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7240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9-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本来在电脑室呆到三点多,磨蹭磨蹭就到了四点了,打开gmail一下看到了brown graduate school的信。。灰常激动的打开,结果发现里面神马都没写,只是叫我自己去登录申请网站去check。。。还特意说Please note that Brow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will never email you your decision directly。。。无语了。。。然后登录进去之后显示 A decision has been made, pleas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proceed....各种调胃口啊有木有。。。于是又心惊胆颤的点开,看到灰常醒目的Congratulations才总算把心放下来了。。。
其实之前已经收到了wisconsin和cornell的拒信了。cornell拒了没什么好说的,意料之中。可是wisconsin是我曾经summer research项目的一个参加学校之一,我虽然没指望肯定能去成,不过这么早就给我拒了确实挺郁闷的。。。
anyway,现在回想起来刚开始准备申请的时候的信心满满,到看到别的同学拿到offer自己却三无时的忐忑,再到收到拒信时的失望,最后终于,心里有块石头落地了。前几天曾经一度都甚至在犹豫要不要再申己所还没有截止的州立大学,免得到时候全部落榜就麻烦了。。。
因为在布朗做过summer research,所以申请的时候觉得起码也能有这家来保着,谁知道现实简直是残酷到疯狂,前几天听说UCB今年竟然有800+人申物理(去年还是前年来者有700多人就已经抱怨漫天了)。。。it's a bad time, bad bad time...当时其实挺绝望的,等到现在拿到了brown的offer,心里真的说不出来到底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
大学四年,不至于虚度光阴,但也谈不上全力以赴心无旁骛,毕竟高三时的心态和状态一去不回了,不知道做过的一切是对是错,对错又能怎样呢,昨天就是昨天。。只是有时想想,徒增回忆罢了。。。回想大一大二的时候能为了MCM连着四天四夜只睡10个小时。。。大三的时候去交换去下lab去写paper去参加会议,我还清楚的记得交换的时候因为找不到队友,所以只能自己参加一个University Physics Contest,在安大略湖畔的小房子里面通了整整一晚一个人搞定构思模型算法外加模拟和数据分析;还有暑假的时候在整个亚洲都几乎没有GRE考位了(因为新G改革,那是最后一批老G),然后提前大半个月很疯狂的决定去日本考,那个时候刚发生福岛核泄漏不久,日本的考位还有一些,于是又很疯狂的背机经,很疯狂的飞去大阪专门只为了考一场试。。。到了大四,选学校,记得曾经在太傻里面看过一个精华贴,说“港台的申请者大多走高端路线,只报top的学校”,本来还不信,等我圈定了大致的学校范围之后悲剧的发现,这句话貌似是真的,申的几个学校里最差的可能就是pittsburgh吧,这还是看到我们系的chair是这里出来的才临时决定加上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短暂性的绝望。除了申请,这已经过去的大四半年多还要准备毕设,还要研究怎么上课才能毕业,于是最后一个学期竟然是大学四年里面最忙的课最多的一个学期,主修上了四门,还被某人拉去上号称全系最值得上的一门课没有之一(杨振宁和我们副校长开的一门课哦。。)。大四,真的让我找回了高三时的某些感觉,或者某些精神吧,它们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只是潜伏在你的内心最深处,在某个适当的时间就会被激发出来。
总想说一说香港大学和内地大学的比较,昨天还看到人人上转贴说中科大有多少多少斯坦福MIT伯克利blabla,说实话,出国确实已经在内地各大学形成了一种风气,留学和读研,这似乎就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而且各种清华北大中科大已经批量输出留学生好多年了,说好听点,它们的底蕴在那里摆着,说通俗点,就是已经有一大把的校友在米国崭露头角生根发芽了,甚至有的学校的招生director就是大陆某某学校当年过去的学生,这就足以横扫香港的各个学校了。。。反观香港,以我们学校我们系为例,我问过负责学生的教授,去年我们系本科加上研究生一共才出去美国10个人不到,要知道我们好歹也算是每届本科生七八十人的大系了,研究生貌似更多,可是香港学生的思想可能和内地学生不太一样吧,他们宁愿留在香港毕业找工作然后去供每平米将近十万块的小屋子,也不愿意出去,要知道物理系只是本科毕业去找工作的话,很显然工作基本上和物理关系不大的,也就是,拿我们的话说,很大一部分也就是混个学历然后就进入社会工作了,至于是什么工作,有薪水拿就行。。。这样一来,香港的本科生本来基数就不如内地大学,出国的就更少了,没有风气没有人脉没有资源,虽然听着国际化视野挺唬人的,可实际上想出国还是要自己单打独斗。。。当然,话又说回来,不可否认确实有相当数量的香港人都是海归,比如,各个大学的教授们,他们应该就是许多年前那一少部分中的一员,不过这些人的家庭背景都不简单,像和我比较要好的一个教授,本科就是caltech的,然后4年又搞定了caltech的博士,这是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啊,这可不是那时候的一个普通或者中产家庭能办到的。所以,前文提到的 “香港的申请者多走高端路线” 之言并没说错,只是 "香港的申请者" 本身就少得可怜,在内地同学们考虑竞争者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忽略了。。。。。说跑了,香港形成现在的局面当然不是一年半载的结果,这里自由,这里民主,这里能给你一个标准化国际城市的一切,至于申请。。其实不过如此。我们无力去改变什么,只是要时常内省自己当年怀揣的那份梦想是否已悄然的发生质变了,而什么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转眼四年已过,当时初来香港的零零碎碎的记忆片断还恍然如昨,而再过多少个四年我又将归于尘埃,日子,禁不起数念的。在物理系,我们整个一届只有我一个内地生,这里可没有什么“班”的概念,每个人每学期想选什么课就选什么,每门课遇到的可能是不同的人,再加上语言的问题,系里的朋友不多,比较熟识的几个香港同学差不多也都准备出国的,有两个已经拿到offer了,祝福一下。和身在内地大学的同学比起来,少了很多班级或者团体的热闹,多了许多孤独。还是那句话,我不知道这些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既然发生了,总是要去面对的。
好了,本来挺开心的,水到这里好了。
窗外,吐露湾薄雾缭绕,马鞍山晨光熹微,雨燕重复着熟悉的音节,有多少人在睡眼惺忪地迎接一亿五千万公里以外到达地球的问候。It's a good time, good morning to everyone, good morning to the world. Bless...
北京时间2012年2月18日清晨 彬杨 记于吐露湾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