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36533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6-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我今年申请了IMD8月份那一轮,9月20日面试,9月24日拿到offer,期间受到很多IMD Alumni和在读学生的帮助。发此贴感谢各位的帮忙和支持。这段时间太忙,具体的面经和申请心得等以后补上。
没几天就要出发去瑞士了,从拿到offer到现在,工作和入学准备工作一直没有让我停下来。现在兑现我的承诺,希望对后来的IMD申请者有帮助。
为了帮助各位节省阅读时间,我的介绍分成以下几部分,请按需阅读:
1. 背景概要
2. 申请准备周期
3. 文书写作
4. 面试准备
5. 奖学金申请
6. 收到offer后准备工作
1. 背景概要
首先大家感兴趣的我的背景概要:北外英语本科毕业。工作7年,其中4年在欧洲知名投行的香港及北京HR办公室工作,2年在一家创业5年的NGO工作,先后负责过招募和协助志愿者职业发展的工作。GMAT700++。背景非常一般,也没有什么耀眼的成绩,在申请初期我就很清楚我的弱项在哪里。没有front office的背景,也没有专业(英语在今天真的不算个专业,何况我GPA也很难看),但是我申请商学院项目的目的比较明确,也就是和当初essay问到的地域/行业/职位你要改变其中哪几个——这个问题相关,另外当然还涉及到工作相关的生活部分,如今后收入和生活成本,家庭和孩子等等,每个人的priority不一样,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排序是什么,所以大家都要扪心自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投入和产出是否会符合自己的期望值。
为什么会选择IMD?我只申请了一所学校,第一我承认精力不够,想申请INSEAD觉得时间紧张。第二我的确做了很多的研究,也参观了几个类似的学校,最后觉得IMD最适合我,申请成功几率也相对较大。至于具体为什么我懒得讲了,因为每个人想要的不一样,能得到的也不一样,按个人看法去对比学校没意义。如果你觉得你背景和我类似,想了解我具体原因的可以私信我。:)
2. 申请准备周期
我的申请周期可是老长了,从2012年开始参加IMD的宣讲会到2013年同参加宣讲的人变成了我的IMD前辈,我才开始申请。而且申请的轮次也太靠后了。当时去IMD参观的时候前辈告诉我早点申请,有诸多好处,后来我才真正意识到是为什么。
2012年6月我考完了GMAT,也就一般吧,懒得再考一次了。9月我参加了IMD的宣讲会——本来不了解这个学校,作为投行的recruiter我长期都是从美国那几所以及LBS招募Associate,所以也就不知道IMD。。。后来才反应过来投行在亚洲的确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且美国商学院的孩子们还是着实比欧洲的年轻许多,更适合associate的位置。
宣讲会后我突然想起来以前认识一个人是欧资电梯在中国的首代,这个人就是IMD的,突然觉得应该多了解一下这学校。遂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也就是一直拖到第二年)接触IMD校友,以及时不时关注一下IMD的网站和宣讲会等。
2013年4月我参观了IMD和INSEAD,然后决定申请IMD——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其实从7月才开始准备申请,8月的deadline,然后9月提前两周收到面试邀请和要求等。9月24日拿到offer,11月18日拿到奖学金通知。
3. 文书写作
我觉得HR的经历帮助了我去判断什么是不好的申请。在投行最初两年我每年都阅读成千上万的申请,虽然工作申请和学校申请截然不同,但考虑到商学院是serve business needs的,其实终端用户的观点可以借鉴。好的申请各有各的好,但是坏的申请,特是的中国申请人坏的申请我读得特别多——我特别想用的形容就是过分讨好,矫情和虚胖:夸张的顿悟和欲说还休的吹捧,常常让我这个中国人也不清楚这当中的point是什么。
另外我和一些非常有名的,收高价给人改essay的人打了交道,发现他们的职业疲劳度随着deadline的逼近以及客户数量的增加而越发严重,打申请人鸡血来敷衍质量的频率也会增加。可能是我没遇到好的consultant,总之作为一个自己很有鸡血的人,我更需要着实的把文章写清楚。所以我把这个钱省了,把工作量转移到我那些优秀而倒霉的朋友身上,他们平均每人都帮我至少看过一遍我所有的essay。
看什么呢?1.观点是否make sense,是否有逻辑,是否有意思,是否真实反映了我自己。2.内容是否围绕观点起支持作用,是否具体而不啰嗦。我的问题不是我没有观点,我常常有好的观点但是我说不清楚。所以我每次让人看了文章之后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我在说什么?一开始我朋友告诉我的答案都是不清楚。。。然后我就开始改,请朋友改,自己改,改到每一句话删除了文章就读不通了为止。基本没有废话,意思也直接了当。
我看过写得很美的essay,我只是觉得那不适合我,我是有观点和直接的人,所以我要用直接的表达方式,去掉我思维混乱发散的部分,别人看懂就好,那就是我。
写文书的时候看过过去哈佛商学院的成功案例,特别是其中一些中国人写的essay。我的体会是,这些essay都是好多年前写的,之前国外的商学院们都没有像今天那么了解中国的学生,所以以前适用的那一套,现在拿出来人家不一定会appreciate。就好像以前我看曾子墨在书里写她在Morgan Stanley面试的时候用自己军训的经历打动面试官一样,现在的申请者可以试试提一下,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
另外我还在填写申请表上花了很多精力。IMD不要求上传简历,有的学校是需要的,但是不管上不上传,你大部分的经历都填写在申请表里,人家看你的第一眼也就是申请表,而不是你的简历。所以申请表比简历还要重要,但其实内容上申请表就是简历的详细或简化版本。这两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帮差不多300个人改过简历,每个人我几乎都花了时间去打个电话去聊简历,我发现很多人不会写简历,工作很多年的人也不会。我们都知道简历里面需要写成就,而不是工作职责,但是大部分人的简历还是写得像JD。很多人告诉我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说自己的成就,特别是有teamwork的时候,或者自己工作是很routine的,觉得自己成就太小了。比如我是做财务的,我只是流程的一部分,怎么写?那就不要描述你的工作流程,讲你做的有附加值的事情,比如改变了一个XX财务流程,节省了15%的支付时间。有的人知道要给数字,但是有些数字给出,如果没有参照或者对比是毫无疑义的。比如:减少了25%的IT费用,25%是多还是少?不知道。所以要写,减少了25%的IT费用,节省经费在亚太区15个分公司最高。另外常见问题是写出来的东西大家看不懂。如果你是申请行业内的工作不要紧,否则就是问题。这里不是指不能用Jargon。有人不用jargon别人也看不懂,比如有人写,我通过djsiaodjenddaejiod项目使用jdieajoid算法成功将公司brassring平台上的数据进行了清理并对A,B,C,D部门的主管进行培训最终通过授权对方使用清理数据后的平台帐户,最后达成5%的财务利润提升。简直一头雾水。不就是通过一个系统数据清理和培训项目达成5%的财务利润提升嘛,没人关心项目名称和复杂的过程。这些可能都比较基础,但是我自己这些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多,一下子说多了。
4. 面试准备
面试是很典型的欧洲风格——assessment center。assessment center往往包含案例研究和presentation,小组案例研究和讨论,以及一对一面试。这三项IMD都齐了。因为我没有商业背景,所以对presentation和小组面试最担心,花得时间也最长,但后来证明面试也是值得担心的部分。以下分别讲一下我是怎么准备的。
Presentation
别人面经中提过的内容我就不讲了。IMD的presentation是根据一个mini case准备35分钟后做一个5分钟的单人阐述,然后是小组讨论取得一致意见,然后是面试官提问。需要提一下的是,35分钟的准备时间之后是一对一面试时间,这期间有大约30分钟面试前后的休息时间是可以看自己准备的presentation的笔记的。presentation是按照谁想谁先的顺序进行,一个人对着其他候选人和面试官说。另外,大家的材料是一样的。还有要准备幻灯片,小时候上课老师用塑料纸写的那种,一共5页。你一共也就5分钟,清清楚楚写个5页纸多好,最好别写得很小挤到一页上去,当真看不清楚。
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一部分,如果有财务分析,如果我看不懂材料怎么办等。事实证明我并没有使用所有材料信息,特别是自己不清楚怎么使用的部分,但是还是运用准备的常识解决了问题。
准备面试的时候我看完了Case in Point,对我presentation和小组面试帮助很大。这本书解决的其实是一个思路和方法论的问题。我在面试的时候就是用了其中的一种思路去structure我的内容。我觉得观点、逻辑很重要,其次是表达。5分钟时间很短,大部分人都害怕自己超时,所以练习是最重要的。again我又请我大无畏的朋友们耐心听我针对Wall street journal上任何一篇文章做5分钟的presentation,而且我每次都画了幻灯片,举着做,次次超时。。。后来发现观点一个,原因讲三个就好,多了讲不清楚。另外幻灯片是语言的补充——画点画吧,别老写字,字你说出来就好。
One on one interview
我自己有严重的面试综合症——面别人比较多所以习惯性揣摩面试官用意到让人讨厌的地步。这一点也适用于面霸和over prepared的人,就是你滴水不漏地回答但是对方始终觉得你不诚恳,因为感受到这些问题你都准备过了。这时候你就会激励面试官问一些困难的问题来挑战你的极限。比如说我就被问道:此刻你最讨厌自己什么?
我知道我的毛病,所以我还是去准备了,想尽量直接地回答对方的问题,绝不问A的时候回答A,B和隐藏的C。我给自己列了一个搜集到的IMD过往面试问题(后证明几乎没怎么被问到),然后请无辜的朋友们给我练习面试,但是因为问题严重程度预计有误,所以其实没有很好的纠正我的问题。在面试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把毛病都犯了,自己说得滔滔不绝不说,被打断后还是克制不住自己。但是我知道,比较好的面试其实是一个conversation,而不是一个人的代表讲话。小组面试也是同理。
Group case study
我之前很害怕这一部分,因为查来查去弄不明白到底是如何进行了。我在这里总结一下吧,小组讨论的材料在面试前会发给所以参与者,这些材料往往是IMD的案例库里面选出来的案例,这些案例网上都可以找到(我早知道就好了)。一个案例比较长,大约15到20页,每次面试用的案例都是不一样的,预防漏题。整个讨论会由一个教授带领,像上课一样,提出问题的范围,带领大家思考,或分组讨论或轮流提问。这两种形式在我这一天面试都有。而且由于教授风格不一样,都的可能会aggresive一些,会逼问的比较紧。我这一组教授就问到个别人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
我觉得了解case study的形式比有案例背景和商业经验更重要。但凡小组面试,一定是为了做对比,看teamwork。各个学校喜欢的不一样,有的喜欢aggresive的,有的就忌讳无法融入讨论的人。IMD应该是后者,但是也不是说你做个和事佬就好了。一句话,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在对小组的终极目标有所贡献的同时,推动或激励了其他人也做出有效的贡献。达到这个目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和讨论的需要扮演多种角色:compromiser - "I'm not sure Iagree. What are your reasons for saying that?" ; Leader - Let's come back tothis later if we have time; Summarizer - "So here's whatwe've decided so far"; Ideas Person - "Why don't weconsider doing it this way?"; Evaluator - "What otherpossibilities are there?" ; Recorder - "We only havefive minutes left, so we need to come to agreement now!"
为了达到目的,我也一直认为怀着好意在讨论中给别人发挥的机会和激发他人的贡献是很重要的。紧张的人无法达成这些,紧张会使人有攻击性,所以我们这一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一个聪明的候选人在面试前一晚把我们6人中的4人聚在一起吃了顿晚饭。我们在晚饭上一致同意一起协力在小组讨论中达成team objective是最重要的,比赛是不重要的。后来没能参加晚餐的两个候选人的确在小组讨论时表现更为紧张和冷淡——最后很可惜没有被录取。
5. 奖学金申请
拿到offer后我晃荡了一阵子惊觉奖学金申请deadline还有两天了。。。所以先面试先拿到offer时间会充裕特别特别多。这个好处在后来找房子的时候也体现出来。IMD的奖学金cover很少,8.5万瑞郎的学费最高的奖学金也只有3万。merit base的我早就没份儿了,好在IMD有一个校友奖学金给每个大洲一名学生奖励,要求和社会价值相关。again因为时间不够我就只申请了这一个,过程如同写申请文书,又骚扰了好多人。最后拿到奖学金我其实挺惊讶的,从来不是好学生所以都不敢想奖学金。。。
6. 收到offer后准备工作
除了交钱,交钱以及交钱之外,我才意识到晚申请影响好多事。1.签证,签证要等交完钱学校开证明接收你这个学生才能开始申请,需要6到8周,这中间我还需要融资(也就是到处借钱)所以差一点我以为我开学了还拿不到签证。2.租房。洛桑太难租房了!早拿offer早租房的能拿到离学校近带阳台看湖的公寓,到我那时候一打开学校网站看就只剩一套2500瑞郎一月的很远的公寓了。最后几经周折才和一个同学合租到了房,但也不便宜。3.IMD会提前发材料要求自学和完成作业的。如果没有财务金融基础的会发现还是有很多材料是以龟速完成的。我到现在还有几本书没有看完。。。另外因为是春季开学所以我很开心的发现到洛桑那一天大家休假餐馆商店不开我买不到东西吃。
以上,就是我在半夜能想到的,如有问题,欢迎提问。我也会尽量补充,希望对大家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