写补充材料的,一定要递交;能校园面试的,就一定要去(我是加班加如狗,然后争取到休假飞了大半个地球校园面的。至少面试时有故事可以说…);挖掘你的人脉网,去找和学校相关的人聊。
申请材料 这是一个package,每一部分都很重要。但是若真要排先后顺序的话,我认为简历 > 推荐信 > 文书。
中介vs DIY 申请主要是DIY,几个环节找了北美的中介咨询,有作用,但并未完全采纳他的建议。
祝大家梦想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