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hasedream的ID是注册于2003年4月1日, 虽然至今在这里还是个普通会员, 不过可以大胆的说, 绝大部分斑主的资格也是没我老的.在这里潜水灌水了4年多, 伴随着自己MBA的梦想. 除了回答些关于新加坡的问题以外, 对chasedream的贡献似乎不多.就随意写点什么下来吧. 99年毕业, 上海工作两年后, 有个机会就来到了新加坡. 工作范围覆盖了R&D, 技术支持, 咨询, 市场, 主要是在和消费电子的B2B有关的500强里面工作. 大学里学的是物理, 后来在南洋理工读了个兼职的电子工程硕士, 由于工作中有满多项目管理的内容, 所以也考了下PMP. 随着工作内容越来越接近客户和管理, MBA的学习也显得越来越必要. 对于知识结构来说, 从理科到工科然后是商科, MBA对于我来说是最后一块拼板. 从工作上来说, 对各个领域的工作都会有所了解, 从学术上来说可以发现下自己的兴趣. 本质上来说, 我对研究和知识很有兴趣, 也许以后会读个兼职的博士, 到年老的时候可以教书什么的. 既然MBA是一定要读的, 那么什么样的MBA是适合我的呢. 起初我希望到欧美去, 但前提约束就是时间要短, 因为家庭的关系, 不可能和太太分开太久. 如果读一年的学位, 最好的当然是INSEAD. 除此之外, 英国的Oxford, Cambridge, IC; 加拿大的Ivey, Queen, 美国的Emory, 康乃尔都不错. 但欧美投资巨大, 而且我年龄偏大, 转行可能比较小, 风险偏高. 结合一直考虑的回国发展的问题, 而且由于离开国内比较久, 希望能够借读书顺便适应下国内的环境, 所以逐级把目光透在国内的商学院上. 其实选MBA的时候, 同时我也考虑过MFE金融工程硕士和MOT技术管理硕士. 但这两个学位的就业面都比较狭隘, 知名度不如MBA, 所以研究了段时间觉得不太适合. 国内的商学院, 中欧在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名声在外了. 而且身边有很好的朋友, 由于在中欧的学习, 进入了顶尖的咨询公司, 成功的转型. 长江是我从chasedream上知道的, 当时还记得第一届的长江把所有的MBA的学生的背景等放在宣传手册里面. 5年过去, 中欧从进入排名100就欢天喜地, 直到如今已经悄悄到了全球第11; 而长江也从默默无闻成为了国内的顶尖的商学院之一. 中国的商学院伴随着中国的经济的腾飞, 都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飞跃.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 中欧是除香港以外的中国商学院的老大, 这是无可置疑的, 即使CK有逐渐甩开BIMBA, 逼近中欧的态势. 但对于我还是选择了只申请长江. 第一, 长江是教授治校的学校. 从实际上来说,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 教授治校很可能不如官员治校. 我们的可爱的行政官员们比学院派的教授们往往活动力更大, 更能和政府搞好关系, 对学生来说有更大的便利. 但我个人宁愿尊重知识, 尊重教授而不是官员的权威. 我热爱可以追述至古希腊的学院派的气氛的学校. 第二, 长江致力于培养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本土的企业家和经理人 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 首先需要的就是人才, 而且是made in china的人才. 长江是唯一有这个办学理念的商学院. 当然长江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多还是去欧美公司, 但我觉得当认同这个理念的人在一起的时候,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 大家是会付之于行动的. 从大方向来说, 我很认同长江的以上两点. 从细节上来考虑, 我觉得国内顶尖的几所学校给你创造了类似的机会, 选择哪所都差不多, 关键看个人入学前的背景. 很多同学喜欢比较CEIBS和CK. 其实这两个学校已经基本处于相同水准, 没人会把CEIBS和复旦MBA比吧? 而两个学校的差异性和重心的不同, 更是给了大家不同的选择的机会, 这是很好的事情. 比如NBA, 有打阵地战的, 有打跑轰的. 有喜欢突破的, 有喜欢跳投的. 在国外7年, 跑过近20个国家, 我觉得我学到的最重要的就是Global Perspective, 而Global Perspective最基本和核心的就是尊重别国文化, 尊重他人, 尊重别人的选择. 中国这么大, 2,3个好的商学院不算多, 最好有20个, 30个. 本人是长江2007的申请者, 已经被录取. 行文的时候肯定还是有个人的感情偏向的, 请酌情阅读. 此外非常感谢foever, sinayuan同学, 在你们身上我感觉到了passsion, 有机会我想和你们好好聊聊. Tony同学见证我整个申请过程, 帮助非常大, 也非常感谢. |