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欧MBA16级的学生,目前开学了3个月,正处于第二学期的中段。想到又是一年的申请季,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申请时的一些考虑以及入学后的感受。(之前的CD账号忘记了,所以新注册了一个号,请大家见谅哈)
1.为什么要读MBA
13年春节,我和老爹去拜访一位他的前同事,这位伯伯曾经和我爹在同一所大学读本科,毕业后我爹工作,而这位伯伯接着读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之后也进入了我爹的工厂。再之后我上初中时,这位伯伯调动去了省会,先后经过了几次工作调整,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他很诚恳的告诉我,“如果有机会年轻的时候最好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接着他列举了自己从高中、本科、研究生同学的亲身经历:高中同学温饱,本科同学小康,研究生同学很多飞黄腾达,目前要么是类似自己的企业高管,要么是政府机关厅级以上公务员。所以,按照这位伯伯的经验,“每上一个学历的台阶,你所认识的圈子就会提升一层,而且他们很有可能会影响你今后的从业”。伯伯表示自己此前调动到省城,也是因为研究生同学提供的机会。
这次和伯伯的聊天结束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也仔细的回顾了自己的初高中本科同学,确实和伯伯说的非常一致。此外结合我做过一段时间做第三方支付产品的经历,开始对经济金融有一些兴趣,正好和MBA的课程比较一致。因为这两点,我也下定决心,准备进一步在学历上提升自己
2.为什么选择中欧
第一个原因,我希望未来在国内发展,中欧的校友资源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第二个原因,我希望读书期间不要和国内此前积累的人际关系中断,读书期间能够持续有效的维持下去,而很多时候往往电话和文字聊天是没有太大用处的,必须通过面对面的形式维护和保持关系。这也是我没有选择申请海外学校的原因。
到这里实际的目标其实就剩下了中欧和港科大的这两所学校,但是考虑港科大的就业大都集中在香港地区,中欧就成了我的首选。
第三个原因,我在中欧的一些info session和学长学姐沟通的过程中,和学校招生的老师和学生兼公司同事有过一些沟通,他们在提到中欧的时候并没有沾沾自喜或自视过高,相反尽是谦虚和低调,这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喜欢学校老师和学长们低调务实的风格。
3.自己的背景
我本科毕业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工作时间大约4年。和目前的同学比,算是相对年轻,在工作经历、积累和社会阅历上都很浅。
4.申请
GMAT考了两次,成绩一般;后来自己也分析过,其实前面包括作文、数学和语文的小题都做的不错,就是到了阅读开始沾沾自喜了,后来阅读读的慢题目还看不懂,一来二去时间不够了,后面阅读就开始乱答,结果考出来成绩就不太理想。但当时距离第一轮的截止日期已经很接近了,所以就没有再继续考下去,当时的打算是如果面试后结果不理想,自己再考一次。
PS和简历花了一些时间来做,尤其是PS,学校要求必须回答的一些问题,其实很考验我们的知识储备和未来规划。例如我记得当时有一道题是为什么要来中欧和上海,这种问题最条件反射的回答就是中欧很好,上海有自贸区。但是上海有自贸区和你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和表述的更加深入,从上海自贸区成立的背景、原因、预期,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要耐心的挖掘和思考。考虑到类似自贸区、中国经济发展这类问题是所有同学都肯定会提及的内容,再准备ps的时候我认为就需要大家合理地找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亮点,围绕这个点做小的展开,一定要具体到细节。
推荐信和推荐人的选择确实也需要斟酌。我当时的推荐人有两位,一位是中欧的MBA学长;一位是我此前的直属上级。
申请轮次的选择上,我建议对于你心仪的学校,最好在前两轮申请,这样一是有利于奖学金的申请(以中欧为例,前两轮是可以申请学校和企业的奖学金,第三轮的选择就比较少了);二是有利于申请结果不理想后的应对策略,第一轮如果没申上,后面还有时间可以再想办法,如果第三轮没申上,那就可能需要再等一年。
时间上,如果是要在第一轮申请(11月左右),我建议最晚要从7、8月份开始准备。先花1~2个月考GMAT,然后1个月做简历、PS、推荐信这些。如果第一次GMAT成绩不够理想,还可以有时间重考。
此外还有一点和大家分享,就是中欧的MBA招生网站上也是需要填写一些资料的,例如行业、雇主、本科研究生学历、大学参与过的活动等等,这些内容其实不用等到申请的最后时刻再做准备,完全可以在Deadline截止前的2、3个月就抽空写好,估计2小时左右就可以做完。别看这2小时不长,申请截止前那几天可是时间非常宝贵滴。
中欧招办的老师在申请期间也给我打过两次电话,询问申请的意向以及准备的情况,想起接到上海区号电话就要冲动楼梯间没人的地方,还是挺有意思的。
5.通知和面试
申请提交大约1~2周后,学校会邮件通知面试。我是在深圳面试的,地点在福田中心区,中欧深圳校园这边。面试从早上开始,我们当时有6位同学参加第一轮的面试。
在通知面试的这段时间,甚至申请Deadline前,中欧会在你所在的城市举办一些招生宣讲会,这类活动我建议大家还是尽量去看看,一是可以在学校的老师面前混个脸熟,二是也可以感受下上课的氛围(会有老师飞来作一小时的模拟授课)和学长毕业后的经验分享。
面试当天,大家都穿着正装,我穿了一套休闲西服,建议着装还是偏正式一些比较好。一个人穿休闲服和穿西服,表露出来的气质和精神还是不太一样。面试的时候会有两位面试官,他们可能来自招生办公室、市场办公室、教授或本地的校友。
着重说一下面试:几个why的问题大家肯定是要准备,为什么读mba,为什么中欧,为什么现在,类似这种;除此以外,面试官其实非常关心你所从事的工作情况,行业环境,竞争对手,斗争策略,可能由此延伸到一些大行业周边的问题(例如我之前做第三方支付相关,我们可能会讨论到手机游戏、电子商务这样的话题),所以整体来看,大家还是要准备一些和自己行业相关的内容,最好是比较细节的东西,这样一是体现出你比较专业懂业务,二是细节也能反馈出你实际的做事能力(我从业时间短,做事情相对偏执行,所以基层的工作我都大概了解);最后会留给你一些时间可以问几个问题,我记得有一篇文章上讲什么问题要问什么问题不要问,但是想不起来了,我自己感觉呢,问题小一些好回答一些越好,大而全或者涉及挑战学校水平、挑战面试官威严的问题最好不要问。
面试官们其实都很耐心和热情的,大家也不要紧张过度,发挥好自己就行,是啥样就啥样,不要装逼,也不要过于自卑。
6.录取结果
面试结束大约2周后会有结果。因为面试是同时在多个城市同时或穿插进行的,各个城市面试结束的时间节点都不一样,还有些海外的同学可能是skype的方式完成。
得到面试结果的时候,我在开会,那时已经有一些同学收到录取的通知了,说实话还是有点紧张和焦躁。后来终于收到了还是挺开心的。
录取结果最终会通过邮件的方式发给大家。
7.入学
入学前就有很多的聚会了,尤其是上海地区,基本是一两周就聚一次,也有很多机会去学校听讲座。 每年开学的时间大约是8月中上旬,会先有一周的导入课程,帮助大家破冰和快速熟悉;接下来就开始第一学期的课程,每个学期大约2个月,每学期课程有5~6门左右,但不是每门都需要考试,有些可能只是交报告、上课就可以。课程的节奏非常快。
开学后学校的活动、论坛、讲座非常多,除此之外,教授们的教学水平也是非常之高。想象有一位老师,去外面做的都是高端讲座,经常给知名企业家培训,现在你有机会听他上2个月20节课,是不是挺幸运?这样的老师在中欧并不少见。
由于中欧开办了MBA+EMBA,因此学校还提供了导师项目,为MBA学生安排一位德高望重的EMBA学长作为导师,帮助大家更好的设定职业目标和促进成长。导师和学生每个月都会安排一次会面,探讨最近的工作学习进展什么的,无论是对那些有清晰职业规划的同学,还是对那些暂时未确认方向的同学,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都是绝佳的机会。
现在回过头看申请前的自己,确实有一些积极的变化:视野相对更加开阔一些,对接下来的职业生涯思考地更加深入(虽然还远远谈不上成熟),认识到了许多有趣可爱的同学。不过要提高的地方也还是很多,还需要多多努力。
写到这里要告一段落了,希望我写的对大家有帮助,也祝愿大家都能拿到心仪的off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