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zxcvbdssa在2009-7-15 0:08:00的发言:一直想考BIMBA, 但有一道坎一直过不去,就是学位,大部分中国的学生,大部分中国的教授,上的是中国化的内容,偏偏拿的是一个比利时学校的学位,无论该学校的排位怎么样,感觉都很怪,对师资和同学的素质,教学氛围都是认可的,就是心理上过不去. 有人说要看质还是看名,个人认为名和质都很重要.毕竟要用一生的东西. 谁能帮我解开这个坎? zxcvbdssa 怪有意思的,不知你的“大部分”数据从哪里来的? 为了考证你这个“大部分”的概数,我特地翻开了course数了数,发现是我们这届的本土的中国教授一共3个,都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教授,这三个中有两个是北大top 10优秀教授。这样算起来24门课只有3位本地北大教授,而我们班同学还一直在呼吁中国教授要多一些的呼声不知道你听到没有。因为在刚过去的学习历程中,我们班统一的希望是能多一些中国本地化的课程,多一些中国化的内容,因为就是这些local的中国教授,研究中国化的内容非常透彻,教得非常好。很多同学们甚至去旁听中国教授们的双学位和研究生课程。 再来说同学的构成吧,40%的国际比例,觉得这个比例还少?这个比例包括部分想在中国发展的美籍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他们的思维和大陆学生大不相同。你不会一看到人家长着黄皮肤黑头发你就心里不痛快吧? 中国化的内容?同学,你到底是上过没有?怎么能那么不负责任的说话,我们的外国教授来自各个国家,比如西班牙,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他们倒是想了解中国文化呢。可惜他们兢兢业业教授西方会计体系、金融体系、法律体系居然被认为是中国化内容。噢,对了,是的,我们是有中国化内容competition strategy(in Chinese),专门对班上40%的外国学生开放的,是exclusive的课程。我们是非常希望多一些中国化内容的,因为给我们上课的中国教授都是研究这方面的精英,讲得非常地道和入味,我们是很乐意去听的。 中国学生和中国教授怎么了?中国学生有非常优秀的,我们北大教授也是非常优秀的,我觉得现在BIMBA的国际化程度是经过科学设计的,既不会太多,又不会太少。这些招办在招学生的时候就有科学的考察体系。如果有人看到中国面孔就觉得心里不舒坦,我建议你直接给招办提建议。 MBA的确是个大投资,学位的确也很重要,但是你讲的这些人将来的成功和机遇和跟自身特质更有关系,rubbish in,rubbish out,在抱怨什么名啊质啊坎啊的时候,也希望多多了解自身。 我在这里庄严强调一下,本人一概的原则如此,衷心希望MBA的队伍壮大,衷心希望我们09级以后有更多能干的精英来做我们的师弟师妹,这也是我为什么来CD义务给大家答疑的动机,但我不希望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口水战上,BIMBA,光华,清华经管,长江中欧等(此处排名不分前后)都是中国的MBA,大家是同胞不是敌人。BIMBA一概不参与无聊的争斗,那些诽谤和不负责任的话是终究会被鉴别出来,我希望大家都能在读MBA的过程中梳理自己的知识,领悟到自己人生特质,完成自己历史使命,多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5 20:37: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