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97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跨国律师,从改名换衣开始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跨国律师,从改名换衣开始 !

《约见徐小平》专栏

跨国律师,从改名换衣开始

——徐小平、周琳凯对话录

  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周琳凯提前来了。前一个学生的咨询还没有结束,我示意他在边上的座位稍等,给他叫了一杯咖啡。他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黑黑的,瘦瘦的,穿着一件灰白色的长及大腿的西装,样子和我想象中的来咨询的、有无数个问题需要徐老师解答的郁闷青年一样……

——MOON

声音也是一种财富

  周:徐老师您好!

  徐:小周你好!你的声音很好听啊。我刚才访谈过一个女孩,真诚地说她漂亮,那是她的一种优势;那么你的声音也是一种财富。

徐小平老师

  周:我刻意地训练过自己的发声。

  徐:太棒了,这就叫素质,我想强调,你的声音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就比如说王强的声音是我这样,他就成不了口语大师,他的声音就是一种财富,而你的声音也很好。

名字也是一个问题

  徐:你的“周琳凯”这个名字有问题,在美国有个化妆品牌叫做玫琳凯,你的名字有点儿像女孩子的,这样不好。你是学法律的,应该知道名字是很厉害的,一个名字就是一个品牌。比如“新东方”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听起来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寓意着一种希望;然而假如叫“新四环”、“新奋斗”、“新理想”,就不怎么样,听起来很土。

  周:我小时候的名字叫“周珺”,“珺”字是一个王字旁加一个君主的君。

  徐:这个也不好。简单地说,名字虽然都是授之父母,但是你终究要让自己的名字成为一个品牌。

周琳凯

  周:可是我没有决定权啊。

  徐:但是你可以改,比如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字叫Peter Zhou ,这样就很好。

穿着也有一定之规

  徐:刚才讲到声音,现在讲了名字,我还要讲讲你的衣服。比如说,你这套衣服显得比较陈旧,这点很重要——这个跟钱没关系,你也可以买便宜一倍的衣服,但是要表现你的年轻;人家也可能明明买了30块钱的衣服,但是大家都觉得很漂亮。

  周:每个人气质都不一样。

  徐:当然。但是你说你刻意去训练出这种声音,我听了太高兴了。我就觉得我的嗓子不好,但恰恰是这个嗓子成了我的注册商标——我要是像王强那样那就怪了——我从小就是这样的声音,就像有些人容易脸红,有些人容易出汗,可能它是一种由基因决定的生理现象,我的嗓子容易充血,容易患咽炎,这个改变不了。但是比如说作为女孩子,她可能没有钱,买的衣服也不贵,但首先要给人一种很优雅的感觉,这个是最重要的。

  我想说的是,你的家庭情况也不错,但看到你的样子,让我觉得你是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的孩子,这是你的错误。你应该展示出跟家庭经济水平均等的、平衡的、对应的穿着打扮,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这种细节,让我们最初做出对一个人的判断。

  你这一身穿着打扮,令人感到不好,你应该彻底改变自己的穿着。这跟钱没关系,我注重的不是钱,注重的是你的衣着是否和你本人的个性、精神状态能够搭配起来。

  周:但是您能否说明白,怎么样去搭配?

  徐:比如说你打扮得让我恨你,在大街上打断了无数路人的脚步,让人觉得你太棒了。我干的工作就是让你一下子能找到这个要点,穿衣服有一个点,这个点表现你的气质。

  周:你是说要表现出我二十岁的气质?

  徐:对。要表现出你的青春活力或者成熟、专业的气质,应该时尚,色彩配合要好——你别问我怎么能把色彩配合好,我不是色彩师,但是我告诉你应该学会这方面的东西,告诉你这方面很重要,这就是我的工作。

  周:我想可能我还不是完全理解。因为来之前想到是访谈,我就穿得比较正式一点,包括刚才坐在那儿,如您说的表现出比较老成的样子,我觉得这都是一种社交的礼仪。

  徐:我不追究这个问题。我刚才给你的是一个特别实用的技术,我再说一遍,让你能够理解。比如女孩子来了,我一定会对她的外型和化装进行评论,我说你要化装,有人问过我:“你说上班一定要化装,那不是在勾引别人吗?”这样的观点完全颠倒了,上班不化装是侮辱别人,化装才是尊重别人。但是你不能问我需要怎么化装,怎么化装我不知道,也不讲。对你来说,你一身的穿着打扮,也是用过心的,这体现了你的素质,但是你还缺乏这方面的艺术能力——那别问徐老师什么是穿着的艺术,我不知道。

细节,决定成败的魔鬼

  作为一个大学男生,你还是向我展示了一个东西,你的艺术化的声音。我的感觉就是小周并不是我刚才想象的那个人,仅仅凭音色——我这方面很厉害——我立刻就知道,你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刚才坐在那儿我还以为你是一个悲惨的青年。这个问题你要思考为什么,回去把它总结出来,懂了吗?

  周:我给您一个悲惨青年的印象?

  徐:是啊,但是其实你一点都不悲惨,这里面有一点点的先入之见——来找我的人都有问题。虽然你是特例,可有些人我还是一看就知道他属于哪种人,比如刚才讲到名字,比如说有一个女孩子叫李秀娥,看到“李秀娥”这个名字,你会请她来见你吗?不会的。

  周:为什么?

  徐:这个名字,像乡下一个农村大嫂的名字,过时了,你知道吧?你的名字叫周琳凯,我建议也把它改掉,换一个名字。

  周:怎么换呢,可以教我吗?

  徐:那个女孩子也让我给她起个名字,我说不,我不愿意成为一个教父型的人。但是你这个可以有一个思路,就是不要大改,比如就叫周琳凯,但是这个“凯”可以改成慷慨的“慨”。

  周:这个“琳”字和“凯”字是有一些涵义的,因为“琳”字有王字旁,王是我母亲的姓,然后这个木是因为我五行缺木,所以我要有两个木。

  徐:我的意思是,或者你的本名还叫周琳凯,但你实际应用的名字可以改。好,这个名字的问题过了。

  我说了你的声音、衣着、名字这几样东西。这些东西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周:都是细节。

  徐:对,包装细节。这几个问题说完了,再来说你的文字,你的文字很好,将来做律师也好,做政治家也好,这个文字的能力极宝贵。

律师道路的四种选择

  徐:现在我来问你,你想干什么,你最大的梦想是干什么?

  周:做律师。

  徐:挺好,我建议你可以有三四种选择,最后再来说选什么。我现在讲的就是,中国的律师培训体系和美国不一样,美国学生一般要学四年的文史哲,再读三年的法学。所以,第一他们的法学院里本身都是研究生,第二他们的法学院的学生,都已经有了思想,有了人生观,有了道德观,他们学法律的时候,法律也会有一个成绩,如果成绩是不及格,只懂得纯精神的文史哲,这种人在就业的时候也不怎么样。所以,中国和美国的法律教育体系有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对你的意义就是要基于美国国情,基于法律王国,世界第一强国所确立的那种准则。

  周:但是我并不想在美国当律师。

  徐:我没有这么说。我是鄙视想在美国当律师的人的,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你不要误解。你知道要基于世界强国的法律培训体系是有问题的,那么怎么办呢?你在这个问题上找我是有意义的。

  首先,假如你家里及其贫穷,我建议你立刻去工作,干个三五年,到三十岁的时候,已经会是个不错的律师了,再到国外去读法律。

  其次,虽然根据中国国情,把律师当成职业,留学去读法律是昂贵的,但是如果家里有钱支持你,我建议你去美国有两个可能性:

  第一,到美国去读JD,需要读三年时间,需要考LSAT,入学比较难,学费也很贵,一年至少要三万美金。但毕业以后你会成为一个跨国律师,年薪十几万美金是小菜一碟。你要看到大量的美国律师已经进入中国了,他们都是跨国律师,这是极其伟大的——哪怕你成为美国律师,帮美国人打官司,它也能促使中国人早日跟国际接轨——这里边没有什么爱国与不爱国之分——让中国人懂得,怎么反”反倾销”这个东西。第二,去读LLM,法律硕士,只要一年,两万美金,学了之后能考美国执照,而且可以回国。这两条路又有第二种走法,毕业以后工作三年,然后再去读JD,或者再去读LLM。我是偏向于直接去读LLM的,因为第一费用低,第二是时间短,第三入学容易。

  这样你就有了三种选择:第一,工作几年再到国外留学;第二,直接去国外读JD;第三,直接去国外读LLM。还有第四种选择就是留在国内读研究生,我比较反对这样,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教育你已经接受22年了,够了;你需要换换脑子,换换文化,换换环境。

四种选择的利弊权衡

  周:我想说,我比较倾向于去读LLM,但是有一个问题,申请LLM,学校的要求会比较高一点。

  徐:没有,申请LLM反而相对容易,你只要考托福和GRE,考得高一点。但是你将来一定应该有一个美国的律师执照,这就涉及到你还要不要一个中国的律师执照的问题——你的目的也很明确了,就是去读LLM;那好,问题就只剩下,你是立刻走呢,还是要过几年再走。

  周:申请LLM出去不太容易,我觉得。

  徐:你去找一下新东方前途公司帮助你申请。

  周:您为什么反对我读研究生?

  徐:我是比较反对这个东西。

  周:这样就出去工作的话,我觉得会很不幸。

  徐:你这样出去,从打杂干起都可以。

  周:可以是可以,但是非常没有保障,而且……

  徐:什么保障?

  周:包括户口啊。

  徐:你完了,我对于谈户口的人是鄙视的。

  周:我知道您鄙视,但那是很现实的。

  徐:不现实。有没有户口对你来说丝毫没有影响,只会让你爸爸的心理有障碍。这个问题我就不说了,简直是开玩笑——你周围很多人都没有户口,你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意识怎么能这么陈旧呢?

  周:我觉得我周围的人都这样想。

  徐:NO,告诉他们,这是你要选择的。

正确选择下的道路延伸

  周:出去应该读LLM 哪方面的专业 ?

  徐:一般来说,公司法、金融法、国际贸易法,涉及经济类的法律,但不要去学刑事犯罪,因为这个在中国没有,在美国也是不受尊崇的,这是时代特征。

  新东方前途公司有一个留学部,他们可以帮你申请,只要几千块钱,他们是精通于法律的,你去找找他们,谈一谈,你的问题剩下的是留学技术问题,我就不多谈了。

  你的目的已经很明确了,我作为一个专家,帮你肯定一下,你出去读LLM的选择是对的。我曾经跟一个人谈话,那个人要去读JD,我反对他去,为此还写了一篇叫《100万与20万的教育投资比较》的文章。

    

  周:读LLM就万事OK了?

  徐:不,读一年LLM,你还要考BAR,就是美国的执业律师资格认证。

  周:您说的顺序是这样的?

  徐:你也可以在中国考中国的执照,这对你来说没什么根本的差异。

  周:怎么会没有差异呢?工作以后再去考LLM和我现在没有负担一身轻这样去考是有很现实的区别的。

  徐:工作两三年再去读是有好处的,你那时已经是成熟的律师了,你就会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比如说,婚姻法,在美国是赚钱的,在中国不赚钱;因为在美国,一旦要离婚就要上法庭,只有在法庭才能进行财产分割等等,很多的美国律师才可以专门去做这一行。

  其实你的家庭不错,我也不反对你直接去外国念书。但是美国人就不会来找我做咨询,因为他们的人生很正常,而我们中国人的人生很不正常,存在很多问题,对你来说,你的人生在某些方面非常不正常——你还有什么大的问题,有没有女朋友?

  周:还没有。

  徐:告诉我为什么没有?

  周:我觉得应该克制一下自己。

  徐:你作为大学生就应该谈恋爱,要时尚一点。

  周:这个可能跟一个人的性格有关。

  徐:不是跟性格有关,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应该是这样的。好了,总体来讲我仍然觉得你是个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很有素养的人。我说完了。

编辑手记

  访谈结束了,徐老师跟我们握手告别。我看见小周望着徐老师的背影有点呆呆的样子。显然,虽然对于徐老师给他指明的前进道路他赞同不已,但是对于徐老师劈头盖脸地要他改名字、换衣服的说法,他还有些愕然不知所措。我掏名片给他的时候,顺便从包里拿了一个橘子递给他,要他回去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随时跟我联系。两天以后,我收到了下面这封来信。

——moon

MOON

  你好!

  还记得那天你给我的橘子,很甜:)不过接下来的痛苦,我自己承受……

  

  开门四件事:改名,更衣,美文和练声,其实我有预感——肯定那个徐老会把我说一通,但没想到它是从名字和服饰下手,真是艺高人胆大,但是不是也太直接了点:)呵呵,不过我喜欢这种类型的老人。

  接着,他笔下一挥——“三年三个证”,然后他就走了,然后我就走了,带着一份痛苦的快乐,迷茫的解脱,当然,还吃了你那个橘子——天知道以后会怎样呢?他留下了结果,却带走了承诺,那个关于成功的承诺。

  

  回来后偶尔看到一则寓言,寓意很震撼我,年轻的时候,记住三个字:不要怕;年老的时候记住三个字:不要悔。我想我已经得到了徐老的超度了,

  匆忙的,他走了,正如他匆忙的来,嘶哑的嗓音,盖不住他半点风采,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我无以为报,只能带着一份感恩的心,去坚强我的人生之路。

周琳凯

[责编:moo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3 9:28:14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2:11:00 | 只看该作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3 9:28:39编辑过]
板凳
发表于 2005-2-27 17:14:00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对迷途羔羊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是因人而异吧,别人的人参可以是你的砒霜啊!

地板
发表于 2005-2-27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小错误,读LLM不需要GRE。总体上,我反对到国外读LLM,第一,费用太高,几十万就一年没啦。第二,学不到东西,LLM不是法律的基本教育,而美国有特色的是法律的基本教育,这一年中,英语提高也不会很多。而且你也无法学到美国法律的全貌,因为LLM是某个专科的教育。比如国际法,税法。第三,很难在美国找到工作,也就是很难在实际中熟悉美国的法律制度。第四,只能在纽约考牌,而这一年里能考下牌的难度很大。第四,因为只是一年,时间短,课程紧,也无法体验美国生活。第五,读LLM,就决定你还是回中国就业,而在中国就业需要的是英语水平和对国外法律的全貌的了解,这两点都无法从LLM中学到。所以,如果你要读LLM,不如在国内读,可以便宜很多,投入产出还合理些。

仅供参考。

5#
发表于 2005-2-27 23:29:00 | 只看该作者

读完LLM,除了可以在纽约考BAR以外,还至少可以在CALIFORNIA考

我看也有不少人在美国读完LLM,考完BAR,开家小所做移民,似乎也不错,小康生活还是可以保证的, 嘿嘿

6#
发表于 2005-2-27 23:35:00 | 只看该作者

“你的“周琳凯”这个名字有问题,在美国有个化妆品牌叫做玫琳凯,你的名字有点儿像女孩子的,这样不好。你是学法律的,应该知道名字是很厉害的,一个名字就是一个品牌。比如“新东方”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听起来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寓意着一种希望;然而假如叫“新四环”、“新奋斗”、“新理想”,就不怎么样,听起来很土。”

“徐:但是你可以改,比如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字叫Peter Zhou ,这样就很好”

老徐在国内这么牛气,哦噢哦

7#
发表于 2005-2-27 23:59:00 | 只看该作者
困惑中,看不惯新东方的这种装模作样的样子,而建设性的建议又少。
8#
发表于 2005-3-3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I have met and talked to Xu Xiao Ping in person before. ( I was not one of his clients.) I have also read his book (Tu Qiong) and recommended it to a few friends in China.

Xu is a nice person, and he definitely has a few constructive ideas that serve as wake up calls to the shortcomings of  mainland Chinese education prevalent in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e.g. Score is everything. Good students don't date/have hobbies/dress fashionably. Study abroad is a one-size-fits-all goal for everyone) Outspoken, direct, and humorous from time to time, he is not a traditional "Educator" type Chinese students are used to see.  His idea of not focusing on good schools/higher degrees exclusively  as solutions to one's problems, is definitely positive when it first came out and got accepted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Chinese.

However, he is also biased (unintentionally) and prone to hyperholes. A relatively successful man before leaving China, and a hugely popular speaker at New Oriental after his return,  he was not a very successful and content man when he was in Canada. This personal experience naturally caused him to 1. Discredit the merit of staying in a foreign country long term or become an immigrant. 2. State that staying in China is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 for most (if not all) of his clients. 3. Suggest China's near future  is better, or at least no worse, than other countries.

All those points are subject to debate. Moreover, his definition of success is highly pragmatic and tailors to the popular Chinese culture in the 2000's: Money, status, pretty wife/handsome husband are major pillars of success and can make you happy. While this definition is not necessarily wrong, it is too narrowed defined. Instead of idolize scholars like Chen Jing Run in the 1970's, he goes to the other extreme to idolize wealthy business person as the archtype most people should admire and strive to be. He is trying to correct the mistake of an older generation, by recommending the new generation to charge towards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 believe everyone should always have the courage to think for him/herself. Xu Xiao Ping has his points, but blindly following his recommendations is no better than following any other pedagogue who are convinced they are right, but could be mistaken just like the rest of us.

9#
发表于 2005-3-3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A few additional points:

1. I agree with Xu that appearance can be very important for one's career, especially in early stages. Established leaders in their respective industries can afford to break the rules and be called "eccentric".  Those oddities even become endearing trademarks that distinguish them from their contemporaries. However, as new entrants to a profession, it is far more productive to follow the conventions, and this includes dress codes. I have had a friend who was a brilliant person, but could not find a job due to her resume and out-dated suits. After replacing both, she found a good job within 2 weeks.

2. The guy should have the guts to keep his name. Ling Kai doesn't really sound like Mary Kay in English. Although having an English name will make it more easily remembered by English speakers.

3. Xu works for New Oriental and believes in their services. So he naturally recommends its service to prospective students. However, I believe the applicant should try to do their application themselves. This is not just to save money-- English and presentation skills are vital for survival overseas, and why not start early?

10#
发表于 2005-3-3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an underdog in Canad and a celebrity mentor in China?

basically Xu is doing a great thing in China. Young people are desperate for mentoring while so few programs are available.

But first of all, he is doing business.

""he definitely has a few constructive ideas that serve as wake up calls to the shortcomings of  mainland Chinese education prevalent in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e.g. Score is everything. Good students don't date/have hobbies/dress fashionably. Study abroad is a one-size-fits-all goal for everyone) Outspoken, direct, and humorous from time to time, he is not a traditional "Educator" type Chinese students are used to see.  His idea of not focusing on good schools/higher degrees exclusively  as solutions to one's problems, is definitely positive when it first came out and got accepted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Chinese.""-----------insightfull point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法学院申请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2-2 13:4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