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74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所有正在努力中的朋友(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01:56:00 | 只看该作者

致所有正在努力中的朋友(二)

看到yaozo同学的帖子,原想回复,后来内容写地比较长,决定另开一贴。
简单探讨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yaozo同学和各位看官参考吧:

1.除了您本身的职业相关性之外,您给自己划TOP 20这条线的方法很好。建议可以对这条线加一个注解:XX以下的学校就不用申请了,
    这线可以划在HSW,Top5,M7,Top10,Top 20。。。关于那些学校是Top 5、Top 10、Top 20,CD上常年都有很多投票,各大排名也可以参考,总之这也不是什么非黑既白的事情,您自己心里有杆秤就好。
 
    有这样的一条线有很多的好处,最大的意义其实是找准定位、提高成功率。CD Workshop 每年提TOP 20,其实也是它这么多年持续成功的原因之一。
我个人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成功申请人都有,而且往往呈现越是去好学校的申请人,最后结果反映“定位”越准确。
   
    而在今年,这条线额外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您将来的风险,也给自己一个坚定向前的理由。
 
2.具体到yaozo同学所问到的Top 20和国内商学院的比较:
    这里的确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答案还是要问您自己Why MBA? 国内、国外商学院可以提供你的服务有交叉、但也有很大差异。同样,两者需要你支付的成本也有差异,除了您所提到的将近200万的还款成本属于财务成本之外,其实还有机会成本,两者也是不太一样的。换句话说,同样花两年时间在商学院念书,您是否失去了一些其他的机会?
    有些是共同的: 如职务的升迁、本行业经验的积累、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当然现在是熊市)
    有些是差异的: 比如在中国市场的Networking的机会,在北美的Networking的机会两者较难兼得。
    至于说机会成本哪个大哪个小,得您自己判断,而且这也不是不变的。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
  多年以前有个LBS的交换生来到Ceibs之后有颇多负面评价,并在BW上名帖一封。 不过我仔细看看有两点,倒是蛮能帮助解释机会成本的,一个她讲很多中国同学上课炒股、一个讲学生有大量逃课打Golf。在我看来,这不是充分说明:
  1、同学充分利用07年大牛市,弥补到商学院上课而丧失的财产性收入的机会;
  2、同样利用在校时间弥补与市场 Networking的机会,如果当天有个私募的MD正巧有空陪你打一洞,你是上课呢还是去打球呢?
       这当然只是调侃了,而且我也只是猜测而已。不过有很多事情,人们都容易基于自己的经验判定一个事物、下结论。 但在中欧的课堂上我们的经济学老师教导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别人某项举动很愚蠢。他不但对我们讲,也对EMBA那些“Talents”讲,不要简单地认为你的国外同行在做傻事,人家这样做也许有人家的道理。

      在OB课上,“Apprecitate Difference”更是所有同学一个学期下来的口头禅,任何时候、任何事情,能够欣赏别人和自己的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也是自己成长的基石。相信这些普世的价值观也是全世界所有商学院所共同传递的,只是很多时候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帮助了我们加快理解的进程。
  
       说到这里,岔开一句:本人绝不是想否定LBS同学关于学校学术气氛专业性的评价,更没有半点想找托词的意思。整天逃课都是去Networking了?还有她讲到的“讨论说中文”,怎么可以呢?对国际学生起码的尊重到哪里去了?事实上,从教务长到管理层,对这篇檄文是“如芒在背”,很多之后的措施都是针对其内容、一条一条在改。一个新兴的学校快速发展,不被人挑毛病是绝不可能的,关键是管理层用什么态度去应对。到最后,见没见效、见多少效学生说了不算,学校更不算,还得看市场来检验!

3. 说起yaozo同学说的其他学校情况:
     希望你可以理解,个人很难评价哪个更好。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有一批学校的快速发展,相互良性竞争对所有学校都是好事。不论什么行业的龙头,一旦成了“独养儿子”,“不二选择”,这个行业就基本快走到头了。中国很多企业能在短期内成为全球XX领域的产能冠军,其实也是一批企业相互竞争的结果。有追赶者,才可以借用外部外力让先跑起企业产生改变的动力。有行业龙头在前面,在后面的企业往往以其软肋下手,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你可以在国内商学院的竞争上看到中国企业界竞争的缩影。 

4. 所得与所收获其实永远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且是动态的、发展的:
     本人在北美版泡水3年,每年其实都可以看到很大变化,三年前要yaozo同学这样的帖子,说不定早沉了,要么就是被人质疑企图。更直接一点的讲,自己也是站在质疑者这边的,有空的同学可以搜搜我两年以前的帖子,也有骂FT排名的也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随着时间的迁移慢慢改变了,说出来无非想让大家更全面的笔者的意图。
 
当然,大环境在这几年也发生了蛮大变化,CD刚建立的时候分“北美申请区”、“欧洲申请区”、“亚太申请区”。。。在Marketing上讲是特别好的一个Segement分类,因为这几个申请区的人的确是不太一样的。而且在决定进入不同的申请区之前,大概很多人只需要1秒钟就可以做出判断,不用想太多理由。

今年,一部分人开始想这个问题了。这里面有国际大环境变化,但也有一些其他原因。虽然这个问题在逻辑上应该归属于北美版还是亚太版还有争议,但毕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PS: 很多朋友认为这样的帖子是打广告,我觉得当然可以这样理解,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还是反复重申几句大实话:
商学院最关键的还是人,如果你选择了,我们大家可以一起用双手去改变。
为了将来国人给世界多一个选择,我们可以长期坚持努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8 1:59:32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8-11-28 02:37:00 | 只看该作者

support your argument!

板凳
发表于 2008-11-28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较为中肯,但似乎有踢馆嫌疑。
地板
发表于 2008-11-28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短期内选择去北美的人依旧不会选择国内学校,其实这是一个做钱学森还是做杨振宁的问题。为祖国最需要建设的商学院贡献生源与师资,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但是北大清华每年外流的高材生们在干嘛?那些国外学成的博士们愿意回来教书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解读我们看到的不断增长的加入外籍明星的名单?

当人才外流的趋势没有改变的时候(海归人数增长不能说明趋势改变,要看回来的都是什么素质的人),如何指望二流的人才去建设一流的商学院?商学院不是空中楼阁,没有大学深厚的底蕴,它就是空架子。

对那些申请MBA的人而言杨振宁很近,钱学森很远。

5#
发表于 2008-11-29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楼长说的确实我有同感,从当年也是只看美国,到现在来了中欧以后,发现牛人也很多,这确实是一个过程。
6#
发表于 2008-11-29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中欧能够成为现在的样子,已经是一个绝佳的案例了

不过多数中国学生去北美并不是特别考虑成本之类的,而是理想主义加上机会主义的选择,只是希望一种获得认同感,一种精英的认同感

信仰的缺失导致在天国找不到认同,就只能在人间寻求,但国内没有这样可以提供认同感的组织

特别是教育崩坏、社会僵化、名校沦落的现状使然

没有H/W/S,耶鲁法学院这样可充当上下流社会对流管道的职业教育组织

后来人同样对米国趋之若鹜,能去北美名校的肯定不会留在国内

7#
发表于 2008-11-29 21:57:00 | 只看该作者
这次写的还行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enronhui在2008-11-30 0:29:00的发言:

坦白说,很多人申请到中欧虽然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以我跟大部分人的了解,如果能去美国TOP 20 以内的学校读MBA,基本(95%)还是不大可能选择到中欧!

中欧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包括教授质量,与实业界的联系,学生素质,实习就业等等,与国外的学校差距还不小!

Stay Humble,Stay Hungry!

其实入学之后的确有策划请一批拿到过 CBS,Yale,Insead,LBS,Duke,Darden。。。 Offer的同学集中起来写一些东西,也在CD 北美版上做个情况介绍。很多拿到北美Offer的同学,在进入中欧之前可能也不太了解有多少和她、他类似背景的朋友已经来班上了。但之后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从主体上讲70%的同学是以本土学校作为唯一选择的,而且很少有同学愿意share据掉过xx学校的Offer之类的经验。

是否拿到过北美院校的Offer与其是否拿得到入学奖学金及其在学校表现没有太大关联度,但有一个指标是和拿没拿过北美学校Offer有相关性的,就是Yeild Rate。中欧的Yeild Rate目前在75%上下(大家有空可以查一查M7的相关比例,做做比较),其中International 学生的部分超过95%,在海外申请的持中国护照的申请人连续两年都是100%。

漏掉的多是来自大陆的、偏年轻一点的申请人。个人推测,上CD 北美版的同学恐怕会不少。

问到几个拿CBS或者Yale的offer的朋友,好像都是NonCD的申请人。他们请一些朋友帮忙做的Package,蛮顺利就拿到Offer,而现在这些朋友正巧在中欧EMBA班上念书,口口相传不建议去美国了也就不去了。因此,之前也很建议大家多和现在商业社会里的Decision Maker聊聊,听听他们对海归的看法。

这里再岔开一句:各位正在申请北美学校的同学,如果有朋友可以给Admission Director说上话,并且可以convince AD 你很Qualify,pls do it asap!无论是申请学校,还是以后找工作,尽量多一点朋友帮你Internal Refer 总是好事:)

回到主题,那些最终没交Deposit或者没来学校的注册又分两种情况,要么直接去美国/欧洲报道了,要么推迟了一年想再看看。后面一种有连续申请的,听招办讲几个去年没交Deposit的投行背景申请人已经在今年第一轮之前交齐材料了。

交代这些情况,既是帮助原先不太了解中欧的同学了解一些学校的情况,也希望帮助后面拿到Offer的同学了解一下你周围同学的背景。相同背景的人越多,心理会相对踏实一点:)

9#
发表于 2008-11-30 15:24:0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卓如兄的帖子。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讨论。

我自己的理解:"在国内的TOP MBA便于建立人脉,并且更结合中国的国情,老师也有很多global 的背景,是上升的趋势;但国外的TOP MBA可能会有更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培养Global Leadership。” Global Leadership, 这一点对于如果今后虽然打算回国发展,但会选择global enterprise, or the ones intending to be global (我目前是这个打算,在外企呆了很长时间,越来越体会global leadership的重要性。不仅对外企,对于要冲向海外的中国企业,这种能力更为重要。所以我自己也是在权衡之中。。。
10#
发表于 2008-11-30 17:10: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LZ也是让申请MBA的学子多一些选择,多了解一下国内优秀的商学院。毕竟,很多人都对中欧不太了解。我了解到一些国内学生也是到美国名校读了个硕士,转了一圈,又回到中欧读MBA的例子。其实看看LZ 以前的帖子,对中欧不了解,一直存在质疑,而今现身说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空多去了解一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上次LBS交换学生在BW的帖子所提到的一些问题,应该说目前还是存在的。说实话,MBA第二年,肯定在学习方面有些松懈,很多人忙于Job-hunting和networking。一些交换学生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看法,但每个亲身经历的中欧学子都很难忘记第一年紧张、认真、严谨、快乐而充实的MBA生活。

其实,中欧与欧美知名商学院比较,也可以通过交换学生来对比一下。我们小组有一个Duke和Rotman来的交换学生。在几次案例分析中,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但是不能get to the key points。小组一个以前在美国Syracuse大学读EE硕士的印度学生说,以前他在美国很多学生都这样写报告。也听其他小组的意见,一些名校交换学生的水平,也有一些很优秀的,但中欧的学生也并不差。其实,MBA第二年,中欧绝大数优秀学生一般都去国外交换去了。

其外,在中欧举行的  InnovateCHINA Global Innovation Challenge竞赛以及全球的Poor Project (HBS, Standford也有参加),与这些名校的MBA学生在一起有合作也有竞争关系。中欧的学生相比也毫不逊色,务实而认真是中欧学子给他们最深的印象。

当然,CEIBS建校时间比较短,跟欧美一些名校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也相信这方面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 19:46:3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9-19 09:57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