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九月份到今年三月份一共申请了六所美国TOP16商学院的MBA,因为在写Why School时需要先对学校做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除了学校的官方网站和CD的一些资料之外,我想到了从学校的MBA在读中国学生这一方向切入。通过发Blind Email来咨询他们一些学校的与众不同之处,包括学校的Culture,Professors&Courses,Clubs, and some unique programs&events in the school. 当然有时也会在邮件中附上我的Essay请大牛们给些参考意见。我主要选取了二年级学生作为邮件发送对象,一来他们在学校呆的时间超过一年了对学校会比较了解,二来他们也比一年级学生时间更加充裕一些。最终结果参见下表
School | | | | | | | Thanks for Ma Liang and Guo chuan | | | | Thanks for Ming Jian and Zheng Yang, Yang even helps to polish my resume | | | | Thanks for Xu Rui and Zhou Bin | | | | Thanks for Emilie, Hongwei and Albert, Albert even spared one hour to introduce Haas to me through Skype | | | | | | | | Thanks for Tony, Zhao You and Jasmine | | | | Thanks for Sharon He and Zhuoqi Li |
前面六所都是去年末今年初申请的,最后一所CMU是前年年底申请的,悲催的是所有学校都把我拒了,Cornell和CMU是面试后被拒的,TOP15的学校连面试机会都没有,看来我和MBA真是彻底无缘了。
言归正传,大多数学校的回复率都超过了50%,这说明MBA的中国学生们还是非常乐于助人的,其实读MBA除了看学校的排名以及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性格是否符合学校文化之外,校友的联系紧密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指标,试想你在校期间甚至还没入学之前就获得了校友的大力帮助,今后等你毕业了肯定也会尽力帮助自己的师弟师妹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正反馈过程,这方面国内清华做的不错,美国的话听说Tuck的校友数量虽少但却是最团结的。
最后要特别感谢那些在我申请MBA过程中提供无私帮助的中国大牛们,Cornell的Tim Yang几乎是每问必答,最后还帮我改了两遍简历,对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能够如此坦诚相助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这也从侧面放映了Cornell所看重的CollaborativeSpirit果然名不虚传。Berkeley的几位翘楚也相当给力,Hongwei和Emilie都对我的Essay提供了一些他们的看法,Albert甚至抽出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帮我答疑解惑了Berkeley的方方面面。最后是NYU,本来觉得地处金融中心的那些Banker们应该没空理我,没想到回复率达到75%,Tony还帮我仔仔细细改了一篇Essay,太感谢啦。
P.S 表格中的数据和最后结论都是我的一家之辞,仅供参考,因为统计样本数量太少,结论的有效性值得商榷,所以各位校友不用太当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